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相比焚於大火的巴黎聖母院,傳承六百年的故宮是如何防火的?

相比焚於大火的巴黎聖母院,傳承六百年的故宮是如何防火的?

巴黎聖母院一場大火,鐘樓怪人沒了家。我們為之惋惜的同時,也擔心起了故宮。作為世界最大的木質結構建築群,有六百年歷史的故宮,它的防火問題也被中國媒體和大眾關心起來,我們不得不擔憂的問一句,故宮是否安全。那麼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故宮的防火知識。

故宮也曾遭逢大火

故宮歷史上是不是被燒過?這個問題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上確實多次失火,有那麼幾次火勢還不小。無論明清,均有失火的先例,而且就中國歷史上火災次數來說,故宮還是最多的那個,筆者就挑出火勢較為嚴重的幾次給大家介紹一下

明代永樂十三年的正月十三日,明成祖朱棣命人在午門前放焰火,結果焰火引發火災,不僅燒毀了午門城樓,指揮救火的都督馬旺也被燒死。

永樂十九年,四月八日故宮三大殿因雷擊失火,火勢巨大,附近的學府秘閣也慘遭殃及。萬幸大學士楊榮率三百勇士將各種書籍搶救出去,這才沒有造成巨大損失。不過朱棣十分惶恐,以為是老天對他的懲罰,畢竟你想他是篡位登基。所以起火當天他趕緊就去社稷壇和太廟祭天禱告去了。然而沒什麼作用,此後二十四年里幾乎年年失火。

明代正德九年,正月十五元宵,武宗皇帝命人在宮中挂彩燈,放鞭炮,整個宮中彩燈無數,如同白晝,鞭炮聲如雷霆,結果樂極生悲,不慎失火。結果武宗皇帝自己壓根沒管,繼續玩樂去了。此次大火焚毀宮殿六座,皇帝的玉璽也在烈火中化為灰燼了

明代嘉靖年間就更慘了,先是皇宮因為太監燃放煙花和玩火不慎引發火災七八次,嘉靖十年的正月二十六日更是燃起大火,燒掉了房屋14間。這次之後,平均兩年燒一次,最嚴重時又一次燒掉了三大殿,原因雷劈失火。

等到了萬曆二十五年的時候,三大殿再次被燒,原因同為雷擊。萬曆皇帝在位48年,平均也是兩年燒一次,和嘉靖皇帝是一樣了。整個明代的皇帝如同被火神詛咒,以至於故宮失火無數,幾乎代代失火。

清朝也沒好哪去,順治六年,因為兩名女子吸煙不慎導致火災大火燒掉了一百二十間倉房,捎帶腳燒掉炮車200餘輛。康熙年間就更狠了,先是康熙十八年,大火燒掉了太和殿,十六年後,大火又燒了光明殿。

之後如乾隆十五年燒了西華門外帶房屋85間,嘉慶二年至三年乾清宮燒了兩次,而且還燒毀了永樂大典和五經。同治八年燒了五英殿和神武殿,最後是光緒二十六年,洋人劫掠故宮的事後,捎帶腳放了一把火。

古代如何防火?

如此看來,古代火災隱患頻繁,典型的就是明代,簡直是被火神詛咒了一樣,祝融大神沒事就來放個火。火神很開心啊,但是下面的皇帝們就不開心了,畢竟大火一來,皇帝的皇宮就成了開挖野地,這上哪說理去?

不過這都是笑談,真正的原因啊,還是古人對於防火措施了解不多,所以沒能總結出什麼用火安全制度導致,尤其建築密度又這麼大,他能不失火嗎?

不過古人是有一套古人的智慧的,出事這麼多,當然就要有所總結和防範。別說,其中最慘的明代嘉靖皇帝就分析出了一套建築防火措施辦法。嘉靖在火災燒了三大殿之後,總結道:宮中地狹而屋多,且屋宇相連,所以火災頻發,且每每連燒。我聞南京宮中諸門皆磚砌,不用木。固知聖祖慮深。今所毀者,不須依舊式,未毀者量為規劃,務使道途疏豁,堂舍整簡,勿令相近。門俱如南京制,以免火災。」

他的意思很明確,我的皇宮啊,地方小,但是房子太多,都連到一起了,所以火災才頻頻發生,一燒一大片。我聽說南京的宮殿啊,門都用磚來建造,不用木頭,我的祖先朱元璋考慮的獨到。現在燒毀了這麼多房子,不如按照老辦法,我們也這樣做,而且要規劃處通道,保證不相連,我估計我們用這個辦法也能免除火災。

嘉靖的話很準確,如果你仔細看這些火災記錄,你會發現他們基本都是一燒一大片。很大的原因,就是房屋太過緊密,火勢蔓延迅速不說,救火的人手一時也不夠控制那麼大的火勢。所以要管控火勢,就得確保建築本身,不會蔓延的那麼迅速。

所以每次火災之後,重修皇宮,都會刻意的把緊湊度降下來,一直到了清代,你就會發現,火勢要比明代少了很多,這就是吸取了前人的經驗,以免火勢管控不住。另外雷擊起火這一點,古人也有自己的辦法,木質結構既然容易被雷擊點燃,那我把木質結構隱藏起來呢?

於是古代的建築設計師們,就在房頂上鋪設了一層琉璃瓦,把木質結構的屋頂蓋住了,這樣一來就大大減少了火災隱患。建築屋頂上的裝飾品,也起到了一個避雷針的作用,當然因為對避雷針不了解,這個也是時靈時不靈。另外重要建築四周都有厚實的磚牆,它們起到的作用就是隔絕火勢,無論是火從裡面燒起來,還是外面燒過來,磚牆都能在一定時間內,將其管控住,限制火勢蔓延。這樣就給了救火人員以充分的反應時間。

但你要是光這樣,那也不夠,畢竟火災這個事情,你是難以管控的。古代無論取暖還是做飯,都需要用火,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引發火災。那麼如果火災來了,怎麼迅速救火呢?答案,多備取水之處,以免無水可用。

而自明清時代,故宮就有一條簡短的防火準則:「冬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葉。」如果有去過故宮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故宮裡有很多大水缸,這個東西就是用來存水的,目的就是用來取水滅火。在故宮有大缸308口,目的就是蓄水滅火。

金水河也是古代重要的消防水源,冬天河面要鑿開冰面,誰是準備取水滅火。這樣就加快了速度,不然火來了,才去鑿開冰面,怕不是大火燒光了皇宮?春天除草,秋天掃落葉,都是為了杜絕火災隱患,比較這些玩意燒起來的幾率更大一些,不用多,一個火星就夠了。

另外古代也準備了巡查人員和消防隊,比如康熙年間就設立了一支職業滅火隊,被稱為防火步軍,雍正年間更是設立了一支熟悉防火流程的部隊約百餘人,號稱火班,也專門準備了機桶這種滅火工具。而凡是有用火的地方,都會有人看守,不定期還有人巡查。可以說,經歷了無數火災之後,清代就已經有了非常完善的防火措施了。

近現代的故宮如何防火

到了近現代,防火措施日益加強,光緒年間,不僅擴充了消防隊人數,還準備了專門消防設備管理處,隨時保證消防設施處於完善狀態。而到了宣統二年,清廷還特意引進了蒸汽機桶車,從此消防工作進入了機械化時代。

而到了民國年間,因為社會動蕩,所以說防火工作有所下降,因此1923年的大火幾乎將建福宮毀於一旦。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守衛和救火人員不敢擅入,外加偷懶所以建福宮大火就成了不滅之惑,直到將建福宮燒成灰燼為止。

新中國建立後,故宮的防火的工作就成為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課題。在1970年,周總理親自批示府右街消防中隊的一個排進駐故宮。他們的任務很明確,確保故宮不會有任何火災隱患,以及撲滅大火。

這個排的任務艱巨,每個人都知道自己保護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所以他們也十分小心,如果借用他們的一句話,「沒有戰功就是最好的功。」因為如果他們滅火有功,那就說明故宮失火了。

所以他們每天都會對故宮進行巡查,確保防火設備完好。因為故宮的特殊性,所以故宮是沒有噴淋系統的,唯一的滅火方式只能是靠人上,這就在無形之中給消防工作帶來也了巨大的阻力。

因此,每天早上八點,消防官兵都會對故宮每個角落進行巡邏,確保沒有一處火災隱患,哪怕是一個垃圾桶,都不能有絲毫馬虎。除去定期巡邏,整個故宮也建立的完善的滅火設備。比如整個故宮有94座地下消火栓,4866具滅火器具,自行搭建高壓供水管網路,確保滅火水源不缺。為了防止電力造成高壓水管失效,故宮還有自己的發電設備,確保供水充足。

為了萬無一失,故宮消防中隊還有一套自己的辦法,他們將古代故宮的消防措施與現代消防相結合,並且準備了55個滅火方案。正是在這樣的努力和付出之下,1987年8月24日夜景陽宮雷擊起火時,故宮消防中隊能夠迅速撲滅火情,搶救室內文物。除去景陽宮屋頂受損外,文物均安然無恙。

結語

故宮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傳承至今六百餘年,已經是中華文化和歷史的象徵所在,如果它遭到毀壞,也意味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損失。幸運的是不同於巴黎聖母院那顯得薄弱,甚至是玩忽職守的消防措施,故宮有一個十分健全完善,且高效的防火機制,背後更有無數的工作人員和消防官兵為之努力和付出。相信故宮在如此健全的保護下,一定可以再傳承六百年,然後將它完整的交給後世子孫,並向世界展現故宮的歷史與美。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中國建築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歷共嬋娟 的精彩文章:

漢武帝當年的決定究竟對不對?劉弗陵有沒有恨過他
她是整個大清的笑話,盛大婚禮後被皇帝廢棄,最終竟消失不見

TAG:千歷共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