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飛說不可:攝影界「泥石流」的修養與擔當

飛說不可:攝影界「泥石流」的修養與擔當

許華飛先生的《飛說不可——最通俗的攝影導航》近日出版,我有幸先睹為快。華飛是公眾號「大飛哥」的主人。因同在文聯繫統工作,我也忝列華飛同事,幾次在會上聆聽他的高論。讀其書如見其人,見解之透徹,文字之暢達,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雜貨與乾貨

《飛說不可》這本書共分10個篇章。和書名一樣,章題也頗有特色,如「當頭喝一棒」「創作提個醒」,在這些引人入勝的小標題下,華飛從攝影的「世界觀」「藝術觀」講到具體的拍照技巧,從攝影創作講到攝影評論,從攝影賽事講到攝影組織,從攝影的歷史發展講到當下的攝影亂象,好比開了一家攝影主題的雜貨鋪。我想,這或許與這些文字本是華飛為公眾號所寫有關,更重要的則應是華飛對攝影問題的宏觀思考和寫作中強烈的問題意識使然。

書中的篇目均針對攝影界的真實問題有感而發,以真性情談真問題,在這家許記攝影雜貨鋪里,貨品琳琅滿目,貨真價實。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家鋪子里滿滿的全是「乾貨」。書中多次提到「標準」問題。評價是需要標準的。我們常說文藝評論要堅持歷史的、人民的、美學的、藝術的標準,然而碰到具體的藝術現象時,並非如念咒那樣念叨這四個定語就能解決問題,還需要具體的、可操作的標準,才能做出管用、靠譜的評論,華飛這本書在這方面作出了探索,給人以啟發。

比如,我們常說好的文藝作品要「有溫度」,那麼,一張好照片的「溫度」到底是指什麼,又從何而來呢?華飛在書中提出,所謂有溫度,就是讓讀者觀看後感覺到溫暖的心理體驗;所謂有溫度的作品,就是讓讀者感動的作品。接著,他又以「看圖說話」的方式,結合具體的攝影作品闡明,一件攝影作品要有溫度,需要的是豐富的細節,真實的生活,對人物內心的挖掘和凸顯時代特徵。而要做到這一切,靠的不是別的,就是創作者努力拉近自己與生活的距離,使自己藝術創作的邏輯既合乎時代發展的邏輯,又符合生活演變的邏輯。「如果你拍攝的生活不夠好,那是你離生活不夠近」。

又如,華飛談到什麼樣的攝影作品可稱得上「成功」時,舉出以下特徵:第一,它可能重寫歷史的進程。第二,它可能改變無數人的命運。第三,它可能在一瞬間刺痛無數人的心。對此,他分別以《槍斃越共》《大眼睛的小女孩》《沙灘上敘利亞小難民的身體》等經典之作加以說明。就這樣,華飛以正道直行的方式,把那些包裹著文學、情感面紗的「黑話」講明白了。再如,什麼樣的照片能引起讀者的注意而具有好的傳播效果呢?華飛提出了「新、奇、深、情」四字訣。新者,新鮮的觀看對象也;奇者,尋常事物的不凡視角也;深者,促使讀者思考也;情者,引發讀者共鳴也。我想,這其實也是衡量攝影作品傳播力的四條標準。

其實,類似的例子在書中比比皆是。關於攝影的選題,華飛編成了一套口訣:選豐富不選單薄,選實在不選空凋。選真實不選浮誇,選身邊不選遠方。關於攝影評論,華飛提出了「三不三結合」,三不,就是不迴避問題、不攻擊人格、不賣弄理論;三結合,就是結合作品本體,結合作者個性,結合評論者思考。關於泛濫的攝影評獎比賽,華飛語重心長地給出了選擇的「杠杠」:一看主辦單位是否正規權威,二看業界影響口碑如何,三看評委水平人品,四看徵稿啟事是否嚴謹規範。我老家有句俗語,「打破砂鍋問到底,還要問碎成了幾塊,扔在了哪裡?」華飛此書,字裡行間洋溢的正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我想,這是一份執著初心的較真,也是一種洞察之下的通透,也是一個攝影評論家應有的修養。

尋道與研技

藝術不能失去道的內涵,但也不可放棄技的錘鍊。不同的藝術門類都是經由自己特有的「技」而實現對道的彰顯的。因此,技與道的關係,是所有藝術都面臨的問題。

我們看到,華飛在書中高高舉起了「弘道」的旗幟。他苦口婆心地告誡人們,好作品不是由照相機決定的,而是由拿著照相機的人決定的,是由人的思想觀念、美學品味、藝術情趣決定的。書中談到了2016年保羅·卡普尼格羅在華辦展期間,與中國觀眾的互動交流。「硬擠進」活動現場的華飛沮喪的發現,絕大多數提問者與保羅「對不上點」,因為提問者總在問題材與技法;而保羅一再強調尋找事物背後的感覺和靈魂,這些思想無疑都是在「道」的層面做文章。

沈語冰曾提醒,藝術批評要警惕一種傾向,即津津樂道於語言、語調、韻律、節奏、能指、結構的條分縷析,而根本無視作品最基本的思想情感、內容意涵以及作者的思想、不平、關切、夢想。這段話正說出了當下批評界餖飣化、刻意技術流之傾向,而華飛此書正是一服解毒劑。

但同時,華飛沒有忘記技的重要性,他雖然沒有糾纏在純科技的層面,但在書中依然談了不少屬於「技」這個層面的精彩之論。比如,他在談到「破題」時,極為細緻地講解了「破開」一個選題的技巧。以如何表達情緒為例,書中分析道,人的情緒表達可以分為平時和節點,攝影要表達情緒,就要區分這種情緒是生活中積累的情緒,還是在外力作用下突然爆發的情緒,前者或許是生活中的「小確幸」,後者往往是人生里的「大悲憫」。

華飛甚至還講到了照片如何起名字這樣看起來純屬「文字技巧」的問題。他認為,好的題目至少應該具備三種作用,補充信息,提煉主題,增加趣味,要實現這一點,起題目時就要緊密聯繫畫面內容、增加作品的辨識度,文字則應簡明扼要。而「編好圖片不求人」這一篇章,對於攝影者而言更是一種手把手式的傾囊相授。從這些掰開揉碎的分析中,我們足以體會到書題中「攝影導航」四字誠不我欺。

櫥窗與書房

毫無疑問,攝影是面向公眾的藝術,尤其在發朋友圈已成「本能」的今天,人們拍一張照片總是希望能得到傳播和欣賞。換言之,攝影的歸宿在「櫥窗」。有意思的是,華飛在書中告訴我們,要想你的照片擺得進櫥窗,你的功夫還要下在書房。也就是說,優秀的攝影人必須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攝影不光是動手動腳,還要用心動腦。書中這樣說道,「飛哥專門觀察過優秀攝影家的書櫥,其中真正的『攝影書』不足一成,多數是文史哲方面的著作。古人所謂『十年讀書,十年養性』,說的就是素質教育,這對攝影也適合。」

毫無疑問,這些判斷捕捉到了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偉大的藝術家都強調人格修養的意義。蘇軾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朱光潛則說,書法「可以表現性格和情趣。顏魯公的字就像顏魯公,趙孟頫的字就像趙孟頫……我們說柳公權的字『勁拔』,趙孟頫的字『秀媚』,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凡藝術大師都強調「功夫在詩外」,講究「字外功」。應該說,華飛延續了我國文論藝論的這一傳統,並將其運用於攝影理論評論之中。

上世紀80年代初賀敬之就說過,「我們的文藝批評必須是講藝術的藝術批評,但就整個文藝批評來說,不能不同時是社會批評,也是思想性的批評。」華飛這本書的視野是開闊的,他以廣博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圖像積累為基礎,又跳出了攝影技術乃至攝影本身的拘囿,從廣闊的社會背景對攝影進行大開大合的評說。

比如,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及其對社會的深度介入,無疑是影響攝影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下的不少攝影史著作更是把數字化作為攝影發展的一個階段。華飛在書中也關注到了互聯網技術對攝影的挑戰,並以一貫的活潑直白的文風提出,在互聯網的語境下,「新鮮景觀」走近了死胡同,因為對讀者陌生的景觀不復存在了。人人上網的現實則造成了高標準的監督,當一張作品是刻意擺拍或者版權存在問題,馬上就會被發現。這些論述沒有糾纏於高玄的「學理」,而是直接指向了問題,引導每一個舉起攝影機的人認真思考「在互聯網的時代你該怎麼拍」?無疑,這正是一種當下亟需而又值得點贊的批評範式。

從達蓋爾公布銀版攝影術算起,攝影術發明至今正好180年。攝影術傳入中國,也有一百多年了。在中國的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中,不可缺少了理論評論的聲音,也就不能少了評論家的智慧和力量。著名批評家李健吾先生在《咀華集·跋》中曾說過,「批評的成就是自我發現和價值的決定。發現自我就得周密,決定價值就得綜合。一個批評家是學者和藝術家的化合,有顆創造的心靈去運用死的知識。他的野心在擴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認識,提高他的鑒賞,完成他的理論。」品讀《飛說不可》,我們可以感到,華飛先生正是這樣一位批評家。

華飛的文章,我總愛讀。不廢話,不繞彎,不故弄玄虛,不心靈雞湯,既單刀直入,又幽默表達,更重要的是他梳理解析,微言大義。我算老兵,拍片不少,經驗無數,自以為紅塵看破,坊間攝影文章多半食之無味,但讀到華飛,總覺得精彩,還時不時叫絕!也許會心一笑,也許恍然大悟,也許痛心疾首……反正,我讀華飛,收穫總隨之而來!

——雍和

用「良藥苦口」「針起沉痾」「刮骨去毒」形容大飛的文字,很合適。大飛的文字沒有和風細雨,猛、苦、見血、沒商量。但你靜靜去讀,發現那正是喚醒、修正、點亮的文字。

——陳小波

《飛說不可》是飛哥的一部攝影雜文集。他在中國攝影界浸淫日久,看得多、經得多、想得多,於是就有點憋(hold)不住了,產生了「非說不可」的衝動。他的話題都很接地氣,是攝影界和影友所面臨和需要解決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慣於嬉笑怒罵、調侃撻伐,有時甚至夾槍帶棒、指桑罵槐,常常鬧得雞飛狗跳、電閃雷鳴。這或許正是自媒體時代追求熱度的特點,受到影友的歡迎、熱捧、批評、質疑,都是正常的現象,需要更廣闊的胸懷來包容。

——楊越巒

可以不同意飛哥的觀點,但是不能不看他的文章,至少可以看到幾句真話,看到攝影圈裡那些真相之外的真相。飛哥也罵人,但罵得挺藝術,被罵的人一臉茫然,想還嘴卻接不上茬口兒,圍觀者捂著嘴笑。飛哥的文字耐看,久讀方覺其妙,睿智深刻。看似信口閑聊,卻絲絲入扣,不給人留縫兒。一個法學碩士說攝影,好看!

——周梅生

華飛的文字是復調式的,且聲情並茂。於京派文化的底色及攝影術的現代性表述之間,獨成一統。關鍵是,在這些或迅疾或和緩的文字之間,掩飾不住的是作者天真的赤子情懷。

——晉永權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中國攝影報》郵發代號1-126

對開每周兩期

24個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報紙訂閱方法

掃碼或前往郵政櫃檯辦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攝影報》報友紅圖榜4月優勝作品公布!
姚振海:手工木漁船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