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加大康復醫學建設

加大康復醫學建設

我國老年人數量到現在已經突破了兩億大關,佔全國總人口14.8%。在這些老年人當中,有7千萬有康復以及護理的需求。

加大康復醫學建設

康復醫療,在學科上稱為康復醫學,是針對殘疾者及老年病、各種急慢性病而導致的功能障礙,應用以物理療法等為主的多種醫學手段,以預防、恢復或者代償患者的功能障礙為目的的醫學分支學科。

  • 物理學療法PT(Physical Therapy,運動療法,簡稱 PT,是物理療法的一種主要形式,是為了緩解癥狀或改善功能而進行全身或身體某一部分的運動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就是對患者最基本的一些能力,比如肌肉的動力、走路的能力、上台階、平衡、自行車、屋外步行訓練等等,這是康復最基本的層面。
  • OT療法(作業療法Occupational Therapy,簡稱OT,是有目的的、經過選擇的作業活動,對由於身體上、精神上、發育上有功能障礙或殘疾,以致不同程度地喪失生活自理和勞動能力的患者,進行評價、治療和訓練的過程,是一種康復治療方法),針對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進行訓練,比如洗澡、做飯、洗碗這樣一些能夠讓生活自理的訓練。
  • 語言康復,即ST(Speech Therapist)。語言康復主要是包括語言和吞咽障礙兩部分。

康復醫療三大掣肘

醫院端:康復科在現有醫療體制下長期被忽略

現階段康復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不足,品質區隔不明顯。大部分康復服務集中於腦卒中和骨科,類似於顱腦損傷、腦腫瘤術後、脊柱(脊髓)損傷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等專業術後康復服務的需求還遠遠沒有被滿足,類似病人的整個康復過程都處於住院階段,醫療床位周轉率低下。

2011年衛生部下發關於《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通知,要求所有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必須建設康復醫學科。雖然有政策規定,但現實是綜合醫院的康復科室不受重視,與發達國家的醫療機構收入主要為患者對醫生的知識、技術買單不同,我國的醫療機構主要收入來源於藥品,而康復治療多採用物理手段,並不能為醫療機構帶來這部分收入。

康復醫療的服務對象處於疾病相對穩定期,手術治療少對醫技依賴度低,藥品耗材花費相對少(康復醫院平均葯佔比約20%左右,遠低於綜合性醫院40%左右的葯佔比水平),據了解,綜合醫院的一個康復病床一天可以為醫院帶來300-500 元收入,而如果將病床給外科,則一天收入在3000-5000元。因此,不乏部分綜合大醫院建立康復科室只是為了滿足政策要求而應付了事,不但病床數極少,甚至設備也不齊全,無法提供有效治療。

供給端:人員和機構均缺乏

康復人才

據國際物理醫學和康復聯盟統計,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康復治療師人數一般為30~70:10萬,我國康復醫師占基本人群比例約為0.4:10萬(按國際口徑測算)。目前,我國康復醫療專業人員只有不到兩萬人。我國開辦康復治療專業的大學本科院校只有75所,專科院校158所,每年畢業生總數僅約8000人,而且超過七成為專科學歷。

且目前大部分康復機構的業務技術人員所佔比例低、康復專業技術人員所佔比例低、康復專業技術人員學歷層次總體較低,甚至在某些康復服務機構中,出現非專業技術人員與專業技術人員倒掛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康復服務的提供及康復事業的發展。

學科與專業建設嚴重滯後。與發達國家康復治療專業都普遍開設有較為成熟的學士、碩士和博士課程體系相比,我國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的碩士招生單位僅有34個,博士招生單位僅有9個,而且康復醫學各層次教育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師資條件等缺乏規範標準,存在標準雜、資源散、層次低等問題。

康復機構

在我國的康復三級體系建設中,從康復機構數量來看,需求端與供應端存在明顯矛盾。

康復醫院數量少。根據中國信息網發布的《2016年中國康復醫療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規模預測》中的數據顯示,在我國,綜合醫院康復科及康復專科機構數為3800 家,佔比28.4%;康復床位數98992,佔比2.2%,康復醫護人員數39833 佔比0.72%, 而我國二級以上的醫院有8973個(三級醫院2002個,二級醫院6971個),二級以上醫院設立了康復科的比例不到50%,未形成系統、完備、充足的康復

醫療供給體系

康復科/專科醫院比例不到50%。2012年國內綜合醫院康復科共3288家,康復醫院338家(不包括護理院與社區康復醫療),其中城市206家,農村116家,全國600多城市,一半以上還沒有建立獨立的康復專科醫院。

社區醫療衛生場所中56%沒有設立康復科,並且社區康復人員職稱以初級職稱為主,一年中只有 25%的康復人員參加過康復培訓,遠不能滿足人們對康復醫療的需求。社區康復機構建設不足使得《「十二五」時期康復醫療工作指導意見》提出的分層級、分階段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無法真正落實。

雙向轉診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分級診療、分階段康復的雙向轉診體系尚未真正運轉。康復醫療主要承接急性期後病人,因此其運營的關鍵在於與綜合醫院建立合作網路,建立合理的轉診機制。

臨床科室與康復科或康復醫院之間暢通的轉診機製為有康復需求的術後病人提供了綠色通道,能有效地消除上下游科室之間的轉診阻礙,這是康復醫療發展的關鍵。據普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的康復患者轉診機制主要分為三種,包括院內科室間轉診、醫院層面深度合作轉診和臨床醫生個人推薦轉診。

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院內科室轉診的方式較為簡單易行,且國內的高端私立醫院,如北京和睦家醫院等,已經建立快速完善的院內轉診機制,根據術後患者的康復意願,術後3-5天便可轉入和睦家康復醫院接受專業的康復治療。但是,在絕大部分公立三甲醫院中,極少的康復病床並無法滿足內部轉診的需求。


康復行業的未來

與綜合性醫院上下游協同,建立合作關係

我國公立醫院較高的平均住院天數為康復醫療擴張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目前我國公立醫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數(約10-11天)顯著高於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香港:7天;日本:5天)。

康復醫療主要承接急性期後病人,綜合性醫院的康復患者通過轉診至合作康復醫療機構,可以幫助綜合醫院提升營收與病床周轉率,促進雙方收益率與運營效率的提升。此外,康復醫療發展亦有利於降低醫保負擔(康復醫院日均治療費用低於綜合性醫院)、並能為病人提供更好的康復服務,實現多方利益共贏。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康復機構是分流大醫院患者的重要渠道之一。

因為綜合三甲醫院的康復科病床少、設備不完善,院內轉診幾乎少有,因此,建立完善的康復治療轉診制度,尤其是與綜合三甲醫院的合作,承接急性期後病人,打造暢通的轉診機制,術後的康復需求巨大,對於下游的康復機構而言,相當於有了穩定的用戶來源。

社區康復成為趨勢

據國外數據描述:機構式康復人均費用為 100 美元,僅覆蓋 20%的康復對象,而社區康復服務人均費用僅9美元,卻覆蓋80%的康復對象。急性期患者出院後轉入護理之家的佔15%—30%,轉入家庭的佔35%—60%,由此可見,患者在急性期之後,回歸家庭或轉入護理之家者占絕大多數。因此,大力發展社區康復服務可以很好地滿足患者對長期康復醫療的需求。

開展社區康復,為患者提供一個在社區即可以得到在醫院的治療和服務,開展這種治療模式的好處是費用較低,受眾十分廣泛,適合我國現階段的康復治療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的精彩文章:

醫患關係雜談--運斤如風
雷公藤紅素通過調節大腦的免疫受體減肥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