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家的行書之美,美在點畫遒美,線條圓勁

書法家的行書之美,美在點畫遒美,線條圓勁

隨手翻開沃興華先生的《論手卷創作》一書想催眠自己,不想沃先生挑出來八家的行書手卷講解,還蠻有意思,各家各有所長,讓人覺得可以有不同的取法重點,於是決定把這八個手卷拿出來和諸位分享,並且寫兩句讀書的記錄。眯著眼睛寫的,所以言辭粗陋,邏輯或有不通,但興許能提到一些讓各位有所啟發的地方吧。

《蘭亭序》

此帖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但真跡不存,經過多方專家考證,此帖最接近原作,在沃先生看來,學習《蘭亭序》最重要的就是筆法上的表現,要極盡精微。

但事實上,當代人學習書法已經沒有了毛筆實用的環境,近乎原大的臨寫,讓很多人放不開手腳,因此在盡精微的臨習過程中,反倒是畏首畏尾,行氣不暢了。

類似的問題,也不限於《蘭亭序》,因此,我們的訓練,似乎要「大小並施」了。

《祭侄稿》

這篇作品是顏真卿內心的寫照,而在沃先生看來,與《蘭亭序》有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他引用清人王澍的說法:」其書頓挫郁屈,不可控勒「。

這其中,」頓挫郁屈「正是該作品的主要特點,在此基礎上,他分析了這四個字的含義:」是指用筆和點畫特徵,《祭侄稿》的用筆較重,點畫中段按筆運行,沉雄厚重,收筆常常因為按筆太重,筆鋒無法靠自己的彈性回復到垂直狀態,需要增加一個反方向的回頂動作,由此造成書寫節奏的突然改變......"

我覺得「用筆沉厚」,是筆毫在紙上澀行,事實上,除了手勢的迴環之外,用墨是該帖重要的一個方面。

與此同時,《祭侄稿》在線條的表現上非常豐富,對於學習其他帖具有深刻的啟發作用。

整體上,沃先生認為「情緒變化導致了章法的前後摩盪,非常感人。」

《裴將軍詩帖》

此帖在眾多經典法帖中如一朵奇葩,面貌奇特,融合了五體特點。沃教授覺得」這件作品最奇特的表現是章法「。

對於章法的奇特表現,其總結為三個特徵:

」第一,每行的字帖或者從正到草,或者從草到正,上下之間變化豐富;第二,行與行之間的左右字也有正草變化,每一行的正體處,下一行就做草體,反之亦然,避免雷同;第三,前行與後行之間隔行不斷,後一行的首字往往與前一行的末字屬同一中正草程度,要行書都行書......"

總結下來就是,隔行不斷,真草相間。

最要命的是,這種章法原理可以學,但是呢,不見得要生套,生套往往會產生荒率和支離或者就是「花」,倒不如提取這樣的思路調整一下真、行、草的比例,也要思考這種方式更適合的形制。

《松風閣詩》

對於這個帖的分析,沃先生並沒有從結字和章法上進行展開,而是強調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該帖字寫大了,二一個是行筆增加了動作。

因此他認為黃庭堅取法摩崖《瘞鶴銘》屬於「破天荒」,說他是碑學書風的開創者。

這讓我想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也是行筆,基本上,線條是可分「鬆緊」,黃字屬於後者,但松得有度,否則就成了「糖葫蘆」線條了;再有一個,似乎在黃以前,就有高手也會師法碑版,比如王羲之和顏真卿,但在其作品當中表現的「碑味」並不像黃庭堅這麼凸顯,或者說,表現的方式更加「暗藏」一些、雅化一些。

《苕溪詩帖》

「米芾......他的書法承先啟後,成為書法學習最佳的切入點。」

《苕溪詩帖》算是青年米芾的代表作品了,很多人入門米字都會學此帖,但也會因為此帖「用筆上下提按、大起大落,點畫或粗或細,反差極大」而學得米字皮毛,處處都在擠眉弄眼。

沃教授總結道:「一般來說,作品中對比關係的反差越大,作者的情緒表達就越強烈,米芾正是通過這種方法塑造了』米顛『的形象。米芾可謂是吃了』搖頭丸『的王羲之。」

這句話說最後有些調侃米老的意思,但事實上,沃先生對於米芾特點的把握還是蠻準確的,如果把米字和《聖教序》的很多字放一起對比,確實是米芾做了很多誇大,但也確實繼承了王羲之。

從這一點上來說,學習米芾的書友更要注意了,你是學「搖頭丸」還是學他筆下的王羲之呢?

《黃州寒食帖》

在教授看來,「書法史上,最早追求章法節奏變化的是蘇軾」,他認為蘇軾的一些手札(如《李白詩仙卷》、《渡海帖》、《梅花詩》中的大小、疏密變化是有意為之。「

因此《寒食帖》中的大小過渡也屬於蘇軾特有的章法技巧,所以教授總結道,宋四家中最有個性的三家中,米芾就是搞誇張創新,黃庭堅就是搞反叛創新,蘇軾的著力點就在於章法了。

他認為《蘭亭序》、《書譜》章法上沒有節奏變化,《祭侄稿》有,但不是有意追求。

古人的生活起居方式、欣賞方式和我們已完全不同,早期的書法欣賞都如遊園,一段一景,後來的欣賞,則如無人機式的鳥瞰,一覽全篇。因此對於當代很多搞小字創作的書家而言,面對展廳,不得不搞點拼接,不得不搞點「塊面」。

所以這麼說下來,如果蘇軾是有意追求,那著實玩的超前了,當然,不管主管客觀,蘇字也確實與眾不同。

《真鏡庵募緣疏》

這是一個很多人看不慣的行書帖,來自老鐵楊維楨,沃老師認為此帖最值得關注的便是對比關係。

可以說,這個帖的「衝突」非常激烈,他用「戰場」來形容這個帖的視覺效果。

相比於元代趙孟頫清雅雍容的書風,楊老鐵的字真可以用奇崛來形容了,沃興華先生認為「書法作品的對比關係越多,它的內涵就越豐富,對比反差越大,它的視覺效果就越激烈」,也因此,書法作品的風格也可以用「文武」來區別,動靜大的,對比激烈的多偏向於「武」。

這幅作品中,我們能看到每一行都有不同之處,或用筆的粗細方圓對比,或結字的大小遠近變化,在此基礎上,沃老師認為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對比的組合)不再局限於點畫與點畫之間,而是擴大到了字與字之間,甚至行與行之間。」

我倒覺得這篇作品的方式和上面《裴將軍詩帖》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前者圓,此者方。整體上,這已經和當代書法強調的「視覺衝擊」非常相似了,仔細看這幅作品,其行距甚至還沒有字距大,而這樣的章法比較難以駕馭,常常會寫的散亂,而老鐵楊維楨卻能夠表現出來起伏變化,是和其「對比的組合」有很大的關係的。

《女芙館十詠》

這是狂人徐渭的行書手卷作品,沃教授從兩個層面上對該作進行了賞評,首先是細節,即從字的角度而言,徐渭能夠在米芾的基礎上進行再度誇張;其次是整體上,能夠用不同的風格來調節長卷節奏雷同的弊病。

文中點評道:「為避免單調,增加變化,採用了不同的風格來分段,第一首到第六首,學米芾的風格,第七首到第八首,學黃庭堅的風格,第九首學蘇軾的風格,第十首和長款又回到米芾的風格,貞下起元,首位相銜。「

因此,即便不喜歡徐渭的書法,也可以借鑒徐渭這種調節章法的思路。況且,仔細品讀徐渭的行書,奇肆之處,還是蠻耐人尋味的。再從其擬宋三家的感覺上來看,他對宋人的解讀,也是用點扔點,把能夠和自己審美、手感相近的東西揉到字中,當然,從我們觀者的角度來看,蘇軾的」臆造無法「、米芾的」風檣陣馬「和黃庭堅的」長槍大戟「倒是很適合徐渭的氣勢磅礴寫意精神的,宋三家養出來一個「字林俠客,八法散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濃墨宰相」劉墉書法的渾厚古樸
從《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的用筆細節說起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