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優秀鄉村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如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等,又包括無形的非物質文化,如傳統手工藝、儀式、節日活動等,具體分類如下圖所示。物質文化具有有形的載體,非物質文化是老百姓生產生活的「活化石」,注重對鄉村文化進行針對性的開發與保護,有助於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1. 加強鄉村物質文化保護

(1)加強鄉村歷史文化普查

對鄉村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調查、清點、登記在冊,摸清「家底」,為保護與開發農村傳統文化提供決策依據。

(2)加強對鄉村物質文化保護

鄉村物質文化類型豐富,既有傳統古村落,又有地方特色農業生產和土地資源。加強對鄉村物質文化保護,可以堅持「生產中保護,保護中生產」的原則,實現「保護傳承」與「生產經營」雙贏的局面,促進鄉村振興。

傳統古村落是鄉村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傳統古村落因年代久遠且未得到有效的修繕和保護,正處在逐步消失的尷尬境地,亟待修繕與保護。加強對傳統古村落的保護,一方面是申請專項扶持資金,對傳統古村落進行修繕性保護;另一方面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傳統古村落進行旅遊化開發,打造一系列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深度體驗性旅遊產品,形成文化旅遊名村(鎮),如皖南的宏村、呈坎等傳統古村落,為傳統古村落賦予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生產中保護,保護中生產」,提升傳統古村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助力鄉村振興。

案例鏈接:浙江松陽傳統古村落,塑造古村民宿品牌,拓展「民宿 +」產業新動力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松陽縣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自古享有浙江西南部的「魚米之鄉」之美稱。松陽至今還保存著 100 多個風格不一的傳統古村落,從建築風格到宗族傳衍,都活態立體地展示著歷史進程。松陽縣依託這些獨特的古村資源,將傳統古村落與鄉村民宿相融合,引導村民利用自家傳統老屋發展鄉村民宿,努力在保護村落原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建築改造和利用,融入住宿業態。松陽縣對房舍維修堅持就地取材,以維持原生態風光、原真田園風情、原味滄桑的歷史感,打造繽紛民宿,凸顯松陽古村民宿品牌。

基於相對成熟的民宿休閑業態,實施「民宿 +」發展戰略,拓展「民宿 +」產業新動力,打造民宿綜合體,實現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傳承」和「生產經營」雙贏。「雲上平田」是松陽縣傳統古村落變鄉村民宿的典型成功案例,現已發展成為「雲上平田」民宿綜合體。雲上平田原先破舊的老屋變成了農耕館、藝術家工作室、山家清供餐廳、爺爺家青年旅舍、木香草堂精品民宿、棋牌、茶室、咖啡吧、書吧、燒烤基地、農耕體驗區等富含新生命的文化之地。「雲上平田」民宿綜合體,始於民宿,而又不止於民宿,現已發展成為一個集住宿、餐飲以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於一身的民宿綜合體。

美麗的鄉村田園是鄉村傳統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田園農業生產是農村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同時,基於獨特的田園生態環境和田園上的特色耕作模式,來開發旅遊活動,是在農業生產種植的基礎上,附著觀光休閑功能,可提升農業生產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能夠形成田園生態保護和旅遊休閑互促互利的雙贏局面。

案例鏈接:元陽梯田——世界文化遺產地,世界上最美的梯田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元陽梯田位於雲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傑作。元陽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緩坡地大則開墾大田,陡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在溝邊坎下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簸箕大。元陽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就有 17 萬畝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元陽梯田的產生,首先是大自然特殊的地理結構造成的,其次是哈尼族人驚人的智慧和勇毅,在大山上挖築了成百上千條水溝乾渠,解決了梯田稻作的命脈水利問題。梯田農耕文化是哈尼族人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精華,但隨著時代和傳統文化變遷,哈尼族梯田傳統農耕文化正在逐漸消失。

元陽縣採取多項措施保護這一歷史悠久的生態奇觀,積極申報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開展了大量的保護和規劃工作。2013 年 6 月 22 日,紅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地政府加大對梯田文化的保護力度,增加人們對梯田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觀念,促進哈尼年輕人對哈尼梯田文化的學習和傳承級保護,實施退耕還林,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元陽梯田生態奇觀,在保護的同時,合理髮展旅遊,舉辦元陽哈尼梯田文化旅遊節,吸引全國各地遊客來體驗和感受哈尼梯田文化,有效提高哈尼梯田知名度,形成雲南省知名的旅遊景點。隨著被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元陽梯田已是聞名世界的攝影聖地。

2. 加強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1)保護傳承鄉村非物質文化

通過史料留存、檔案建立、傳承人培訓等方式對鄉村非物質文化予以保護,使其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注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培養一批「新鮮血液」,加強與院校合作。一方面利用高校師資資源,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及培訓基地,舉辦非物質文化培訓活動,同時鼓勵學校設立非物質文化方面的專業,開展相關的專業課程教學,培養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使非物質文化以戲曲(劇)演藝等方式走進院校,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深度體驗非物質文化,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非物質文化的魅力。

案例鏈接:福建師範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山石雕刻技藝)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培訓班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為提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增強傳承活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進一步推進民間文藝事業的理論研究與傳承實踐,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2018 年舉辦福建師範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山石雕刻技藝)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培訓班。本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著眼於為非遺傳承人群提供高校的學術資源和教學資源支持,通過學習專業知識、研究技藝和技術、開展多形式的交流研討與實踐,幫助傳統非遺項目的持有者、從業者等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實現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同時,推動相關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2)弘揚開發鄉村非物質文化

對鄉村非物質文化,特別是傳統手工技藝,探索通過生產性保護模式實現傳承與利用。激活鄉村非物質文化資源,提升鄉村非物質文化的附加值,讓鄉村文化振興助力鄉村經濟振興。通過與文化旅遊相結合,進行深度地創意創新化開發,申請專項資金扶持,塑造非物質文化品牌形象,將非物質文化以各種可看、可賞、可體驗的方式進行現代化轉化,打造成各種文化旅遊產品項目,既是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同時使其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中,豐富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帶動當地鄉村經濟發展,形成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案例鏈接:元陽哈尼梯田「開秧門」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在哈尼族的傳統里,每年插秧的第一天稱為「開秧門」,這一天各村寨都要舉辦活動,祈福豐收。2018 年 4 月 28 日,元陽梯田「開秧門」實景農耕習俗文化展演在該縣新街鎮哈尼小鎮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千餘名遊客、攝影愛好者與當地各族群眾共同感受哈尼族農耕文化的傳統魅力,親歷古樸傳統的「開秧門」儀式。本次「開秧門」實景農耕習俗文化展演以突出哈尼梯田文化旅遊宣傳為重點,以展示「開秧門」傳統農事為主線,將傳統農事與休閑度假相結合,其目的在於深度挖掘哈尼梯田農耕文化,展示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進一步豐富元陽旅遊文化內涵,提升元陽旅遊文化品質影響力。

案例鏈接:哈尼族傳統習俗——長街宴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長街宴是哈尼族昂瑪突節的一種傳統習俗。昂瑪突節是哈尼族人民祭護寨神、拜龍求雨的節日,也是作為庄稼人的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節日當天,家家戶戶要做黃糯米、三色蛋、豬、雞、魚、鴨、牛肉乾巴、麂子乾巴、肉鬆、花生米和歡心谷舞紅米飯等近 40 種哈尼族風味的菜肴,準備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擺起來,一家擺一至二桌,家家戶戶桌連桌沿街擺,擺成一條 700 多米長的街心宴(當地人稱長龍宴或街心酒),這是中國最長的宴席。昂瑪突節長街宴,揭示了哈尼族人民在耕作文化中對水的認識和對自然的崇拜,同時也反映了哈尼族人民勤勞樸實、團結互助的傳統美德。長街宴是哈尼特色文化的一個縮影,既生動體現了哈尼族同胞團結友善的傳統,又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節日飲食、風俗禮儀、歌舞服飾等多方面的文化特色。長街宴包含著豐富的人類生存智慧內涵:一是慶祝豐收,休養生息;二是祈福祝願,保佑平安;三是交流溝通,傳授技藝;四是團結和諧,凝聚人心;五是熱情好客,樸實善良。

(3)塑造非物質文化 IP 品牌

梳理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挖掘提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能引起現代人共鳴的文化符號,按照現代人的審美,進行創意創新化設計,塑造非物質文化 IP 品牌。讓非物質文化融入現代審美,進入當代人的生活中,創新營銷手段和營銷方法,實現非物質文化由資源向產業轉化。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利用高校的師資資源,開設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研修班,提升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設計創新能力,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和消費市場需求,創新設計非物質文化 IP 周邊產品。

案例鏈接:江西婺源「篁嶺曬秋」民俗入選中國最美符號,成為篁嶺村的「IP」品牌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篁嶺,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東北部,是著名的「曬秋」文化起源地,也是一座距今近 600 年歷史的徽州古村,擁有經典的徽派建築。掛在山崖上的篁嶺古村,地無三尺平,數百年來,村民早已習慣用平和的心態與崎嶇的地形「交流」。自然條件的局限激發了先民的想像和創造力,從而在無意間造就了一處中國絕無僅有的「曬秋人家」風情畫。如今,篁嶺成為世界級古村樣板,「篁嶺曬秋」景觀符號成功入選最美中國符號。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曬秋習俗慢慢淡化,婺源「篁嶺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原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是典型的鄉村旅遊 IP。

「篁嶺曬秋」是篁嶺景區標識性景觀符號,也是篁嶺景區代用名稱,已發展成為篁嶺景區的 IP 品牌形象。「篁嶺曬秋」特有的地域鄉土符號,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為景區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景區通過每年舉辦「曬秋節」活動,吸引遊客前來看曬秋、拍曬秋、體驗曬秋,體驗「朝曬暮收」、曬台「話桑麻」的田園生活,體驗「曬秋人家」的農俗樂趣。「篁嶺曬秋」是一種文化體驗,一種精神產品,曬秋的場景是一個文化符號,是篁嶺村的 IP 品牌形象。

(三)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產業

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梳理整合各類鄉村文化資源,實施鄉村文化產業振興工程,將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動力,培育發展鄉村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如剪紙、雕刻、繪畫等文化產業,布局結構合理、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建設特色鄉村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開展以鄉村傳統工藝作為重點的傳承人培訓,擴大傳統工藝生產者隊伍。加強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研發水平,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和創新力。提升傳統工藝的生產力,將鄉村傳統工藝轉換成產品,打造文化創意品牌,促進線上線下的推介、展示和銷售,積極探索傳統工藝產品的體驗式營銷,將鄉村傳統手工技藝轉換成生產商品,形成鄉村經濟增長點,帶動鄉村經濟發展,讓鄉村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發展動力。

案例鏈接:河南民權縣畫虎村,農民畫鑄就鄉村文化產業振興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河南省民權縣享有中國畫虎第一村的美稱,全村有 1366 人,其中有 800 人從事繪畫產業。村中夫妻畫家、父子畫家、姐妹畫家及三世同堂作畫者比比皆是,村民以工筆畫虎為主,兼畫人物、花鳥和山水等,品種繁多,輻射帶動周邊兩省三縣數千名農民從事或經銷農民畫,形成了以王公庄為龍頭的農民畫家群,僅北關鎮就達1500 多人。該村年銷售畫作 4 萬餘幅,創產值 2500 余萬元,約有 30% 的畫作銷售到孟加拉國、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我國港、澳、台地區。

(四)構建「文化 +」產業鏈

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產業的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文化發展戰略,發展「文化 +」產業,構建三產融合、多元互動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模式。促進文化與特色農業、鄉村旅遊、非遺保護、農村電商等深度融合,構建「文化 +」產業鏈。推動鄉村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遊,將鄉村文化轉化成鄉村旅遊產品,提升鄉村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支持鼓勵鄉村旅遊文創產品開發,塑造鄉村旅遊文創 IP 品牌。完善鄉村文化旅遊獎勵扶持政策,加大對重點文化旅遊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豐富鄉村旅遊業態和產品,打造系列文化旅遊精品和特色村鎮,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鄉村文化與休閑農業融合發展,發展文創農業。將傳統的農業和鄉村文化相結合,藉助文創思維邏輯,將鄉村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開發各種文創農產品,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文創農產品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產品。

案例鏈接:台灣桐花祭,構築「文化 +」產業鏈

如何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台灣客家桐花祭以雪白桐花為意象,傳遞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的傳統,更以桐花、山林之美為表,客家文化、歷史人文為核,展現客家的絕代風華。桐花祭是在 2003 年被提出來的,本來是一項簡單的祭祀祈福活動,後來發展成為集文化體驗、生態旅遊、休閑娛樂和產業發展為一體的系列活動,已經成為台灣最具知名度、最具活力和最具品牌效應的文化旅遊經濟活動。

桐花祭遵循「4+ 產業」發展理念,一級產業是賣原料,二級產業是賣工業產品、商品;三級產業是賣品牌、活動;四級產業是賣體驗、服務;「4+ 產業」是賣感動。桐花祭在發展過程中,將傳統商品變成「4+」體驗感動和文創,構築了「桐花文化 +」產業鏈。

敬請關注微信weimeicountry(唯美鄉村)專註三農、鄉村振興、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田園綜合體與特色小鎮等項目諮詢與策劃、規劃設計、研學培訓!

從開發到運營,選項目,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這裡項目扎堆,這裡專家扎堆,這裡方案扎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