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老中師」培養模式值得借鑒

「老中師」培養模式值得借鑒

近年來,教育界有一種聲音,懷念過去的「老中師」,特別是「老中師」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模式。「老中師」選拔的都是最優秀的學生,經過幾年師範教育,他們成長為具有良好教育情懷、紮實教育教學功底的「全能型」教師,說是中小學教育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育的中流砥柱毫不為過。

「老中師」在選拔和培養模式上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鑒呢?

一是掐尖錄取。1983年我參加中考時,志願填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中等師範(當時每縣都辦有一所師範學校),第二類是普通中專,第三類是普通高中。師範和普通中專不能兼報,而且師範要先錄取,沒有被師範和普通中專錄取的,如果成績已達到當地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普通高中要無條件接收。報考中師和普通中專還要進行預選,每個鄉鎮只有幾個預選名額,預選通過後才能正式參加師範和中專考試,競爭非常激烈。

對一個農村孩子來說,首選是師範或普通中專,因為上學不用家裡花錢,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與所有成績好的同學一樣,我也選擇報考了「中師」,卻以1分之差名落孫山。

當時師範採取的是掐尖錄取方式,只有最優秀的初中畢業生才有資格上師範。這一做法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師範生的質量。事實也證明,這些師範生走上工作崗位後,無論在學科教學還是教育管理上,都表現出較高的悟性,進步非常快,大多都在三五年內成為當地骨幹教師。

二是「全科」培養。我曾經工作過的學校有許多中師畢業的同事,他們雖然學歷不高,卻號稱「萬金油」,什麼學科的教學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有些擔任語文、數學等主科教學的教師,現已成為當地有名的學科帶頭人或教學專家;即使擔任體育、音樂、書法等小學科教學的教師也成就斐然,與科班出身的教師相比毫不遜色。

他們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績,與其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有關,更與當時師範學校的培養模式有關。當時的師範學校不分系、不分科,除了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基本理論之外,各類課程都要學。同時,他們的課外活動也相當豐富,學生可以根椐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文學社團、體育社團、音樂社團,等等。這些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除了能教好文化課知識外,吹拉彈唱幾乎樣樣精通,讓專科畢業的教師望塵莫及。

現在的師範教育都升級到專科或本科層次,自然也就不存在「全科」的概念。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對某一專業學得專、學得精、學得深,但對中小學教學而言,往往是學過的用不上,有用的沒有學。而當年師範學校畢業的學生則不然,他們視野開闊、多才多藝,更容易贏得中小學生的喜歡。而且他們參加工作後,都結合自己所教學科參加了自學考試,拓寬了進步空間。「全科式」師範學校培養模式不可能再複製,但如何使師範院校培養的畢業生一專多能,卻要引起各地師範院校的重視。

三是待遇優厚。當時,中師之所以讓許多優秀初中畢業生趨之若鶩,與其優厚的待遇有關,這是當時師範學校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中師畢業後不用參加招聘,可以直接分配工作,成為國家工作人員,當時教師工資並不高,但月月發放,從不拖欠,雖沒有其他福利待遇,但也足以讓人備感榮耀。

如今,師範院校對優秀高中畢業生失去了吸引力,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師教育機制,將優秀師範畢業生吸引到教師隊伍中來,是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研究的課題。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15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首個促進旅遊演藝發展的文件正式出台
全國首個文化振興鄉村研究中心落戶中國人民大學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