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最有名的一句話,讀懂可保你一生平安!

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最有名的一句話,讀懂可保你一生平安!

《太善感應篇》是中國古代道家經典,開篇即以16字「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闡明了人生在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並列舉了26條善行,170條惡行,作為人們趨善避惡的標準,最後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作結。

《太上感應篇》是中國歷史上最受尊崇的善書之一,凡能看到本書的,都是有福之人。若能接連不斷讀完,牢記心中,有能付諸行動,那就是大福之人。人生在世,若不能見此書中之王,就可能長劫沉淪,沒有辦法出離苦海,那將會是一個人天大的不幸。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作為《太上感應篇》核心要旨貫穿於全文。讀懂了這一句話,這本書你就讀懂了一大半。

01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這句話說的是福禍沒有誰能夠主宰,實際上只是人心自己招來的罷了。

這一說這句話是一條真理,正如《易經》所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從小處來講是凶吉,從大處來說是禍福。「無門」就是說沒有一定的竅門。一個人要想趨吉避凶是沒有什麼竅門可言的,為什麼?因為都是人自己招來的,一切唯心造,自作自受。

天地自然是大公無私的,你需要什麼他就給你什麼,但當人心存惡念時,天地自然也會給他懲罰。正如莊子所言:「因物付物,任萬物自用」,根據萬物所需,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就像太陽普照大地一樣,一切眾生都可以各取所需。因此,得禍得福,本就沒任何竅門,所有禍福都是人心自招。

02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然而,人的一念還沒有生起時,此心清凈,如同虛空沒有一點塵土,為什麼突然有了善惡呢?只因為這當下一念才動,所向為好事就是善,所向為壞事就是惡。剛開始只不過是起一個念頭罷了,只因起這個念頭就驅使人去做這個事,等到後來日積月累,就有善人惡人的分別了。

得禍得福,都決定在其念的時候。因此,太上開口就說「無門」,說「自召」。讓人時刻謹慎觀察自己當下一念是什麼,這起念之初,加緊提高警惕。

所謂覺悟,就是善於內觀反省,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人心善惡,莫不都有苗頭。當起一念時就馬上觀照,就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也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易經》說:「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說的就是一個行動的苗頭,即起心動念。雖然還沒有行動,但是這個行動的吉凶就預先顯示出來了。在這個起心動念的地方看得破,做得主,自然就慾望消除,天理保全,一切行動都會與吉祥相會。

如果念頭相反,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天地懸隔了!

03是福是禍,關鍵看你能不能讀懂這一點

是福是禍並沒有明確界限,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宋朝時候,有一位高僧名叫靈源禪師,他對程頤說:「禍能生福,福能生禍」為什麼禍能生福呢?因為人處在危難之時,心中迫切想要平安,更深切地追求走向平安的真理,為了離開危境,他尤其能夠做事謹慎,心存敬畏。

那為什麼福能生禍呢?因為人處於安樂時,就會放縱自己奢侈的念頭,無所顧忌,驕奢懈怠,因為環境的影響,尤其輕率隨便,態度也會變的傲慢無禮。

保持一顆平和之心,靜心觀照,心存正念,一切妄想自然退讓順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沉得住氣,才能成器
《易經》:一個人最好的風水,都藏在這三個字里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