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美軍太平洋戰場軍服和單兵裝備介紹

二戰美軍太平洋戰場軍服和單兵裝備介紹

A :菲律賓,1942年

A1:下士,美國步兵,菲律賓師

這位下士是在菲律賓為防守日軍突擊的2萬3千美菲正規軍中的一員。 他的c級淺棕色絲光斜紋棉製服雖然舒適,但實戰中卻被反映色彩暗淡缺乏耐久性;其軍銜袖章顯示於袖子兩側。M1917A1「洗臉盆」式的頭盔配有較新的卡其布帽帶。雖然M1加蘭德步鎗已經少量裝備菲律賓美軍,但這位軍人還是和大多數人一樣裝備M1903斯普林菲爾德栓發來複鎗。這些在被稱為「糟糕透頂的巴丹戰役」中被遺棄的軍人被人們稱為「找不到父母,也找不到山姆大叔。」

A2:中尉,美國騎兵

軍官的卡其布襯衫在肩章方面不同於兵役人員,而且在菲律賓,口袋袋蓋的樣式經常自行設計。該軍官配帶的軍銜杠位於肩章底部,而國家和兵種章按戰前規定位於領線位置中。這種模式很快就改為軍銜章在右領,兵種章在左領。由於是配備於步兵部隊的騎兵,所以他也穿著相應的靴子和綁腿。其M1936式手鎗帶是供裝點45口徑半自動手鎗的棕紅色手鎗皮套和網狀雙彈夾帶配套使用的,並配有一戰時期的急救袋和軍用水壺。戰前的M1928式湯普森機鎗以其與眾不同的槍栓頂端設計和50發的彈鼓為特色。

A3:菲律賓步鎗手

麥克阿瑟將軍為應付迫在眉睫的與日軍的戰鬥而要建立的10萬新菲律賓軍隊的任務,最快預期也要1942年年中完成。1941年戰爭突然來臨,這支軍隊的首次亮相可謂糟糕,但在與美菲正規軍合併後在防守巴丹的戰役中可圈可點。菲軍由美菲指揮官共同領導。圖中全副武裝的士兵裝備一戰時期的淘汰品M1917來福槍和鋼盔。如果在「巴丹死亡的三月」——由於疏忽,疲憊和敵人殘忍的進攻超過600美軍和5000菲律賓軍隊死亡——倖存下來,他也只能成為日軍的俘虜,經歷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直到1945年的解放。

B: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 1942年-43年

B1:二等兵,步兵, 1942年

圖中的哨兵仍然在等待著M1式頭盔和M1加蘭德步鎗的裝備;他同樣佩戴騎兵樣式子彈背帶,但與騎兵不同沒有了前面的手鎗皮夾,轉而使用兩個點45口徑機鎗袋。一戰時期的長刺刀,刀鞘由帆布和皮革覆蓋。黃銅色緊領領角在1942年分別在左右側嵌上軍種章和US標誌,但這一命令很快就廢除了。領帶塞進襯衫的方式貫穿戰爭始終。秋季,士兵會恢復穿著普通深棕色毛料制服,那時他們也將得到M1式頭盔和加蘭德步鎗。而幾乎同時,所有海外的部隊也將如此。

B2:上尉(同級),女子陸軍輔助部隊,1943年

這名軍官代表著剛剛完全編入美國陸軍的女子陸軍部隊,其衣著最初參照軍官淺棕色棉上衣,它也可以是工作服,如同男性軍官工作服的用途。女子陸軍輔助部隊制服設計風格折中,徵求了大量的當時引領潮流的民用服裝設計師的意見,但是最終還是由一個「折中委員會」做決定。注意以下幾點:不同尋常的肩帶設計,很快就被鑲有金屬軍銜標誌的肩章所取代;裝飾用的胸袋和腰部的斜口袋;領口和翻領上兵種徽章及徽章上方US的標誌; 配套的肩包、絲襪和棕色牛筋底皮鞋。其所戴的帽子非正式的名稱是「Oveta Culp Hobby上校」,她是後來女子陸軍輔助部隊和女子陸軍部隊的女性指揮官。圖中仍使用的女子陸軍輔助部隊的「行走的海雕」圖案很快被美國陸軍軍官常見的老鷹徽章所取代。

B3:上尉,野戰炮兵,1943年

卡其布外衣和帽子使用於戰前,採用較重的面料;1942年一種輕型的合成織物被用於上衣。這種上衣及配套的褲子直到二戰之後還在使用。袖口的環帶成為了軍官身份和服役級別的象徵。雖然同色的軍官常服大檐帽也可以使用,但圖中這位上尉戴的是淺棕色船形帽,混合著金黑兩色滾邊,裝飾著上方的帽邊,帽子的正前偏左則是軍銜章。翻領上分別是US標誌和兵種章,當然有時也顯示部隊的番號。他胸前的略章代表著美國戰功獎章和亞太獎章,其背面的銅夾子上應該有一顆戰星,代表在新幾內亞和瓜達爾卡納爾的服役。

C:瓜達爾卡納爾, 1942年-43年

C1:步兵二等兵,第23步兵師,1942年10月

該師是在海軍的戰鬥支援下在瓜達爾卡納爾展開的第一支陸軍師。圖中的士兵一直穿著人字呢斜紋織物做的一體式服裝,大多數人反映它太熱了,並且在痢疾流行時讓人深感不便。無需綁腿是它的最大特色,使人員可以最大限度減輕戰鬥負荷。如同A圖一樣士兵的步鎗子彈背帶上仍然掛著一戰款式的水壺和急救包。戰爭期間的大多數情況是鋼盔的脖帶扣不住下巴,所以圖中的士兵寧可將脖帶收起以利於快跑,這樣總比脖子被扭斷的風險大。不同於那些海軍的同事,這位美國步兵裝備的是M1A1加蘭德步鎗,而在瓜達爾卡納爾,海軍很快了解了這種槍的巨大威力,從而加緊裝備。另外,右胸口袋中還有一顆爆破手雷。

C2:步鎗擲彈兵,第25步兵師,1943年

圖中的這種輕便雨披基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設計;它扮演的角色是既作為士兵的雨衣又為士兵提供一部分隱蔽功能。它堅固耐用,雨水可從寬鬆的袖子沿著尖銳的邊角流出,整個雨衣可完全覆蓋士兵和裝備。該士兵裝備的斯普林菲爾德改進型M1903A3步鎗以新的後瞄準具布局為特色,並且在槍口安裝了槍榴彈發射機件。一戰時期T型把手的短鏟也仍然在使用,雖然它的替代品,以德國產品為模型的新型可摺疊鏟很快就會替代它。

第25「熱帶閃電」師戰前就是美正規軍的骨幹,而後他們以在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的卓越表現贏得了卓越部隊嘉獎。

C3:步兵中士,第23步兵師,1943年

襯衫掖在褲子里的這種新的人字呢斜紋兩件式制服擁有帶褶紋的胸部口袋。因其淡綠色設計很快得到使用,有時它也被染成深綠色。這名軍士沒有佩戴外示的徽章,其裝備是一支M97溫切斯特拉拴發12發獵槍,一把點45口徑手鎗和一顆戰爭早期使用的彈體為黃色的MkIIA1爆破手榴彈(不久這種手榴彈改為頂部為黃色窄斜條所環繞的形式)獵槍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一直被美國陸軍和海軍所使用,但只在很有限的範圍內使用,並且引起很多爭議。

D:西南太平洋 1943年-44年

D1:下士機鎗手

一支步兵部隊的重武器連通常裝備8挺點30口徑的M1917A1水冷式機關鎗。這位軍人準備架起這挺機鎗,加上套管中的水。它重18.6公斤。雖然支架和水冷套管更笨拙,M1917A1和輕型的空氣冷卻的M1919在性能上幾乎相同,因此一直是作為防禦火力的一部分存在著。下士作為最底層的軍事領導者穿著晚期式樣的人字呢襯衫,其口袋長型沒有皺褶,新式的人字呢褲子在大腿兩側佩有口袋(上衣和褲子的口袋都可以裝下新式的K型口糧盒)。他沒有軍銜章,其身份只通過機鎗手這一角色和他的手鎗帶及點45口徑的手鎗皮套來體現。

D2:二等兵,二級機鎗手

像他這樣的軍人穿著二等式樣的人字呢襯衫。發黑的金屬「13星」紐扣專用於人字呢襯衫,它來自於著名的「自由星爆式」設計,並在晚些時候替代了褐綠色的標準塑料紐扣。他的網子覆蓋的頭盔也在戰時流行一時,而其軍鞋則是最近設計特別用於叢林作戰的,穿著起來緊密牢固且容易乾燥(這種軍鞋的長腳踝版也同樣在使用)。圖中的勃郎寧機鎗的三角架重23.6公斤。該軍人還使用通用彈藥包(採用定製的扣子)和M1卡賓槍及兩個子彈袋,一個挖壕工具袋。

D3:二等兵,彈藥運輸員

每隻機關鎗需要2人或多人提供運輸彈藥的任務,每個人攜帶250發子彈,每發重200克。雖然一戰時期製造的木製彈盒一直在使用,但圖中的鋼製盒子也已經作為標準配備在使用了(美軍一直到後來很長時間仍在使用)。該步兵穿著戰爭中期標準的人字呢軍服並配以綁腿,並使用特殊的彎刀。他裝備了一次性的棉布子彈袋,而他腰上環繞的子彈袋裡則放著加蘭德步鎗的子彈夾,刺刀則懸掛於其左臀部。注意:M1936網式吊褲帶在太平洋戰場上通常都被丟棄掉,而他所攜帶的MkllA1手榴彈被這位步兵用帶子固定住,這麼做通常是為了安全起見。

E:用餐時間,1943年-44年

E1:步兵狙擊手

該名狙擊手穿著一件式M1942迷彩服和M1941工作用鴨舌軟帽——這種帽子非常流行,有時可以看到它被戴在鋼盔之下。這種一件式服裝是最早的特種叢林作戰制服,但與同類的綠色人字呢常規服裝一樣,它太熱,而且在上廁所要褪掉身上的裝備,所以顯得太笨拙。基於土黃色底色上的棕綠兩色斑點所形成的偽裝圖案也略顯簡單,在穿著者移動時容易被發現。儘管如此,對於狙擊手這種很少運動的士兵來說這種服裝還是合適的。他裝備裝有2.5倍瞄準鏡的M1903A4步鎗,並額外配備一個60發裝輕型子彈袋,背後則背著新的M1943叢林包。

E2:衛生兵,第93步兵師

這為非洲裔美國部隊的醫師同樣穿著與E1一樣的1943年正式裝備的一件式迷彩服。他穿著帆布和橡膠質地的靴子,帽子則是以1940年淺棕色「Daisy Mae」式帽子為基礎的晚期綠色斜紋布版本,而一對醫藥包則由特殊的帶子支撐。日軍經常將衛生兵作為攻擊目標,這樣他們很多都武裝起來,但這位士兵沒有這麼做,然而基於同樣的原因他身上卻佩戴紅十字標誌。他腳邊的提包被設計成可以裝下一個鋼殼彈藥盒,它在野戰中可以發揮不同的功用。

非洲裔美國人因種族隔離問題一直只能在軍隊的後備部隊服役,但是,一隻全黑人師第93師,在一戰中在法國軍隊的指揮下擁有卓越的表現,這次則在太平洋戰場作戰。

E3:坦克營上士

這名上士穿的一件式人字呢斜紋布制服是專供機械和運輸部隊的。它是普通人字呢布料製作,在太平洋戰場上很少見,並在袖子上印著軍銜。他肩背的最早款式點45口徑手鎗皮套是專供坦克手和駕駛員使用,在纖維織物和皮革製成的坦克手頭盔里則放著K型口糧盒,早中晚餐和主食都由不同的顏色和記號標示。

雖然美軍坦克相比日軍坦克比較好操作,但敵人的47毫米反坦克炮能夠擊穿謝爾曼坦克的側裝甲,使用雷管、炸藥包和反坦克手榴彈的敵人工兵的自殺式襲擊也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在太平洋戰場上,陸軍的一些坦克和反坦克裝甲車部隊包括:

西南太平洋:巴干維爾島,1944年,第754坦克營;霍蘭迪亞,新幾內亞,1944年,第4坦克營, 第632反坦克裝甲車營(M10裝甲車);比亞克島,第60特別坦克連。

中太平洋:馬金島,1943年11月,第193坦克營 (M3李式坦克);馬紹爾群島,1944年2月,第767坦克營 (M4A1,M5A1,MID坦克和噴火坦克),第766坦克營;馬里亞納群島,1944年6月-塞班島,第762、766坦克營;關島,第706坦克營;帛琉群島,1944年9月,第710坦克營,第819反坦克裝甲車營(M10裝甲車);菲律賓,1944年10月-1945年2月,第44、716、754坦克營,第632(M10裝甲車)、 637(MI8裝甲車) 反坦克裝甲車營。

沖繩:第706、711、713、715坦克營。

F:菲律賓,1944年-45年

F1:軍官,遊騎兵偵查部隊

這名軍官穿著新式寬鬆兩件式M1942叢林迷彩服。戰爭的最後一年大多數步兵制式服裝或說是首選服裝是綠色人字呢斜紋布制服,從而使迷彩制服變得少見,但長期偵查作戰使得這種制服被偵查部隊經常使用。此外作訓用軟帽相比鋼盔來說更常用。該軍人沒有佩戴任何徽章標誌,它可能是第6遊騎兵營的軍官或多半是第6軍的小白楊偵查部隊的一員。他穿的新式束口系帶靴在這戰爭的最後一年將會換裝為通用束口戰靴。對應M1卡賓槍的子彈袋戴在他的手鎗帶上,一把別著的彎刀屬於菲律賓當地的款式,以便於穿越叢林小徑時劈砍樹枝之用。

F2:營長,第11空降師

Corcoran傘兵靴是空降部隊的唯一特色,為了地面作戰他收起了頭盔上特殊的保護下巴用的脖帶。雖然沒有顯著的軍銜標誌顯示他是中校還是少校營長,但是他的肩背手鎗皮套暗示了他的軍官身份。那種斑駁的迷彩樣式的頭盔在戰爭的最後一年只用於很少的部隊,而M3軍用小刀很快將被M1卡賓槍的刺刀所取代,此外巨大的綠色袋子里裝的是叢林作戰用的急救工具。

小型的第11空降師整個戰爭中一直保持著8200人的編製;它的首次作戰是1944年11月的增援萊特島的作戰。麥克阿瑟也將503傘降步兵團歸它支配,並參加了納扎布(1943年),農福爾島(1944),和最著名的科雷希多島(1945年2月)的戰鬥。

F3:二等兵,第26軍犬排

右邊的士兵手持SCR 536「手持」電台,這顯示他是一名通訊兵。頭戴漆面頭盔,身穿晚期式樣人字呢制服的他靴子上還使用老式腳踝綁腿,並裝備一隻M1步鎗和一顆MkllA1「菠蘿式」手雷。有趣的是這名士兵裝備的是紅頭子彈夾(黑頭則表示是裝甲部隊)。連排級使用的SCR 536電台通訊範圍大約兩英里,使用事先設好的單一頻率。除了伸展天線作為開關外,沒有其他外部按鈕開關。

5歲大的軍犬,肩高約20英寸,體重至少50磅便可服役於「K9」部隊,德國牧羊犬是首選的種類,而海軍則更喜歡杜賓犬。軍犬訓練出來用於偵察、警戒和送信。後來許多超負荷工作的軍犬被發現對於火炮的煙味過敏,並伴隨犬惡絲蟲病和過癆等疾病,而一些狗則被服用紫心丸這樣的興奮葯。

G:沖繩, 1945年

G1:勃郎寧機鎗手,第77步兵師

簡裝勃郎寧機鎗是最基本的班級火力。戰爭最後一年,掩護小隊中的主要成員會使用它。穿著戰爭晚期標準的人字呢制服的這名軍人腳蹬已經普及的新式帶扣靴,頭戴兩側都帶有77師自由女神標誌的頭盔(在沖繩時使用)。在太平洋戰場上,除了用於偽裝外的其他任何圖案都很少見,當然也有少量顯示軍銜的圖案會出現在鋼盔後側。同時期,27師的標誌——白色四邊形標誌也畫在綠黑迷彩鋼盔的右側。戰爭最後一年出現的彈性鋼盔帶也出現在圖中。而金屬框加橢圓鏡片的標準型眼鏡則專供需要的軍人使用。

G2:火焰噴射器操作手,第77步兵師

操作手必須雙手持握火焰噴射器並支撐住身體以防發射時後坐力將自己震倒。

G3:步兵二等兵,美國海軍陸戰隊

雖然有激烈的競爭,海陸軍的軍人們卻在瓜達爾卡納爾、格羅斯特角、塞班島和沖繩並肩作戰。海軍的士兵18到20歲大,比77師的平均年齡小8到10歲。這名全副武裝的步鎗手在作戰時尾隨坦克前進,作為陸軍火焰噴射器操作手的志願兵副手,他攜帶供火焰噴射器備用的5加侖裝凝固汽油罐。標有「USMC」和與眾不同的鷹型標誌的標準海軍陸戰隊人字呢制服顯示了他的海軍身份。此外,他還戴著海軍獨有的迷彩鋼盔,並攜帶K型戰刀和一枚「"WP」手雷,以防火焰噴射器噴口啞火時投擲出去進行掩護。

H:其他

H1:步鎗手,吉斯卡島特遣隊,阿留申群島,1943年夏

夏天的太平洋戰場這位士兵卻是一身冬季裝備,因為這裡是阿留申群島,白令海的遙遠北側。他穿著羊絨紋棉花布冬季褲裝和M1941式帕森夾克。特遣隊軍人們的軍靴或者是M1944軍靴的早批次款式,或者是私自購買的民用款式。吉斯卡島特遣隊的成員將刀鞘按於肩背部的任意一側,這取決於他們的個人喜好。雖然日軍已經從吉斯卡島撤退,但隨後第7師在阿圖島的艱難戰鬥仍然因為指揮混亂和疾病造成了2000人的傷亡。戰鬥中多種寒冷天氣考驗著軍人們的裝備,這包括了方格紋毛毯和北極專用的帕森夾克。

H2:軍需官,西南太平洋,1943年

這一地區的軍士穿舒適的卡其布襯衫和短褲。這看起來不同尋常,因為戰鬥中擦傷和蚊蟲叮咬會引起感染(例外的是炮兵有時也會穿短褲)。身邊鏟子上的頭盔是早期款式,而他戴的則是半正式的M1941式長鴨舌軟帽,這是授權第11空降師使用的。他的軍靴是澳大利亞造平頭釘的用於低緯度地區的作訓鞋。武裝帶上則帶著羅盤、水壺和左輪手鎗皮套,裡面可以裝M1917點45口徑或史密斯/韋森式點38口徑手鎗。

H3:軍士長,第8軍司令部,日本,1945年末

在秋天寒冷的日本,這名老兵享受著勝利果實。他穿著褐色羊側腹毛制的軍裝,擁有代表步兵的淡藍邊條裝飾的船形帽。外面的「艾克」夾克則是M1944式值日軍官用野戰毛料夾克。作為非常流行的A級外事制服,它很快就取代了4兜的任何場合都可穿的羊毛上衣。左右領角上的黃銅扣採用US和交叉步鎗的圖案。左前臂上的斜條和橫條代表他戰前作為正規軍士兵完成兩個服役期以及在海外服役兩年半。這名軍人右臂的臂章是第8軍司令部的標誌,左臂則是他在戰鬥中服役的第25「熱帶閃電」師的臂章(見圖3a),而左前胸的藍色和銀色相間的步兵戰鬥章的下邊則是略章,這包括了帶V字的英勇銅星和亞太戰役4顆戰星的獎章,而在右口袋上看不到的位置,但應該有藍色卓越部隊嘉獎章(戰後被命名為總統部隊嘉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絡西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德國名將為何慘死自己人之手?隆美爾等名將被害全記錄
隨著導彈潛艇等武器的發展航母會不會過時?航母到底好不好打?

TAG:絡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