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種教育方式比「棍棒」更傷人,父母可別再用了!

這種教育方式比「棍棒」更傷人,父母可別再用了!

文:vipJr

很多時候,我們用盡渾身解數來教育孩子,為孩子的事情傷透腦筋。殊不知,最簡單的教育方式就是先做好自己......

「能不能彈好?」

「能不能不錯?」

「能不能不塌腕?」

「能不能轉指的時候不忘?」

教育類節目《放學後》中,萌娃高興彈鋼琴的時候,因為一個動作的不標準,迎來了暴脾氣媽媽的「連連問」,這讓高興一臉懵。

看著這個不知所措的男孩,我突然生出了滿滿的心疼。

正如教育專家所言,媽媽這哪裡是在指導孩子,分明就是在指責批評孩子。

有人說,說教式教育,無論是對於成人,還是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種無效的教育方式。

深以為然。

說教式教育看似是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教育方式,卻是最不科學的。

雖然說相比於「棍棒教育」來說,說教式教育是一種進步,然而,語言的殺傷力有時候是比「棍棒」更為厲害的武器。父母過度的「說教式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會遠大於「棍棒教育」。

因為,「說教式教育」有時候就像一把鈍刀子,傷人於無形之中。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一位高一女孩沖台下的媽媽喊話,她希望媽媽能夠關起門來教育自己,不要總在外人面前對自己發脾氣。

孩子的話,媽媽不以為然,她反問女兒:「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古語說:當面教子,背後教妻。

因為對這句話的誤解,做父母的往往會無所顧忌,在大庭廣眾之下或者當著親朋好友的面,對孩子大聲呵斥。

殊不知,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這種不分場合的說教,即便道理講了一籮筐,也收效甚微。

幾米的漫畫《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有這樣一句話:

「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四川男孩小斯,高考後自殺了。他在遺書中說,爸爸問他「英語學懂沒有」,他若回答「學懂了」,爸爸會說「娃兒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他若說「沒有學懂」,爸爸會說「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嘛」。

無論他說什麼,爸爸都會以一種「說教者」的姿態,給他以「打擊」,這讓他一度很自卑,人變得越來越自閉,也越來越反感爸爸的教育方式。

他在高考後的一天,因為和父親發生爭執,被父親責罵,情緒崩潰下選擇了自殺。

小斯的遭遇,讓很多網友產生了共鳴。

網友碧落麒麟說:「我爸媽從小對我也差不多,不過不是打,是諷刺謾罵,高考沒考好就罵了我四年;七八年前被人坑了一次,現在每次回家還會諷刺我,要多難聽有多難聽。

除了過年迫不得已回去之外,平時就有多遠躲多遠了,二十多年,從來沒有過家的感覺,特別理解這個十幾歲的孩子,也特別羨慕那些家庭溫暖的孩子。」

說教式教育是如此可怕。

不是所有以愛為名的語言,對孩子來說都是好的。

溝通方式若是不對,父母滿嘴的愛,到了孩子那裡,也會變成面目猙獰的嗜血魔鬼。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有父母先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用心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看到愛,好過道理千千萬的「說教」。

1、用遊戲力代替說教

遊戲力是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提出的概念,旨在教會我們如何用既保護底線又不傷害孩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我在家裡,經常和孩子玩一種叫做「假生氣」的遊戲。

比如,早晨的時候,孩子會很磨蹭,這時候我不會去催促孩子快點,而是和他玩遊戲。

他會很快進入角色,告訴我說:「現在假裝我還在樓上,我們就要遲到了,你真的很生氣。」我就會很配合地喊:「我們要遲到了,我現在很生氣,你最好趕快下來,要不然我自己去幼兒園了。」

我會一邊說,一邊佯裝生氣的樣子往外走,這時候他會追出來,但我還會假裝沒看到他,而是繼續自言自語說:「如果到了幼兒園,老師問『孩子呢』,我就說他還在家裡穿鞋子,我只能自己來了。」

孩子看到如此神神叨叨的媽媽,一邊笑個不停,一邊又要極力掩飾自己就在旁邊的事實。

這個假裝生氣的遊戲,讓人無須大吼大叫,不用說教,就把緊張的上學問題給愉快解決了。

「遊戲」是一種治癒手段,其重點不是遊戲本身,而是讓我們融入孩子的世界,建立一種連接。

2、不當眾打擊孩子,照顧好孩子的面子

哲學家約翰·洛克說:「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是你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七步。

其中有一步就是讓孩子當眾出醜。

孩子的自尊一旦被父母無情碾壓,就如同破裂的鏡子,即便拼湊起來,也會留有裂痕。

為人父母,不輕易拿「別人家孩子」打擊自己孩子,不輕易在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尊重。

背後教子,既保護了孩子的臉面,也保全了父母的體面。

3、「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曾經有這樣一張照片傳遍網路。

地鐵上一對母子,媽媽和孩子各自拿著一本書在看。有人問這位媽媽:「你是怎樣勸說你的孩子去閱讀而不是玩各種電子設備的呢?」

媽媽回答說:「孩子們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孩子們都是善於模仿的。

育兒專家蘭海說:模仿分為兩種,無意識地語言模仿,有意識地想成為某一種人。

如果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那麼當複印件出現了問題,要先檢查的一定是原件。

杭州一位12歲的小女孩曾經給媽媽寫了一封信。

有這樣一句話,讓人記憶尤深。

「你們自己應先做到少玩手機,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更好地監督我。」

正人先正己,育兒先育己!

很多時候,我們用盡渾身解數來說教孩子,為了孩子的事情,傷透了腦筋。卻殊不知,最簡單的教育,就是身教。

前幾天, 上海交大49歲的宿管阿姨火了。

她在2019年的研究生考試中,一戰成名,和兒子一起考上了研究生。

阿姨說,自己曾是位陪在兒子身邊盯著寫作業的母親,但她卻發現自己這種寸步不離的緊盯模式,不但於兒子的學習無益,反而讓他愈發神經緊繃,越來越焦慮。

於是,她改變了陪讀的狀態,拿起書坐在兒子旁邊看書,而不是看著他寫作業。

數十年的「陪讀」過程中,她考了會計師、中級按摩師等證書,還通過成人大學在復旦讀本科……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老師!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就得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

好的教育,如春雨般,都是在潤物細無聲中,潛移默化般地植根於孩子的內心,讓他們長出自律的翅膀,追隨父母的腳步,一路向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孩子的三年級現象,家長要重視起來,它是道坎!
爸爸深夜喜極而泣,你的陪伴里藏著孩子的未來,給爸爸看看!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