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兩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阿爾茨海默病新葯獲重大突破,為上海這一年點贊

兩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阿爾茨海默病新葯獲重大突破,為上海這一年點贊

五月的上海,洋溢著濃濃的科技創新味道。就在今天(5月15日),上海市科技獎勵大會將舉行,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將受表彰。與此同時,一場「科學紅毯秀」將開啟上海科技節帷幕,為市民奉上為期12天的「科技嘉年華」。再過些日子,主題為「科技創新新願景新未來」的浦江創新論壇也將於5月24日至26日舉辦,應邀發言嘉賓來自21個國家,共計近150人。

上海一年間,在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如此重要的三項科技活動聯動舉辦,並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一種有機融合,為的是營造更加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期待產生更多的溢出效應,努力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策源地。

前瞻布局,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基礎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原始創新的動力和活力,上海始終以前瞻的眼光布局和投入基礎科學研究,一年來原始創新能力有了新提升。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月27日揭曉,其中「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和「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兩項成果出自上海科學家團隊,並以高票位列前兩名。這兩項原創成果的後續研究在一年內也分別取得了不俗的進展:創建了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猴及其克隆後代,再創大自然中沒有被發現的單條環型染色體酵母。

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中)董天曄攝

2018年,上海科學家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自然》《細胞》上發表原創論文85篇,佔全國總量的32.2%。上海「高被引科學家」入選人數達到65人,佔全國11.2%。去年,上海共有47項牽頭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上海牽頭完成29項,佔全國的10%

國家實驗室籌建布局和框架正不斷優化。作為國內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去年4月27日開工建設,建成後對微觀世界的研究能力將從拍「分子照片」提升到拍「分子電影」水平。去年11月2日凌晨4點,上海光源二期線站工程硬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順利完成首輪調試,在光束線出口鈹窗處觀測到了同步輻射光斑。這是上海光源二期線站工程開工建設以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上海光源」鸚鵡螺狀的建築外景。海沙爾攝

腦疾病是我國乃至全球人口健康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其在所有疾病經濟負擔中居於首位,佔比28%。去年5月14日,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對於特別優秀的科學家,上海可以採取『一人一辦法』的聘用方式。」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旭院士說。眼下,研究中心新型管理體制機制試點方案已基本形成,將探索綜合預算制、科研人員雙聘等創新舉措。

阿爾茨海默病新葯三期臨床取得重大突破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隱匿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根據《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年度報告》,2018年全球約有5000萬名患者,中國約有1000多萬。去年7月,由上海科學家原創研發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葯「甘露寡糖二酸(GV-971)」,三期臨床試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結果顯示,經過36周口服治療,GV-971能明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糖類多靶點抗阿爾茨海默病創新藥物,從而結束這一疾病16年無新葯上市的歷史。

971主要發明人、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在第11屆國際阿爾茨海默症臨床試驗大會上

這一年,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實現逆勢增長。全年實現經濟總量3433.88億元,增長4.49%。其中,製造業增長勢頭強勁,實現產值1176.6億元,增長9.8%,高於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3.8%的增速。

除了抗阿爾茨海默病新葯GV971正在申請上市,還湧現了一批高質量的創新成果和產品,如呋喹替尼膠囊、奈韋拉平奇多拉米夫定片、奧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等新葯獲得國家新葯證書;首台國產一體化高端醫學影像診斷設備PET/MR去年10月正式推向市場,此前,全球僅有2家跨國公司具有研發和生產該設備的能力;此外,首個國產心臟起搏器、首個國產血流導向裝置也相繼獲准上市。

上海科改「25條」,重在拼制度拼環境

今年一季度,市屬科研院所的技術合同數量和成交額顯著增長,僅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的技術合同就有35項,同比增長106%,合同成交額208萬元,同比增長288%。「這都得益於今年2月發布的上海科改『25條』。」上海市農科院成果轉化處處長蔣書洪表示,由於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的獎酬金提取不納入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從事「三技」服務的積極性。

上海科改「25條」的不少內容在全國先行一步,其亮點不在重金獎勵,而是拼制度、拼環境,通過制度創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特別是釋放廣大科研人員的活力,在科技工作者中引發了積極反響。

前不久,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31歲博士後邵洋洋,拿到了上海「超級博士後」激勵計劃發放的第一筆補貼。一直以來,「土博士後」的待遇不盡如人意。去年9月,《上海市「超級博士後」激勵計劃實施辦法》發布,入選人員將連續兩年獲得每年15萬元資助。

近日,上海首個由民營企業牽頭髮起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在長陽創谷投入運行。該平台採用企業、高校、政府及社會多元化資本投入的股權結構,在保證公共服務及公益屬性前提下,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高效和市場化優勢,以最大限度發揮產業集聚和資源共享功能。目前全市已建或培育的功能型平台近20家,推動了一批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值,產業培育的功能開始顯現,成為上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比如,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2018年服務產業銷售收入達1.5億元(不含孵化企業),比去年增長115%。2018年投入建設運行的工控安全、石墨烯等平台也初步實現了百萬元級營業收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中國影史一大創舉!陳凱歌、張一白、徐崢等七位導演聯手打造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民進黨當局恢復「中樞」祭拜鄭成功,是不再想「去中國化」,還是為明年選舉拉票?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