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走向管理的光與影

走向管理的光與影

管理有光,是它給人們帶來希望和溫暖;管理有影,是難以駕馭的窘境、失之偏頗的痛苦。

走向管理,曾是我仰望且避之不及的。

師範畢業後,十八九歲的我,剛參加教學工作就被安排做班主任。我渴望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但是明顯能力不足。準確地說,我不善於管理別人,同時不善於管理自己。雖然自己性格隨和與一般人無二,實際上骨子裡卻輕易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和意見。第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不到一年我就不得不當了「逃兵」,成為一生留在心底的「痛」!

然而即使不做班主任,作為一名科任教師,組織教學、管理學生,也需要有管理技能和藝術。我靠「拾人牙慧」勉強度日,這個時候我對管理是有偏見的,直到沒有管理能力的我將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弄得一團糟。對子女的教育,與親朋好友、同事、同學的交流,讓我感到處處捉襟見肘。我開始從古今中外的優秀書籍中尋找對症良方。

從典籍中,我尋找到一些心靈自我安慰調節的良方,特別是《左傳》《道德經》《論語》等,都給我很好的觸動和啟示。2007年,聽了陶繼新老師的報告《如何做一名幸福教育者》,陶繼新用自身經歷和採訪的大量實例,講述了經典文化對提升自身修養的作用,傳播了經典文化在現代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意義。我從陶繼新的報告中,看到了一縷曙光。

之後堅持了13年的經典誦讀,讓我改變了內心。但對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改善並不大,感覺「知」與「行」是「兩張皮」。2016年參加敘事者團隊,學著撰寫敘事教育文章,水平有限的我,相信勤能補拙,堅持「每日一文」。這個過程中,我關注並思考分析與學生交流互動中的得失,讓教育教學走上了良性循環軌道。這時,我突然對「管理」產生了興趣。那一年,我正好50周歲。

50歲之前的一段時間,我對教學工作產生了抵觸心理,對學校其他事務性管理工作也不感興趣,我知道這是無能者的一種避之唯恐不及。堅持敘事教育寫作幾個月後,我開始改變對管理的看法,並漸漸懂得:管理技能藝術,用好了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有益的。我對教學實踐管理有了一種期待——希望藉助教學管理這個平台,積累更多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經驗。

如今我擔任兩個班的地理教學,兼任學校圖書借閱管理、教材作業本發放等工作。這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小事細節之管理,雖沒有一定之規,但我都堅持不違背教育原則和學校管理制度這個根本。對一個細節和一件小事管理的完善提升,讓我收穫了作為一名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快樂。我不再桎梏於對管理者的仰望和避之不及,開始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管理者,學做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其實,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像極了自己心中那個優秀的自己,被管理者像極了自己心中那個需要完善提升的自己。不管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學會善待對方,幫助對方發現自身潛能,不斷揚長避短,不就是提升自身生命價值嗎?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崑崙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15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第十四屆「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啟動
跨學科學習重特色更重品質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