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白一首小詩,前兩句渾然天成,堪稱經典,結尾卻有畫蛇添足之嫌

李白一首小詩,前兩句渾然天成,堪稱經典,結尾卻有畫蛇添足之嫌

古人心中,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風物,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風情。春天的風物是採桑,這就有了羅敷的故事;夏天的風物是採蓮,這就有了西施的故事。陶淵明有「秋月揚明輝」的詩句,秋天最富有代表性的就是秋月,所以,李白的這首《秋歌》就以月亮起興。

《子夜吳歌》之《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月亮有一種素潔之美,「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亦是。秋月白,秋月明,以秋月起興,整個畫面優雅寧靜。而「一片」和「萬戶」又很是場面宏大:一片月下,萬戶搗衣。整個長安城都籠罩在皎潔寧靜的月色下;整個長安城都沉浸在此起彼伏的砧聲里。月光從天上灑落地下;砧聲從地下傳到天上。這「一片」與「萬戶」就是天與地,月與人,光與聲的輝映,這是多麼宏大的場景啊!

秋月是秋色,搗衣是秋聲,但秋天的景色不只是這兩種,它還有「秋風」。

秋風起,它吹走了長安城的暑熱,吹走了飄飛的黃葉,但它吹不走思婦對戍守在玉門關外丈夫的綿綿情意。這情意在那「一片月」升起時,在那「搗衣聲」響起時就已纏綿不絕。「隔千里兮共明月」,自己守望的這輪圓月,也是丈夫對望的那輪明月;自己趕製的棉衣,就是穿在丈夫身上的寒衣。這些不盡的情思被這惱人的秋風撩拔,更是揮之不去,更加濃烈悠長。

月朗風清,風送砧聲,秋月,秋聲,秋風一起,哪一個不飽含著「玉關情」?

一、 二句寫景,景中含情;三、四句寫情,情中有景。從天上到地下,從長安到玉關,環環相扣,渾然天成。前人稱「天壤間生成的好句,被太白拾得」

至此,思婦對丈夫的一片深情已經寫完,寫足。所以,後世認為,結尾兩句已經大可不必,甚至是畫蛇添足了,是不是呢?

五、六句:什麼時候能平定胡虜,讓我的丈夫不再遠征。這是思婦的心想,這是思婦的慨嘆。

平定胡虜是國家的大局,良人歸來是個人的深情。寫到這裡,詩的情感頓然升華,彰顯出一種博大的家國情懷。這首《秋歌》不是寫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個整體形象;她們不是羅敷、西施那種絕世美女,只是最普通的徵人妻子;她們不好戰,也不厭戰,她們樸實無華,情深義重卻又與國休戚。這兩句讓詩的思想內容大大深化,絕非多餘,而讓全詩更加迴腸盪氣,感人至深。

是的,沒有「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的豪情,唐詩就沒有風骨。但是,如果沒有「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的柔情,唐詩就沒有良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讀宋詞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張無忌的明教最後歸朱元璋?他當上皇帝後,明教怎麼被滅了
公元758年一次詩詞大會,最擅長七律的杜甫竟然拿了倒數第一名

TAG:每天讀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