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哥斯拉 2》主創團隊來到中國,這是該片全球宣傳首站

《哥斯拉 2》主創團隊來到中國,這是該片全球宣傳首站

《哥斯拉 2》主創團隊來到中國,這是該片全球宣傳首站

好萊塢怪獸電影又有新作。

由傳奇影業與華納聯合打造的《哥斯拉 2:怪獸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即將於 5 月 31 日在大陸與北美同步公映。這是「怪獸宇宙(MonsterVerse)」系列電影中上映的第三部作品,前兩部分別為 2014 年的《哥斯拉》(Godzilla)及 2017 年的《金剛:骷髏島》(Kong: Skull Island)。

本周一,《哥斯拉 2》導演 Michael Dougherty 攜主演 Vera Farmiga、Millie Bobby Brown 及章子怡於北京出席中國首映禮,這也是該電影全球宣傳活動的第一站。

《哥斯拉 2》主創團隊來到中國,這是該片全球宣傳首站

被核輻射喚醒的「哥斯拉」是日本最經典的怪獸角色,於 1954 年衍生首部影視作品《初代哥斯拉》。

作為 2014 版《哥斯拉》的續集電影,《哥斯拉 2》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五年後:人類試圖與哥斯拉這樣的遠古巨獸共存,卻引發了新的矛盾與戰爭。更多超級物種出現了,東寶映畫在電影史上極具標誌性的其它三種怪獸摩斯拉(Mothra)、拉頓(Rodan)以及三個頭的基多拉(King Ghidorah)加入了新一輪的霸權爭奪。值得一提的是,摩斯拉(Mothra)設定為是在中國雲南的山林間被發現的。

電影中的人類角色包括 Vera Farmiga 飾演的 Dr. Emma Russell 及章子怡飾演的 Dr. Chen,她們都是神秘機構「帝王計劃」的成員,致力於怪獸的研究調查以及保護。因在美劇《怪奇物語》中出演「小 11」一角而備受矚目的 Millie Bobby Brown 本次則飾演 Vera Farmiga 的「女兒」。

「大家覺得怪物電影就是怪物互相打鬥,實際上這是一個簡化表述。確實要有大的場面,但是這個場面要能夠打動人,必須要有人的情感。」導演在採訪中解釋道。

《哥斯拉 2》於 2017 年 6 月在美國亞特蘭大開拍,此前曾定檔 2018 年 6 月及 2019 年 3 月。章子怡加入的消息在當時得到諸如《好萊塢報道者》、《綜藝》等美國主流影視媒體的報道。

導演 Michael Dougherty 同時也是本片的編劇之一,他曾參與《X 戰警》系列電影的劇本創作,較為知名的執導作品包括恐怖片《別惹小孩》及《克朗普斯》。

在首映禮上,Michael Dougherty 表示,新片中「哥斯拉」的形象設計回歸到了 1954 年版本的珊瑚型背鰭——他喜歡上面的紋路,同時放大了足部,以更好地展現這個巨獸的形象。電影的拍攝大部分在綠幕前完成,由面部及動作捕捉演員協助完成怪獸的「表演」。其中,基多拉的三個頭分別由三個演員負責。

《哥斯拉 2》主創團隊來到中國,這是該片全球宣傳首站

怪獸電影進化至今日,已經從令人恐懼的銀幕形象逐漸演變為人類的守護者,成為一種更「合家歡」的、全年齡段都可觀看的題材。無論是 2014 年的《哥斯拉》還是即將上映的《哥斯拉 2》,影片中,變異的巨獸都在間接對人類施以援手。相對於威脅人類生存的怪物,它的出場更類似於拯救地球的超級英雄。

對此,導演向《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表示:「我覺得超級英雄更多是關於人類角色的,哥斯拉是遠古時代的巨獸。不只是超級英雄,它是一個更加強大的形象。」

《長城》失敗以後,「怪獸宇宙」被傳奇影業視為重點項目。第四部作品《哥斯拉大戰金剛》(Godzilla vs. Kong)目前計劃於 2020 年上映,卡司陣容包括日本演員小栗旬,章子怡與 Millie Bobby Brown 也將繼續加盟。

《綜藝》雜誌預測,預算為 2 億美元的《哥斯拉 2》北美首周末票房可能突破 5000 萬美元。這是一個相對克制的數字。此前,《哥斯拉》和《金剛:骷髏島》分別為 9320 萬美元和 6100 萬美元,最終全球票房分別為 5.29 億美元及 5.38 億美元。

《福布斯》評價道:「這部電影(尤其是自 2014 年以來在中國的票房增長如此之快)有望成為首部全球票房超過 5.51 億美元的非侏羅紀怪獸電影。」 該目標是基於 Peter Jackson 執導的《金剛》在 2005 年創下的 5.5 億全球票房紀錄。

題圖來自豆瓣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久坐不動很難受?你可能需要一個緩衝坐墊|這個設計了不起
光大證券起訴暴風集團,要求賠償7.5億元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