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如是我聞」到最後「信受奉行」,真做到就成功了!

南懷瑾老師:「如是我聞」到最後「信受奉行」,真做到就成功了!

南懷瑾老師:「如是我聞」到最後「信受奉行」,真做到就成功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佛經都是從「如是我聞」到最後「信受奉行」,真做到就成功了!

你們有的在這裡聽課、修行了那麼久,雖然有點效果,但是一切眾生的根本大病——我相、見思二惑,以至貪瞋痴等等,仍去不掉,修行還沒有真正得力。為什麼呢?大家以為自己已經在用功修行,其實往往只是坐在那裡貪圖自己那點清凈的感受而已,這不是道啊!修行得不到佛經上所說的那些根本變化身心氣質的受用,原因在於沒有發起懇切求法求道之心,身口意三業沒有虔敬專一地投入普賢菩薩廣大深密的行願海中,談不上對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所說的教法,身體力行去「信受奉行」,你們有嗎?

所以,有許多人學佛學了一輩子,到底所為何來?「因地不真,果遭紆曲」,迷迷糊糊鑽了大半生,世法出世法搞得兩頭空,何苦啊!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南懷瑾老師:「如是我聞」到最後「信受奉行」,真做到就成功了!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完了這部經典,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各天主梵王等一切大眾,聽佛所說,「皆大歡喜」。注意最後四個字——「信受奉行」。信,要信得過;信不過,再去研究,不可盲目迷信。受,接受是要實際修證工夫。奉,依教奉持。行,實行求證。除了信受奉行之外,同時也要聞思修慧,例如我們現在把這本經典研究了,聽過了,這是聞。聽過了就算了嗎?不行。大家聽完經之後,回去把經一放,就不去管它,然後等著鬼神來守護,沒有這回事。聽過了之後要思,要去想,要去研究。思考之後還不夠,要修行,按照這個法門去修,然後才有智慧。那麼,聞思修慧要聞什麼?思什麼呢?教、理、行、果,聞佛所說的經典,思佛所講的道理,理通了之後,行為也要做到,最後,智慧成就,證得果位。現代人喜歡到處去聽經,聽過就算了,沒有去思,沒有去行,這有什麼用?

《圓覺經略說》

南懷瑾老師:「如是我聞」到最後「信受奉行」,真做到就成功了!

講到菩薩的名號,無畏力菩薩是哪一位?我看就是諸位,大家犯戒時好像什麼都不忌畏。有人找你幫忙出點錢,就要好好算算,怕自己不夠用,這時就成了有畏力了。有畏就有所顧慮、有所計較、有所打算,這就是凡夫。真修到無畏,就是大解脫。所以無畏力菩薩是等同虛空,在空的自性中,才可以億萬類眾生同時呈現。了解這個道理,你們年輕同學學禪定,想神通,不用來問我,我不會告訴你,我也沒神通。你本來很通嘛,會自己搭車子到這裡來聽課,吃東西下去也沒有大便秘結,為什麼還要去學鬼道?要學,可以啊!通從定發,先求定。哪一種定才發得了大通呢?見了自性真空,明心見性了,自然就是通。

我們雖然還沒有到達這境界,但是依佛所教,信受奉行,依此發願,久而久之,功德成就,自然可以到達。

······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研究所有佛經,都是這四個字「信受奉行」,這是四個階段,真地信了嗎?不是迷信,而是透徹了解道理的正信;信了以後接受,確實遵行。大家念經讀到這四個字,都很開心,因為可以休息吃飯了。所有佛經都是由「如是我聞」開始,到「信受奉行」結尾,就是要以至誠接受,再變成行為。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南懷瑾老師:「如是我聞」到最後「信受奉行」,真做到就成功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時,弟子們七天、五天就證羅漢果,不是假的。為什麼呢?古人物質慾望不發達,思想、心境非常純樸,容易證果;現代人越有學問越難弄,越不會成功,因為自己太複雜了。古人是聞一言而必行,佛經上經常有四個字:「信受奉行」。每一本經典結束時,差不多都是這四個字,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實如此。從「如是我聞」開始,到最後「信受奉行」,任何佛經都是這八個字,真做到就成功了。古人一信就信到底,信老師,信佛,一信馬上就有感受,身心感應就變了,非常恭敬地奉為金科玉律去做,就成功了。

現代人不然,你把寶貝教他,他當面對你說:好啊,好啊!非常感謝!心裡頭則想:該不要上當吧?不曉得老師到那個程度沒有?然後回去,找兩三個人研究那個老師去了。現代的人與古人的心理,相差到如此程度,我幾十年來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古人幾天就可以成功,現代人不會成功,就是自己的心行道德,把自己擋住了。然而,古人今人的生命功能,則是一樣的。

雖然講見地與行願,但是行是不敢詳細說的,如果詳細說行的話,可以把任何人駁得體無完膚。能做到「如是我聞」、「信受奉行」就成功了,但是沒有人做到。

那麼我們打起坐來怎麼辦?只要「信受奉行」,信你自己,信佛說的話,自性本空。所以禪宗四祖、五祖提倡《金剛經》是有道理的,你曉得空就好了嘛!不過不是我們去空它,它本來空。我們把腿一盤,一上座,已經空掉了,不要另外去求個空,這是捷徑。

《如何修證佛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三)
永嘉大師的這個說法含有極微妙的旨意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