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原生家庭和第二次生命

原生家庭和第二次生命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朱建安

一個「媽寶男」經過無數次相親,最後在看得上自己的兩個女孩子之間糾結。一個女孩活潑外向強勢有主見,看不得小夥子的猶猶豫豫,約會時到哪裡吃飯吃什麼,乾脆都由女孩子做決定,有時候主動牽著小夥子的手過熙熙攘攘的馬路,讓「媽寶男」依稀看到「媽媽」的影子,跟她相處很是安逸自在;另一個女孩子,則是嬌小玲瓏輕聲細語,一副嬌滴滴的樣子,似乎連自己的生活都照顧不好,讓小夥子頭一回有了做哥哥的感覺,男子漢雄心爆棚,這種感受令他很是痴迷。

媽寶男的原生家庭塑造了他的性格。他習慣媽媽「管」、爸爸「被管」 的家庭分工模式。

第一個女孩子的性格與媽媽有幾分相似。他自然將原生家庭中媽媽的形象投射到這個女孩身上,在談戀愛時期,自覺地代入到了「弟弟」的角色之中。假以時日,若跟這個女孩結婚,婚後他就是「兒子」的角色。第二個女孩子對他也有吸引力,同樣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小時候無法實現的慾望,他終於在第二個女孩子這裡獲得淋漓盡致的滿足感。他想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掌控戀愛中的男女關係,對父親的懦弱和無能表示不滿,想重新定義婚姻中兩性的地位。

外人無法為小夥子做選擇,但能夠理解他的糾結。原生家庭,決定了每個人的「出廠參數」。父母既是設計師,也是教練,從「三觀」到行事風格,對孩子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的人感恩父母,懷念父母,如果有下輩子,還是想做父母的孩子;但也有人並不認同父母,甚至覺得如果有機會可以選擇,希望不要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那些看出父母問題,並且發誓要與父母行為方式訣別的孩子,不斷告誡自己要小心謹慎,避免落入父母的窠臼。

但是,不少案例顯示,這樣的努力可能是徒勞的,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早期所討厭的樣子。

孩子終究變回父母的複印件。尤其是在外人看來,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一個德性!

當然,如果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模子刻出來的,又有些言過其實。人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父母給予的,因為感恩父母的養育、因為模仿父母在心中的權威,孩子們認同父母,舉手投足學習父母;人還有第二次生命,是回歸內心,做回真實的自己,甚至必要的時候,在某些方面與父母決裂。可以說,原生家庭至少影響孩子的半生。為了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內生價值,父母必須學會適時放手,完成孩子的分離與個體化。畢竟,父母只陪伴子女一程,而不能伴其一生。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但並不擁有對孩子的所有產權。父母用生命在養育的孩子,必然會離開父母。

龍應台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他消失在路的拐角。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克制的父母懂得適時退出,讓孩子在心理上脫離內心依賴的家庭,去形成有別於父母的獨立個體,儘管這個家庭是為人父母者所苦心經營的愛巢和港灣。理性的時候,父母會明確代際界限,不要強加太多的個人觀念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社會上感知、琢磨並最終形成自己的處事方式。

不過,感性的時候,因為緊張關係,夫妻弱勢一方往往主動拉攏其他家族成員、尤其是那些並未完成分離與個體化、沒有獨立人格的孩子加入自己的陣營,來完成對強勢一方的對峙,構成家庭中常見的三角化。焦慮得以緩解,家庭看似穩定,但是讓子女加入戰團,以代際界限變模糊為代價,最終損害了孩子的分離與個體化進程。不少成年子女還是將父母的恩怨背負在自己的身上,承擔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終究無法離開原生家庭,自由構建屬於自己的天地。對這些孩子而言,從裡到外,原生家庭的籬笆遲遲推不開,儘管那裡並沒有上鎖。

我們無法改變誰是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用心經營我們這代人自己的家。

(作者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教授、博士;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企業家學院副院長。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5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因材施教的交友原則
現代家族的傳統實踐:楊氏家族追本溯源記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