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槐樹下的大連鄉愁走過大連的橋

老槐樹下的大連鄉愁走過大連的橋

小時候,最愛看南斯拉夫電影《橋》。

《橋》的故事始終感動著我,那一條條或剛毅、或柔美、或敦實、或輕盈的弧線,不光是愛情故事中最美麗的背景,也是一個城市文化和歷史的勳章。

就像石家莊趙縣有趙州橋,南京有長江大橋,每一個城市或都有橋,每一座橋或都有故事,大連老橋也是一樣。

大連市區是大連的核心,不是因為歷史悠久,而是因為它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勝利橋、青泥窪橋、馬欄河橋幾乎同時建成。

起初,俄國人建造的都是木橋,日本人把它們稱作「露西亞木橋」。

日俄戰爭中,俄國人在撤離大連前,燒毀了許多精美的建築,但他們還是留下了城市的雛形和古老的馬車。

馬車是當年大連主要的交通工具,橋旁路邊,皆是車水馬龍。

大連始終與世界同步,曾經是遠東第三大港。

俄國建築師從青泥窪撤走了,又來了個子矮小的日本建築師。

從民族性格上來講,俄國人比較粗獷,所以建築設計稍顯厚重。戰敗之前,他們曾打算把木橋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橋。

以勝利橋為例,在他們設計的草案中,橋寬54米,是弧形廣場式。而且橋旁街道——基洛夫斯卡亞街與達不里夫耶斯卡亞街(即吉慶街)也隨之呈弧形。

日本人在1908年改建了古老的露西亞木橋,與之區別,稱作「日本橋」。

無論是質量,還是細節,這座橋都稱得上經典之作,但精細有餘,規劃短視,橋寬僅為22米,太小家子氣了。

解放後,日本橋更名為勝利橋。

也莫要因此小瞧了我們的勝利橋,溥儀、梁啟超、陳其美、蔡元培等眾多名流都在橋上留下了歷史印記。

青泥窪橋顧名思義,源自青泥窪河。

1901年,俄國人為開闢道路,在河道上建造了長10米、寬12米,由四座敦厚木墩做支撐的木橋。

木橋之所以選擇在此,是因為尼古拉耶夫卡亞廣場(今中山廣場)就在它的東面。

俄國人把青泥窪河叫作達里尼河,所以這座橋的俄國名字是達里尼橋。

木橋建成後,橋畔便成了金髮碧眼的「馬達姆」的浪漫之地。

1907年,滿鐵在大連經營有軌電車。電車本是德國人的發明,日本人打算移植到大連,為此,滿鐵組織人馬提前培訓。

1908年12月,大連殖民統治機構關東都督府特許滿鐵經營有軌電車。

而在此之前,日本殖民者已經將由俄國人建造的青泥窪木橋改建為長11米、寬17米的單孔曲拱歐式路橋。他們為了炫耀,還將橋命名為常盤橋。

勝利橋、青泥窪橋是大連早期為數不多的鋼筋混凝土橋,如果沒有這兩座橋,電車是無法逾越溝壑與河流的。

上世紀三十年代,青泥窪河與橋因道路改造被填埋地下。

如今,大連人已經習慣了「青泥窪橋不見橋」的場景。

日本殖民者還改建了馬欄河橋。

昔日,薩哈羅夫帶著驚慌的同胞就是途經原來的木橋逃往旅順。

穿過馬欄河,夕陽灑落在面前,無限的凄涼。雖然沿途槐花綻放,他們卻沒有了欣賞花香的浪漫心情。

我最愛的橋是北崗橋。

北崗橋建於1934年,橋名源於地名,即北崗子,它是中國人自行建設新開大街的一部分。北崗橋建成後,往來方便,遂有了新開大街的繁華。多年後,我常走北崗橋。

人生何處不風流,徒步橋上,回望斜陽,慢慢地消耗掉一點一點鄉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南丟的大連街 的精彩文章:

達魯尼和東清鐵路都源自日語漢字原意 圖說大連90
老槐樹下的大連鄉愁 《新商報》海南丟「大連物語」目錄

TAG:海南丟的大連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