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弩機從戰國到三國時期的發展過程

弩機從戰國到三國時期的發展過程

摘要:關於諸葛亮發明的「摧山弩」是如何發射的,現在已無法知道,從《武經總要》中談到「床弩」的發射中,或許可推測其大概。床弩射時,數張弓弩同時發射,每張弓弩的斗內又射出數十支箭,威力很大。蜀弩也是由類似的方式拉開弓弦的。

引言

弩是古代重要的狩獵和作戰工具,它的前身是弓箭,據資料證實,大約在公元前一萬二千年至公元前五千年已有了弓箭的使用,它的出現早於陶器。《吳越春秋》記載:「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弩的發明在我國武器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武備志·軍資乘》曰:「中國之利器,曰弓與弩,惟弩之用為最」

弩,是春秋時楚國人發明的。《吳越春秋》載「當是時,諸侯相代,兵刃交錯,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長沙戰國楚墓出土有木弩,可印證這一觀點。弩為楚國人首先使用,進而傳之各地。戰國時期出現了銅弩機,戰國末年又發明了連弩之車,弩成為古代戰爭中極為重要的進攻和防禦武器,在兩漢、三國時期十分盛行。

秦國銅弩

一、戰國至秦代的弩機

四川戰國巴蜀墓出土一件戰國早期的銅弩機,由懸刀、望山、鉤心組成。機身寬5.4厘米,通高10厘米。構件纖細,無廓,是一件較原始的弩機。至戰國中後期,弩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推廣,在今天的陝西、山東、河北等地均有弩機出土,共約幾十餘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長沙、洛陽、成都等地出土的幾件弓弩。戰國早期至中期的弩機已具備基本結構,但還比較簡陋,機身無郭,到戰國後期秦統一七國時逐漸出現了木郭,緊接著出現了銅郭。

秦俑坑1號出土了大量弩機、木弓和弓囊共28件,弩機均有木郭,臂長71.6厘米,臂的前端有凹形槽,用來承弓,弓囊為棕絲編織。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又發掘出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車上放著一個銅弩,由銅弓、錯金銀弩機、銅弩臂等機件組成,弓干與弩臂用銅絲縛結固定。弩臂通長39.2厘米,通體滿飾。秦銅兵器製作全部都是冶鑄而成,弩機件這樣的實心鑄物是采和雙合范,弩機的栓塞扭孔是澆鑄時預留的。通過對秦俑坑的青銅兵器的測定,可以知道當時針對鏃、矛、劍等用途不同的冶鑄合金時所用配料的也各不相同,這樣可以鑄造出鋒利實用的兵器。同時人們已成熟地掌握了合金表現處理的工藝,使器物外觀變得更加精美。

秦國弓弩

秦簡《工律》曰:「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亦必等」。秦俑組合兵器部件大小一致,製作規整,具有標準化和互換性,它把青銅製作推上了歷史的新高度。另據文獻記載戰國弓弩的力量有「八石」、「十石」,射程從「百步」到「六百步」之外,依高奴秦石權折算:一石=61.05斤,則八石、十石奴的張力為492斤和738斤。秦時六尺為步,則射程分別合現在138米和831.1米。前者為小弩,後者為大弩,大弩多為車戰所用。

二、兩漢弩機

到兩漢時期,弩機的結構基本沿襲前世的形制。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在河北、陝西、山西、等地至今已有大小不一的近百件兩漢弩機出土,其中大部分是西漢時期的。大的郭長19.6厘米,小的4.5厘米,望山高的可達13厘米,大大高於戰國時最高的6厘米。兩漢弩機在戰國弩機的基礎上略有變化,機身大多有銅郭,望山變高、由尖形變成長方形,懸刀亦漸成長方形,有的弩機上出現了刻度,這種精確的標尺提高了命中率,使弩機的構造更為科學。

浙江長興縣出土的一件錯銀銅弩機,望山上有錯銀刻度,長9.4厘米,刻度分六又四分之一等份,每一等份又劃為四小格,這件弩機出土時仍光亮如新,可板動。此外,漢代刻有字元或銘文的弩機比戰國時期增多,在河南靈寶張灣出土一件弩機,其刻山上有五道刻度,郭身一側刻:「永元六年考工所造八石釩,郭工吳孟作造二王山,大仆監右工掾令倫......」以上銘文可知漢代的弩機是由大仆監管理製造。

諸葛連弩

從《玉海》的記載中可知,漢朝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赤壁之戰,勝券在握的曹操,為何一錯再錯?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