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唐朝無名詩人,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力透紙背,直逼詩聖杜甫

唐朝無名詩人,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力透紙背,直逼詩聖杜甫

唐詩有種特殊的題材叫「戰爭詩」,例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瀚的「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盧綸的「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這些詩讀來令人熱血沸騰,然而每場戰爭,都浸透著無數人的鮮血,正如曹松所言「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句詩出自他的《己亥歲》,只有7個字,便揭示了亘古不變的歷史現象,令人拍案叫絕。

唐朝無名詩人,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力透紙背,直逼詩聖杜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全詩如下: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曹松字夢徵,是晚唐詩人,一生困苦,詩風類似於賈島孟郊的「苦吟派」。

由於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所以他的詩歌多能反應民生疾苦。

他早年為躲避戰亂,隱居山林,後來也曾做過建州刺史李頻的幕僚。

李頻逝世後,失去依靠的他就開啟了流浪生涯,居無定所,漂泊無依。一直到了70多歲才中了進士,混了個校書郎(九品官)的職位。

都說孟郊46歲中進士,已經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了,曹松更晚。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平均壽命不到30歲,所以曹松70高齡還能中舉,也是十分難得了。

他的這首詩被收錄於《全唐詩》,「己亥」是古代的干支紀年法,詩歌以此為名,說明詩中反映的就是當時的社會現象,發人深思。

唐朝無名詩人,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力透紙背,直逼詩聖杜甫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各地軍閥混戰,烽煙四起。

最初戰爭只是在河北一代,不久便蔓延至中原。

當年韋莊正是因為躲避戰亂,一路漂泊到了江南,「避難徒為闕下人,懷安卻羨江南鬼」。

沒想到後來,又爆發了農民起義,連長江以南也被戰亂波及。

詩人在開頭便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景象:大江南北、萬里山川都已被戰爭籠罩。

「澤國」就是泛指江南各地,他沒有直接說地說江南戰亂,而是以委婉的方式說這片地域入「戰圖」,這樣曲折的表達,讓讀者通過一幅圖,聯想兵荒馬亂的場景,如此描寫很有畫面感,引人入勝。

接著詩人便講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連砍柴割草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打柴為「樵」,割草為「蘇」。我們如今看來這樣原始的生活本是十分艱辛,可是因為戰亂,黎民百姓連這種生活都是可望而不可即。

本是尋常甚至是艱苦的生活,詩人卻用「樂」來形容反諷意味十足,耐人尋味。

唐朝無名詩人,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力透紙背,直逼詩聖杜甫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兩句歷來為人所稱道,尤其最後一句,婦孺皆知。

我國自秦漢開始,便以「首級數」來計量軍功。

當時的鎮海節度使高駢在鎮壓黃巢的農民起義中受到封賞。其實,他也沒立下多大功勞,最主要就是「殺人多」,可以說他就是踏著鮮血上位的。

詩人對於他這種靠人命換取高官厚祿的行為是極其不屑的。

而最後一句則通過強烈的對比,「一」與「萬」、「成」與「枯」,典型鮮明,擲地有聲,突出了戰爭的殘酷,具有警示意義正如《唐人絕句精華》:末句極沉痛,以萬骨換侯封,是何政策!

李頎在《古從軍行》中也提到「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從古至今,無論戰爭受苦的總是黎明百姓。

唐朝無名詩人,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力透紙背,直逼詩聖杜甫

曹松這首詩以紀實的手法,描寫出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揭露了千百年來的戰爭實質,力透紙背,沉鬱頓挫直逼詩聖杜甫。

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幽美的意境,但是卻也十分震撼人心,就像王國維所說的「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能寫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不知你怎麼看呢?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