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宇宙大爆炸中最早形成一種離子分子被發現?別被騙了

宇宙大爆炸中最早形成一種離子分子被發現?別被騙了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前段時間,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稱,科學家們首次在行星狀星雲NGC7027中檢測到了氦合氫離子(HeH+),一時間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小天也不例外。HeH+被稱為是宇宙嬰兒時期最早形成的一種離子分子,人們對它有著很強的探索欲,那麼它到底是個啥?這次發現有什麼意義?小天請來了國家天文台陳學雷研究員,說說HeH+那些事兒。


  要說HeH+,我們就得先說說宇宙大爆炸。在我國古代的傳說中,盤古用一把巨斧劈開天地,而西方也有著創世紀的神話故事,但宇宙大爆炸理論告訴我們,既沒有盤古的存在,創世紀也只是人們的遐想。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之一,138億年前,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大爆炸後膨脹而形成,當時其中只有幾種原子,它們主要是氦和氫,那麼HeH+怎麼形成的呢?

宇宙大爆炸模擬圖 圖片來源:網路

宇宙大爆炸模擬圖 圖片來源:網路


  陳學雷介紹道:「當大爆炸過去一段時間後,氦原子和氫離子開始結合,最終形成了HeH+。但這次發現的HeH+並不是在大爆炸中誕生的,也與大爆炸中的HeH+形成機制不同,有一些媒體報道認為發現它有助於人類了解生命起源,兩者是沒有較大關係的。」


  雖然這次是在宇宙中第一次檢測到HeH+,但早在1925年研究人員便首次在實驗室內證明了HeH+的存在。這麼多年過去了,檢測它的難度到底在哪兒?陳學雷表示,第一是因為HeH+存在的並不多,第二是它不穩定。那麼這次發現HeH+的行星狀星雲NGC7027有什麼不一樣呢?陳學雷說道:「我們都知道太陽最後會變為紅巨星,當紅巨星繼續膨脹就會變成行星狀星雲,殘留下來的內核就是我們能看到的白矮星。白矮星紫外線輻射非常高,可以電離出H+,與He形成HeH+。」

行星狀星雲NGC7027,圖片中心偏左位置白色區域是一顆白矮星 圖片來源:H. Bond (ST ScI) ,NASA

行星狀星雲NGC7027,圖片中心偏左位置白色區域是一顆白矮星 圖片來源:H. Bond (ST ScI) ,NASA


  對於這次的發現小天還有一個非常好奇的地方,那就是SOFIA(平流層紅外天文台)。以往我們知道的望遠鏡大部分建在地面上,或者發射到太空中,從來沒有見過用一架飛機作為一個天文台來觀測,陳學雷研究員也就此為小天解答了疑惑。


  他表示,地面上的望遠鏡是在可見光和無線電波段進行觀測,而發現HeH+需要在紅外線波段進行觀測,最簡單的是發射一顆衛星,但造價卻十分高昂。早先科學家們在高山上建望遠鏡,避開了低層濃密大氣對來自天體的紅外輻射的吸收,得以在紅外線波段進行觀測,後來則產生了用飛機進行觀測的想法,SOFIA就此誕生。


SOFIA 圖片來源:網路

SOFIA 圖片來源:網路


  陳學雷介紹道:「SOFIA實際是一架改裝過的波音747SP噴氣客機,它攜帶一台直徑約為2.5米的望遠鏡,是NASA和德國宇航中心(DLR)的聯合項目。我們知道抖動對觀測的影響很大,飛機在飛行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抖動,所以能夠平穩的進行觀測,SOFIA是非常優秀的。」


  最後,敲黑板啦!小天來做個總結,HeH+被認為是宇宙演化的重要標記之一,能夠在太空中發現是不容易的,但這次發現的HeH+不是在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也不太能幫助我們了解人類起源~


  受訪專家


  陳學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宇宙暗物質暗能量團組首席科學家,星系宇宙學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特聘教授。

  輪值主編:姜曉軍(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撰稿:蔡琳


  編輯:黃京一、柒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龍宮」有「寶藏」:隼鳥2號刻畫小行星真實面貌
走出患者死亡陰影,這位醫生擊敗「最難治的白血病」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