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海戰:黃海大東溝海戰戰後中國軍艦照片分析

甲午海戰:黃海大東溝海戰戰後中國軍艦照片分析

雖然北洋海軍洋員馬吉芬在海戰中拍攝了一些戰場照片,但十分可惜的是,因為技術原因,這些照片事後都沒有能成功洗印顯影。以中方視角反映黃海海戰的影像資料,主要是海戰之後各方拍攝的北洋海軍軍艦照片。

1.「定遠」艦受損情況照片

北洋海軍的鐵甲艦「定遠」和「鎮遠」是同型姊妹艦,2艘軍艦的外觀特徵在很長時間裡別無二致,然而1890年後「鎮遠」艦發生了重要的外觀變化,因此能夠比較容易地從外觀上區別2艦。當時「鎮遠」艦前後桅的上桅都改成了直接插在主桅杆上的「直上直下」造型。這張照片目前可考的最早出處是馬吉芬在《世紀》雜誌上發表的海戰回憶文章,在該文中,圖注稱該艦是「鎮遠」號,然而經仔細辨識可知,這實際是非常珍貴難得的「定遠」艦照片。該照片的拍攝者不明,可能是美國海軍情報軍官沈威廉。

照片中的「定遠」艦已經身在旅順大船塢內,背景中可以看到煙囪冒著黑煙的旅順機器局廠房建築。在這張不甚清晰的照片上,有兩處比較重要的細節,一處在「定遠」艦的飛橋區域,可以看到飛橋上的信號旗室,以及飛橋的左右兩翼和飛橋之前的梯子都已不見,和一些當事人回憶的「定遠」艦戰前所作的適應作戰的改裝情況相符。從照片看,「定遠」艦的飛橋結構整體完好,證明洋員泰勒等後來所說的「定遠」飛橋在海戰中震飛的說法並不可靠。照片中另一處重要的細節在艦艏,如果仔細去看便能發現,「定遠」艦原本筆直的艏柱發生了變形,在艏柱上方有明顯的彎曲和中彈痕迹,這一傷情以往鮮有人注意。

2.「來遠」艦受損情況照片

甲照片:

海大東溝海戰倖存的中國軍艦中,裝甲巡洋艦「來遠」的傷情極為駭人。該艦在海戰中曾參加對日本軍艦「赤城」的追擊,後中彈燃起大火,當該艦於戰後平安返回旅順時,中外目擊者都被震驚,為如此重傷的軍艦還能繼續航行而驚嘆。這張出自沈威廉的照片,是站在「來遠」的艦艉主甲板向艦艏方向拍攝的,最讓人過目不忘的是大火後裸露的艦體鋼樑,照片里明顯可以看到,鋼樑經高溫燃燒後,已經有很多處扭曲變形。黃海海戰中,日本海軍使用了裝填下瀨火藥的炮彈,這種炮彈擊中目標後不僅會劇烈爆炸,還會引發中心溫度高、燃燒持久、難以撲救的火災,這張照片就是對此的最好影像證明。照片中向艦艏方向望去,可以看到主甲板上還有騰空架起的橫樑,這是用於放置舢板小艇的擱艇架,在擱艇架的前方,能夠看到尚屬完好的人力舵輪。

乙照片:

19世90年代時,將照片快速製版進行印刷,仍然是一件頗考驗技術的工作,很多報紙、書刊在需要印刷照片時,為方便起見,仍然習慣採用由畫家將照片描成美術作品,然後再印刷的做法。這幅甲午戰爭後刊載在西方報紙上的畫,明顯是根據照片繪製的,但是其原型照片迄今尚未發現。不過可以基本確定的是,其原型照片仍然是美國海軍情報軍官沈威廉拍攝的,它從另外一個角度記錄了「來遠」艦主甲板被火焚過後的慘狀。

丙照片:

這張照片是從「來遠」艦的擱艇架附近向艦艉方向拍攝的,近景中還可以看到2道擱艇架。從這張照片看,「來遠」艦艉部左側的甲板尚完好,沒有發生嚴重的火焚,不過在照片上接近右下角的位置,可以看到甲板上有一個明顯的不規則破口,應當是中彈所致。

丁照片:

這幅圖是通過依照照片繪畫製版得到的,它根據真實的照片繪製,推測原照片也是沈威廉拍攝。圖上所描繪的是「來遠」艦一個通風筒的風斗部分,從其遍布彈孔的情況,可以想見戰鬥的激烈程度。「來遠」艦在旅順維修期間更換了這個受損嚴重的風斗。1895年11月旅順失守之後,日本隨軍攝影師龜井茲明曾在機器局某處見到過這隻風斗。

3.「鎮遠」艦受損情況照片

黃海海戰後,中日雙方都對北洋海軍的「鎮遠」號鐵甲艦進行了拍攝,其中中方拍攝者是「鎮遠」的洋員馬吉芬,照片攝於黃海海戰之後該艦在旅順維修期間。日方拍攝者則是日本第二軍的隨軍攝影師遠藤陸郎,照片拍攝於1895 年「鎮遠」被日軍俘虜後在旅順維修時。

甲組照片:

馬吉芬在「鎮遠」號上為他的外國戰友、曾參加黃海海戰的「鎮遠」炮術軍官德國人哈卜門拍攝了一張留影。在留影照片上,哈卜門身著白色西服,右手顯然是在海戰中受了傷,打著夾板,纏著繃帶。可能是要向家人或外界突出一下所參加的海戰十分激烈,顯示自己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留影的背景選擇了「鎮遠」艦上一處最具視覺衝擊力的位置,即右側主甲板的後部,哈卜門身後倚靠的是甲板室的艙壁,在他身旁的甲板室壁上可以看到一個驚人的破口。

在為哈卜門拍攝留影照片的同時,馬吉芬還頗為用心地單獨拍攝了一張這處場景本身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到,甲板室側壁上面積不大的一個區域遍布彈痕,其中靠近主甲板地面的巨大破口,很像是200 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炮彈擊中所致。該處甲板室位於「鎮遠」艦的輪機艙上方, 照片中在甲板室頂部甲板上還能依稀看到「鎮遠」艦的露天人力舵輪,這一區域密集中彈,似乎顯示出日本軍艦當時想要專註攻擊「鎮遠」輪機艙的用意。

乙組照片:

1895年5月6日,日本第二軍攝影師遠藤陸郎在旅順大船塢見到了正在修理中的被俘艦隻「鎮遠」,拍攝下來一組數量頗多的照片。右側這張照片是遠藤陸郎站在正對著旅順大船塢塢首的岸上拍攝的,是十分罕見的「鎮遠」正面「標準照」。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鎮遠」艦艏150毫米克虜伯炮的炮罩上有一個用白色線條勾畫出的圓圈,這種做法和當時的艦船修理工藝有很直接的關係。受損嚴重的艦船入塢維修時,首先要進行勘察驗傷,估算工程量並制定工作計劃,對艦體外部的彈孔等損傷,通常是用一塊新的鐵板鉚接覆蓋,類似於打補丁。為了讓工人們在施工時能明確知曉各個彈孔上需要一塊多大、什麼造型的「補丁」,就由專人先行在各彈孔外圍畫一圈線,預先勾勒出「補丁」的形狀,工人們只要依樣裁剪鐵板鉚接上去即可。

「鎮遠」150 炮罩上出現的白色圈, 明確說明這一位置曾經在海戰中中彈。於1894 年7 月25 日發生的豐島海戰中,北洋海軍的「濟遠」號210 毫米口徑前主炮的炮罩曾經被炮彈擊穿,隨後產生了災難性的後果,炮彈進入炮罩內部後爆炸,產生破片。飛散的破片力度不足以穿透炮罩,結果在炮罩內不斷反彈、飛射,造成該炮位的人員大量傷亡。記取這一血的教訓後, 北洋海軍軍艦上的悶罐式炮罩大多在豐島海戰後拆除,不過為了免受軍艦中部305 毫米主炮向前後方發射時產生的衝擊波的影響,「定遠」「鎮遠」艦上位於艏艉的150 毫米炮特別保留了炮罩。幸運的是,「鎮遠」艦艦艏150毫米炮炮罩的這次中彈並沒有釀成悲劇,根據「鎮遠」艦洋員馬吉芬回憶,就在中彈之前不久,因為150毫米炮的炮閂發生脫落,炮手們離開了炮位,從而幸免於難。

上圖,遠藤陸郎隨後拍攝了「鎮遠」艦艦艏特寫,這張照片里「鎮遠」艦艏150毫米炮罩上的彈傷一覽無餘,從中可以看到中彈十分密集。在150毫米炮後方能看到一個帶有吊鉤的吊臂,是該型軍艦收放錨時所用的吊錨桿。再向後方看去便是「鎮遠」艦的飛橋,飛橋前方右側的梯子、飛橋左右兩翼及飛橋上的信號旗室亦被拆除一空。值得注意的是,飛橋橋面上有一個龜殼狀的頂蓋,頂蓋和飛橋橋面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形成了猶如碉堡觀察口一般的結構,這處頂蓋就是該型鐵甲艦司令塔的頂蓋,實際操作中,司令塔內人員向外觀察的視線是貼著飛橋甲板地面的,這應當是一種奇特的體驗。

遠藤陸郎接著從略側的角度拍攝「鎮遠」艦全貌,這張傳用頗廣的照片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鎮遠」艦艦艏下方尖銳的沖角。

在拍攝了「鎮遠」艦艏部的幾張照片後,遠藤陸郎沿著旅順大船塢的船塢邊參觀「鎮遠」,站在「鎮遠」右後方的船塢邊沿拍攝了下面這張照片。

照片中可以看「鎮遠」的煙囪。煙囪後方的甲板室側壁上密布著已經用白線標出的彈痕,更為可怖的是,「鎮遠」主炮台後方的2座大風筒上也可以看到多個白線框,位於後方的大風筒的風斗竟然整個損毀。從煙囪向後的這一區域,下方是「鎮遠」艦的心臟部位,即鍋爐艙、輪機艙,這一區域密集中彈的情況再一次說明海戰中日本軍艦的攻擊重點。

遠藤陸郎從「鎮遠」艦右側一路參觀,在旅順大船塢塢口的閘船上拍下了十分珍貴的「鎮遠」艦艉照片(上圖),艉部的150毫米火炮炮罩上也能看到中彈痕迹。在炮罩的後方,可以看到高高的旗杆及旗杆之後安裝有標準羅經的艦艉備用指揮台。

丙照片:

上圖是「鎮遠」艦飛橋和司令塔的特寫照片,仍然攝於旅順,但是拍攝者不明。照片里能夠看到司令塔塔壁上的彈痕標記, 據戰後統計,「鎮遠」的司令塔上共有7 處彈痕, 深度為60至80 毫米,均沒有擊穿。在這張照片中還可以看到炮台邊緣的臨時木架,這一構造在上述的其他照片里也都可以看見,是當時日方為安裝飛橋兩翼而搭設的臨時支撐。

本文摘自《中日甲午黃海大決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蘇聯紅軍41年7月遭到諸多失敗,但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
北魏局勢慢慢滑向深淵,高歡逐漸走上人生巔峰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