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多次倒戈的陳調元,為何能在軍閥混戰的亂世左右逢源?

多次倒戈的陳調元,為何能在軍閥混戰的亂世左右逢源?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一曲《桃花扇》唱出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和人世間事情的變化莫測。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民國時期更是如此,民國38年的時間內,中國始終處于軍閥混戰和割據的局面,如此亂世,絕大多數人都朝不保夕。

軍閥割據的民國

哪怕是佔據一地,猶如土皇帝一般的軍閥們,也無法保證自己的富貴能長盛不衰。如山西王閻錫山、西北馬家軍這樣長期把持地方政權的軍閥,鳳毛麟角。絕大多數軍閥,即使強盛如吳佩孚,富裕如張作霖,也避免不了「樓塌了」的結局。

因此,統領一方的軍閥頭頭們,為了各自的利益,今天推杯換盞,磕頭拜把子做兄弟,明天就能倒戈相向、背後插刀。無論是對上級還是對同事,倒戈相向幾乎成為常態。

幾乎所有軍閥的相處模式,都與利益相關,在這種局面之下,很少有哪一方軍閥勢力能夠維持數十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反倒成為軍閥們的常態。

陳調元

因此,作為軍閥的部將,即使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們想從始至終,都難以做到,主動或被動的成為倒戈將軍反倒成為常態。出身於北洋軍閥,卻在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內依然風生水起的陳調元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民國諸多聲名赫赫的軍閥之中,陳調元的名聲並不大。這其實也並不奇怪,因為無論是陳調元所統轄的兵力,還是他的實權職務,都遠不及第一梯隊的軍閥大員們,因此,哪怕作為倒戈將軍,他比之前輩馮玉祥等人,名聲也相差甚遠。

民國知名度最高的倒戈將軍馮玉祥

但如果單比較倒戈行徑,陳調元卻絲毫不弱。1886年生於河北安新縣一個農民家庭的陳調元,由於家境貧寒,像許多民國時期貧困卻聰穎的少年一樣,他選擇考入當時不但不收取學費,反而給予補助的新式軍事院校。

1903年,即清光緒29年,年僅17歲的陳調元考入了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所開辦的參謀學堂,一年學滿畢業後,由於表現優異,沒過多久,再次被保送入保定軍官學堂深造。再次畢業後,他又被派往了位於湖北的陸軍第三中學擔任地理教官。

這樣平靜的生活只過了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迅速席捲全國,陳調元所在的陸軍第三中學師生們也積極響應辛亥革命,然而陳調元卻對此並不感冒,他不但沒有參加革命,獨自離開了學校,反倒當北洋軍南下鎮壓革命時,加入了北洋軍,並參與了與革命軍的戰爭。

辛亥革命

也許從這時起,陳調元就顯露出自己卓越的判斷力,因為這個選擇,本就出身北洋的陳調元收到了馮國璋的賞識。在此之後,陳調元先後曾在直系軍閥首領馮國璋、江西江蘇督軍李純手下任職,並逐步上升為統兵一方的高級軍官。也從這時起,終於成一方小諸侯的陳調元有了自己選擇的權利。

在錯綜複雜的軍閥混戰之中,陳調元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先後投靠江蘇督軍齊燮元,擔任過張作霖奉軍蘇皖宣撫軍第三路軍總指揮、做過孫傳芳部5省聯軍安徽軍總司令兼第六師師長。北伐戰爭爆發之後,頗具眼光的陳調元在孫傳芳接連失敗之後,又果斷對孫傳芳倒戈一擊,投靠了北伐軍,又成為國民革命軍第37軍軍長。

孫傳芳

在撲朔迷離的軍閥混戰時期,陳調元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之下,總能夠準確的選擇勝利的一方,在諸多軍閥勢力中左右逢源,並不斷的增強自身的實力和實力,堪稱倒戈將軍高手中的高手。

陳調元在軍閥混戰中不斷的變換著上司,無論是他的老上司還是陌生軍閥,無論是老牌北洋軍還是新興的國民黨,陳調元都能毫不猶豫的投靠,並在其中混得風生水起。就其個人能力而言,陳調元絕對是高手。

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使我們崇敬並喜愛那些忠貞不渝的人,如倒戈將軍、三家姓奴似的人物,自然是大家唾棄鄙夷的對象。無論是從軍事將領的基本要求還是從個人操守看,數次倒戈的陳調元,絕算不上什麼好人。

北伐戰爭

然而,諷刺的是,恰恰是陳調元這樣翻臉如翻書的倒戈將軍,在軍閥混戰中的民國混得更好。反倒是忠誠於一方勢力,並從始而終的人,下場並不那麼美妙。

因為,哪怕地位高如陳調元,在軍閥混戰的民國依然朝不保夕,有槍才是草頭王,一旦他麾下的兵力被在軍閥混戰中被消滅,或者被其他軍閥吞噬,沒有兵權的陳調元將不名一文。

而一直處於內戰中的中國,軍閥們彼此之間的戰爭,本就沒有什麼正義可言,而軍閥們之間的倒戈,自然也就無所謂忠誠與背叛,一切,不過是利益之下的選擇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鳶飛九天 的精彩文章:

北洋三大軍閥,「東北王」張作霖的奉軍是最強大的一支嗎?
清軍武器並不比八國聯軍差,為何卻被打的落花流水?

TAG:鳶飛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