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莊子的「幸福哲學」

莊子的「幸福哲學」

莊子的「幸福哲學」

莊子,原名莊周,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69年,是戰國時期蒙國人,在今天的山東和河南交界處的一個小國。莊子是宋國的公室後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國的第十一代國君宋戴公,宋戴公為庄姓始祖。莊子是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而先秦七子分別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和韓非子。莊子的學問淵博,和其他思想家一樣,遊歷過很多國家,對當時的各學派都有研究,進行過分析和批判。

楚威王聽說他的才學很高,派使者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莊子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沒有看見祭祀用的牛嗎?餵養它好幾年,然後給它披上有花紋的錦繡,牽到祭祀祖先的太廟去充當祭品。到了這個時候,它就想當個小豬,免受宰割,也辦不到了。你趕快給我走開,不要侮辱我。我寧願象烏龜一樣在泥塘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君的約束,我一輩子不做官,讓我永遠自由快樂。

莊子是孟子同時代的人,也是古代名家學派創始人惠施的朋友。莊子的思想原著並沒有找到,現在我們熟知的《莊子》一書是由公元3世紀郭象重新編著的,郭象也是《莊子》的大注釋家。《莊子》原著52篇,現存33篇,它和《老子》、《周易》三本書合稱為"三玄"。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短短數萬字,包括了上百個寓言故事,其中我們熟悉的"東施效顰"、"邯鄲學步"都是出自《莊子》一書。

莊子的「幸福哲學」

《莊子》其中的"逍遙遊"和"齊物論"兩篇最為著名。在"逍遙遊"中,莊子闡釋了對幸福的理解。他認為獲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級。

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獲得一種相對的幸福;

而通過對事物的自然本性更高一層的理解可以獲得絕對的幸福。

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充分自由發揮我們的自然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我們的"德","德"是直接從"道"而來。莊子對於道、德的看法和老子一樣。"德"代表自然能力。按照這種自由發展的觀念,莊子認為,順乎天意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順乎人為是一切痛苦和惡的根源。萬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能力也不同,但是他們充分自由發揮其自然能力的時候,它們的幸福是等同的。在《逍遙遊》中講了一個大鳥和小鳥的故事。大鳥能飛千萬里,而小鳥只能在樹間穿梭。但它們都是一樣幸福的。所以,關於獲得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順乎人自身內在的自然本性,就得到這樣的相對幸福。這是每個人能夠做到的。

那怎樣才能獲得絕對幸福呢?

人在能夠充分自由發揮自然能力的時候,就是幸福的。但是這種發揮在很多情況下會受阻,例如生老病死,所以佛家以生老病死為"四苦"。莊子認為,依靠自由地發揮自然能力的幸福是相對的,有一定限制的,莊子也認為,畏懼死亡是人類不幸福的主要來源。雖然有天災人禍的帶來的痛苦,但是莊子認為如果能理解,則痛苦會減輕,比如天下雨了,大人可以理解,所以不會生氣,但是小孩不理解就會生氣。用道家的思想總結就是"以理化情"。聖人由於對萬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用這種方法,他就不依賴外界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

如何獲得絕對的幸福。莊子還認為要達到"不知之知"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棄知",棄知的結果就是沒有知識,但這種沒有知識和無知是兩回事,"不知"狀態是先達到了有知的階段,然後棄知的。而無知則沒有這樣的過程。他們讚美社會和人類的原始狀態,把聖人比做嬰兒和無知的人。嬰兒和無知的人沒有知識,做不出什麼區別,所以都像是屬於混沌的整體。可是他們的屬於它,是完全不自覺的。他們在混沌的整體中,這個事實他們並無覺解。他們是無知的人,不是不知的人。這種後來獲得的不知狀態,道家稱之為"不知之知"的狀態。另外,《莊子》的"齊物論"中,"齊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並且在不斷向其對立面轉化,因而沒有區別。這是一種典型的辯證法思維。佛家通常說萬物皆有佛性,我們通常說萬物皆有靈心,在莊子這裡叫"齊物"。

另外,莊子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因為莊子認為任何形式的宣傳、教化、勸導,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們。

莊子的「幸福哲學」

聲明:部分素材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