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元帝被俘後下場凄慘:用土囊壓死 草草葬郊外

梁元帝被俘後下場凄慘:用土囊壓死 草草葬郊外

家訓和家書,是中華文明的一個載體,從顏之推到林則徐,再到曾國藩,他們都承擔了這個使命。他們直接教育的是自己的子弟,間接教育的,卻是中華民族億萬的子弟。

他們筆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個時代皆準,然而,多少娓娓道來的教訓卻飽含著時代的血淚,先賢們是用生命給我們傳道,平靜而深沉的陳述不是發生在象牙塔里,而是發生在烽火遍布的歷史舞台,例如公元六世紀的《顏氏家訓》。

梁元帝被俘後下場凄慘:用土囊壓死 草草葬郊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巨變

梁朝才子皇帝燒書唱衰讀書

公元554年,江南大地瀰漫著兵刀和烽火,一座名叫江陵的城市,剛剛經歷了梁元帝登基的熱鬧,又迎來北方鐵蹄的踩踏和蹂躪。五萬西魏軍隊撕碎重重軍事防線,包圍了江陵孤城。

這是一座有文化含量的孤城,裡面有一個文化大師級別的老大——梁元帝蕭繹,還有一群有文化的大臣。兵臨城下之際的九月,南梁小朝廷的君臣卻在舉行一場規模空前的講座,主講者是梁元帝,講課的內容是《老子》,講課地點是龍光殿。《梁書》第五卷是這麼記載的:「九月辛卯,世祖於龍光殿述《老子》義。」

城外,風雨飄搖,烽火連天;城內,書聲琅琅,天花亂墜,一個脆弱的王朝,正在向城外的敵人展示自己強大的文化力量,書本在對抗刀鋒。而在這一群人當中,就有23歲的顏之推,他當時的身份是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書。不知道這位書生的心中,在讀著「道可道,非常道」的同時,會帶著怎樣的驚惶和恐懼。

十一月,西魏軍隊突破江陵城的防線,入城,開始軍事上的摧毀,而飽讀詩書的梁元帝蕭繹,卻開始文化上的摧毀。

蕭繹沒有去檢討軍事上、政治上的教訓,卻把責任一股腦兒推在那些書本上。他命令手下焚燒自己那14萬冊的藏書,「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有些珍貴的書籍,可能就在那次大火中與中華民族永遠告別了。

燒了藏書後,梁元帝又想把自己滿肚子的書也燒掉,於是奮身往火堆里跳,被左右攔住。他覺得不僅是自己的王朝完蛋了,連帶著文化也完蛋了,於是拔劍擊柱,哭喊:「文武之道,今夜盡矣。」

蕭繹將一肚子失敗的怒火發泄在文化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中國史上罕見的才子皇帝,「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恐怕是中國皇帝中綜合文化素質最高的。文化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文化,但他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卻沒有與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動,終致亡國。因此他燒書時的理由是:「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這是明顯的唱衰讀書,恐怕也是級別最高的讀書無用論者。

什麼叫崩潰?不一定是身臨絕境,毫無退路,而是徹底否定自己所擅長的,懷疑自己所喜愛的。梁元帝的文化觀崩潰了,這個王朝在十四萬卷書的殘燼中崩潰了,但是不是讀書真的無用,南朝的文化真的崩潰了?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文化在這次江陵城的淪陷中走到盡頭,那麼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繁華大唐,不可能有後來的初唐四傑,李杜文章……

梁元帝太悲觀了,太小看文化了,他完蛋了,但不等於文化完蛋了。不要忘記了,這江陵城的戰俘隊伍中,還有一個叫顏之推的小官吏。

梁元帝被俘後下場凄慘:用土囊壓死 草草葬郊外

傳承

文化在軍事驅趕中向北輸送

梁元帝被俘後,下場很凄慘,被敵人用土囊壓死,然後草草葬在郊外。滿肚子的史書文章、錦繡文采,就這樣被一堆荒草掩埋了。

野蠻的西魏軍隊又進行了大肆的擄掠,據《資治通鑒》第165卷記載,西魏軍隊將城中數萬男女當成奴婢賞賜給軍隊,強迫遷往長安,而弱小的孩子被丟棄或殺害,「盡俘王公以下及選百姓男女數萬口為奴婢,分賞三軍,驅歸長安,小弱者皆殺之」。只有三百多戶人家,得以免於這場強迫遷移的災難。

此次遷移規模,有一種說法是在140萬人左右,數據無從統計,但起碼是幾萬人,而顏之推就在這支被驅趕的戰俘隊伍中。在遷移途中,因為飢餓和嚴寒,因為戰馬的踐踏,戰俘們死亡率達兩三成,《資治通鑒》第165卷記載,「凍死者填滿溝壑」,「而人馬所踐及凍死者十二三」。

悲慘的事實並沒有因為遷移完成而終止,到長安後,這些倖存的男女都被販賣為奴隸。不過,就算做奴隸也是有區別的,因為還要看你有沒有文化。

南朝是一個貴族的國度,只要你是貴族,可以不讀書,不學無術,卻可以享有榮華富貴。然而,一旦到了西魏王朝的地盤,這套門閥制度在西魏人眼中不起作用,他們對戰俘一個個進行甄別。他們問身份,你回答說:「我是貴族,是王謝家族的。」西魏政權會繼續問:「會不會寫字寫文章?」如果你說:「不會。」西魏人就會呵斥:「去,給我去種地看馬。」如果你回答:「我不是貴族,也沒啥文化,只會讀《論語》和《孝經》。」西魏的官吏卻會馬上扶你坐好,恭恭敬敬對你說:「老師,教教我們文化吧。」

梁元帝被俘後下場凄慘:用土囊壓死 草草葬郊外

這一切都被戰俘身份的顏之推看在眼裡,記在他的《顏氏家訓》里:「自荒亂以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所謂「百世小人」,即在南方時,世世代代是平民,因為有了文化,到了北方,反而受人尊敬。倒是那些不通曉文化的貴族,雖然世代「冠冕」,但一到了北方,這一切都歸零,他們不得不被派去干與自己以前身份不相符合的粗活,從此失去了在中國文化上的話語權。不怪戰爭對他們不公平,只怪自己不爭氣,貴族身份耽誤了他們。

而顏之推本人正因為有文化,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文化,所以受到了不一般的歡迎。他後來輾轉到了東邊的北齊,被任命為平原太守。到隋朝,他被太子楊勇召為學士。

這前後的對比太具有諷刺意義了。在江陵那場焚書的熊熊大火中,讀書人的代表梁元帝蕭繹大呼讀書無用,文化已完蛋,但是在那群征服南朝的人當中,文化卻受到尊重。梁元帝因為文化而毀滅,顏之推卻因為文化而保存。

其實,中國文化的軌跡當時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一向被視為野蠻民族的北方政權,也正在努力向南方所持有的文化靠攏,在此半個多世紀前的北魏孝文帝就已經在大膽地漢化。對於這一批北上的戰俘,他們也以文化篩選的目光進行區別對待。歷史是殘酷的,但是殘酷也不會淹沒合理的發展,在野蠻的軍事遷移過程中,文化也完成了向北方的蔓延擴展。顏之推就是這次遷移當中的亮點。

梁元帝被俘後下場凄慘:用土囊壓死 草草葬郊外

血淚總結

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讀書、放棄文化

顏之推在北方安定下來,有了家庭,有了子孫,他想起曾經的遷徙,曾經的戰亂和苦難,覺得應該把這些感悟傳遞下去,於是,有了千古流傳的《顏氏家訓》。

在家訓中,他痛斥南方貴族子弟享受榮華富貴卻不學無術,「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明明是爺們,一個個卻都很娘炮,「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他們的不讀書,所以其文化層次與其貴族身份很不符合,吟詩作賦時,他們就請槍手作答。別看他們拽得一個個像神仙似的,「望若神仙」,可是一旦碰到戰亂,他們的貴族資本不會跟著他們一起跑,到了北方,被當成「駑材」看待。倒是那些有文化有特長的人,能隨時謀取生存,「有學藝者,觸地而安」。

顏之推從戰亂中的遭遇得出結論,一定要在心中「常保數百卷書」,這一句話和梁元帝的「讀書萬卷,猶有今日」遙相呼應,一個在絕望中毀滅,一個在希望中倡導,誰對誰錯,歷史已給出了答案,答案就是後來璀璨的大唐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趙雲去世諸葛亮僅痛哭,當聽聞這個晚輩死訊,他卻當場吐血昏迷!
一等猛將顏良,為何慘遭關羽秒殺?三種版本三國竟有四種解讀!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