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朱德慈:繪製清代《論語》詮釋學術版圖

朱德慈:繪製清代《論語》詮釋學術版圖

在文學史上,從地域視角審視學術嬗變、揭示學術特徵,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如《漢書·地理志》《隋書·文學傳序》將古代文化及文學分立南北兩大區域,或在歷史流變中揭示地域文學風貌,或在復古論框架下透視技法差異,且大多在宗經徵聖、文以載道的傳統範式中梳理學術譜系,追溯源流脈絡。清末以降,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借鑒西方「地理環境決定論」理論,打破傳統文學批評範式,開啟了中國現代文藝批評地域專題研究的先河。劉氏雖以地理環境決定論為邏輯起點,貫通上古以至於清代「全時段」的「南北文化」分野想像,率性果斷地以「南北」空間框架建構歷史脈絡,但在具體論述文學史現象和觀點時,不可能割斷傳統文化資源的臍帶,並未改變南北文學褒貶的固有格局。

20世紀《論語》詮釋研究方興未艾。通史研究方面有唐明貴《論語學史》、松川健二《論語思想史》;斷代史研究領域有閻春新《魏晉南北朝「論語學」研究》、宋鋼《六朝論語學研究》、蔣鴻青《漢代至北宋〈論語〉學史考論》、朱華忠《清代論語學》、柳宏《清代〈論語〉詮釋史論》等。上述研究側重《論語》學歷時性邏輯梳理,忽視地域性要素透視。《論語》之外,學術史研究湧現了一批地域學派的研究中心、重大項目以及學術專著,如徽學研究中心、浙東學派文獻整理與研究、吳派文獻集成與研究、《清代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等,這些研究在地域視角下整體觀照儒學諸經演進態勢。

《清代地域學派〈論語〉詮釋研究》(柳宏、宋展雲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一書,集中闡述了清代《論語》詮釋的獨特個性,擘畫了清代《論語》詮釋地域學術版圖,屬於從地域視角切入《論語》研究的專書、專代、專題之作,在傳統學術和現代學術雙輪驅動下互參比勘、爬梳剔抉,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面目。

歸納七大學派 呈現歷史畫卷

清代《論語》註疏大師林立、註疏宏富,但其詮釋研究稱不上繁榮充分。稍早的文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僅收錄《論語稽求篇》《鄉黨圖考》兩部,存目三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錄三十六部,主要是提綱挈領地介紹有關典籍。上述研究大多沿傳統經學路徑演進,或是版本文字、考據訓詁的漢學套路;或是社會變革、義理闡述的宋學模式,常常在經世致用的終極關懷下,聯繫社會發展、主體個性、學術宗尚、發展理路等各種因素,聚焦針對「學術嬗變事件」的歷史式經學詮釋結構。其研究目標一是反思現在及過去的,改善將來的或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二是圍繞這一目標理解註疏文本、糾偏駁斥既有學術觀點。

隨著時代發展,中國學術研究視野日趨開闊、方法趨向多元、範圍更加寬廣,現代學者結合學術認同、治學方法、生長地域等視域,開啟從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的轉型與裂變。如梁啟超將乾嘉學術分成以惠棟、戴震為宗師的吳、皖兩派,支偉成再細分為吳派、皖派、常州派、湖南派、浙粵派,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則對揚州學派進行了系統研究。這種以地域特徵劃分學術疆域的新視野,彰顯了地域經學研究的獨特品格。

該著先將清代58位《論語》注家按照清代前期、中期、後期,或按生卒年,或按著作刊刻年代(生卒年不詳者)排序,簡要稽考注家占籍、生平、著述。再從江藩、章學誠、章太炎、梁啟超、張舜徽、黃愛平、戴逸、暴鴻昌等學者關於清代學術和地域學派的紛爭、質疑、探索中,歸納命名地域學派的學理依據,強調地域學派的劃分應從占籍、師承、地域風貌、治學主張、學術特點等方面綜合考量。由此,58位清代《論語》注家大多劃歸吳派、皖派、揚州學派、常州學派、浙東學派、嶺南學派、湖湘學派七大學派。七大學派分布在運河兩岸、齊魯大地、湘江兩岸。這一潑墨寫意的清代《論語》詮釋地域學術版圖,生動呈現了清代《論語》詮釋的歷史畫卷。

揭示學者個性 彰顯學派特點

描繪清代《論語》詮釋地域學術版圖,有助於凸顯地域學者在鄉土澤潤和時代風潮中孕育的鮮明個性、靈魂顫動、經學追求,深入辨析不同地域學派間的聯繫與區別,進而揭示地域學派《論語》詮釋的主要特點及成因。

顧炎武遵母囑「勿事二姓」,發出「繩刀具在,勿速我死」的吶喊;王夫之不仕清朝,隱遁石船山,潛心著述,得以「完發以終」。其民族氣節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黃式三嘗赴省試,母暴卒於家,歸而號慟幾絕,誓不再應舉;桂文燦履新湖北鄖縣知縣時,無幕客,無家人,事無大小,皆躬親之,以積勞卒於官。其孝行大義,令人感佩,恍若今世。毛奇齡才氣豪邁,好名爭勝,其文縱橫博辨,傲睨一世;江聲「生平不作楷書,即與人往來筆札,皆作古篆」,「見者訝以為天書符籙,人非笑之亦不顧也」。戴望性倨傲,門戶之見甚濃,凡論學有不合家法者,必反覆辯難而後已,人故忌之,其卓異個性令人擊節,點綴學林;趙良猷少時「讀書燈下,反覆不已,又無力購書,多借人書手抄,日夕不倦」;程廷祚雪後山行,道險路滑,還不忘揣摩經文大義;胡林翼治軍鄂皖時,邀姚紹崇隨營講述《論語》,「自英山移營太湖,冒風雪行二百餘里,日夕,支帳為邸舍,燒燭席地以講」。其對學術的渴求與痴迷讓人景仰,催人奮進。凡此,清代江浙、安徽、湖南、嶺南等地學人形象與個性凸顯無疑,他們在清代學術版圖上傲然綻放,光彩奪目。

獨特的個性氣質繪製了色彩斑斕的清代《論語》詮釋學術版圖。如吳派嗜古崇漢、皖派精於名物、揚州學派精深邃密、常州學派轉型匯通、浙東學派經史兼治、湖湘學派獨立根性、嶺南學派開新改制。當然,地域學術特點並不單一或純粹,不同地域學派之間異中有同,同一地域學派之間亦同中有異。正是從地域學派視角切入,在異同比較互參中,可透視出清代學術諸多隱而不顯的問題。如從時間看,吳派在前皖派在後,面對的學術環境、學術資源不同;從源頭看,吳派可追溯到明清之際吳中名士丁宏度,其首次嘗試漢儒經說的系統研究,影響了蘇州地區的漢學研究群體,而惠周惕是其中的佼佼者。皖派源頭可上溯到新安理學。新安理學以朱熹為宗,朱熹對名物訓詁的重視為其後新安理學家所發揚。新安理學講究求真求是,直接滋養了皖派樸學,培養了徽州文化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

剖析複雜問題 糾偏固有認知

在清代地域學術版圖上可以發現:第一,不同地域的文化傳統、經濟基礎、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地域知識分子的人格特徵、思維方式、學術話語和經學傾向。與此同時,地域學術群體在社會思想政治潮流的涌動下,也會出現十分複雜的分化和變異現象,給地域文化添加新的質素。第二,從清初到清末,《論語》詮釋的斷續嬗變,是地域傳統、社會變遷、學術規律、知識精英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其變遷動力、嬗變方式、作用效果十分複雜,通常在社會穩定、文化封閉時期地域因素的作用明顯而突出,反之則薄弱而潛隱。第三,地域文化對經學詮釋的影響與對文學的影響存在區別。如文學可以直接表現地域特色,經學只能折射地域文化的品格或文化靈魂。

學術史上,長期壟斷著幾種固有判斷:常州學派的主要經學特色是高舉西漢今文學大旗,倡導公羊學「大一統」「三世說」思想,強調經學與現實社會政治的關聯,致力於挖掘經文背後的「微言大義」。揚州學人劉恭冕被納入常州學派,或認為其以何休《公羊》義說《論語》。這種定格認知雖能聚焦其鮮明經學特色,但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探索。這一局限一旦在地域視角聚焦下,就會產生柳暗花明的奇異效果。如綜合分析庄存與、劉逢祿、宋翔鳳、庄綬甲等常州學人的《論語》詮釋和經學追求,可以發現常州學派不僅懷有經世的學術期待,還體現出會通的學術品格,拓展了《論語》的文本世界,敞開了《論語》的意義結構。又如,劉恭冕與常州學派沒有結友關係或師承關係,其家學熏陶及揚州學派的澤潤,鑄造了劉恭冕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輯錄和考據,主要傾向是不主一家、實事求是,具有揚州學派會通博洽的典型特徵。

書中試圖對諸多長期懸置的話題作出探討。如「揚州學派最通」的判斷幾乎人人讀之誦之引之,但是對它通在何處、通之方法和路徑,鮮有深入論述。該書對此孕育了新的理解:揚州學派諸家融通、群經會通、一以貫通。此外,比較吳皖兩派特點,發現崇尚古注是皖派與吳派最相近的詮釋特點,精於名物是皖派區別吳派的主要特色,權衡漢宋、不別古今是皖派獨立於吳派最鮮明、最突出的個性。梳理常州學派興起原因時,作者從經濟背景、社會原因、政治傾軋、學術理路等各種因素作出綜合闡述,特彆強調在常州今文經學興起過程中,不能忽視庄存與個人的作用和其家族力量的影響。凡此,均不乏真知灼見。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陝西文獻》學術研討會在陝西師範大學舉行
運用思想史線索研究西方中世紀哲學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