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首詩看似不倫不類,簡單得出奇,為何卻雷打不動穩居教材第一?

這首詩看似不倫不類,簡單得出奇,為何卻雷打不動穩居教材第一?

唐朝的詩壇猶如一片煙霞肆虐的湖泊,湖面浮著的是一葉葉由想像構建的小舟,舟上乘著的是一位位衣襟翩翩的少年,他們徜徉在輕雲出岫,馳騁於雲錦天機,請灑潘江、各傾陸海。少年們來到湖泊不是為了捕魚,而是為了放生,他們將詩情畫意交融成一尾尾彩色錦鯉,然後將之灑進湖泊——數千位詩人的交融,數百年的詩意沉積,已經讓湖泊決堤,溢流而出的霞光至今泛濫,一發而不可收,像陽光般溫暖著讀者的心。

當然,若要在這些少年之中挑選出最出色的一位,亦或是在湖泊的錦鯉之中遴選出最美麗的一尾,那定是相當不易,畢竟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首可直抵心靈的詩。有人說,「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應該摘得桂冠,張若虛憑一首詩火了千年;有人說,崔顥的《黃鶴樓》必須是第一,因為這首詩的影響力無它可撼動;又有人說,李白當登上唐詩的首席,不論是《將進酒》還是《行路難》,還是人人必背的《靜夜思》,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

然而很抱歉,從近現代的語文教材上來看,上述的大師以及作品均無緣冠軍獎盃。在中國的啟蒙文學中,這首詩才是最令人驚艷的王者。

《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傳說這是駱賓王七歲時的即興之作。起句上來就是三個「鵝」,不僅字數對不上,而且還不合韻,形制上都不像是唐詩,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再看內容:白色的羽毛浮在水上,紅色的鴨爪划水而行,駱賓王說的都是對鵝的直觀感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看起來,這首《詠鵝》的基礎與技巧都不過關啊。然而實際上它在唐詩中的地位卻是相當之重,在中國幾十年的語文教材中,始終將這首詩放在第一位進行學習,那麼它有何資格呢?

首先,不要被其簡單的字句所迷惑,其實駱賓王寫這首詩是冥思苦想,花費了不少心思才構思出來的。第一句連續三個鵝暫且不說好壞,我們從第二句開始看起:「曲項」與「向天」的一氣呵成,寫出了鵝的完美曲形與雄壯姿態,視覺上有很強的畫面感和衝擊力。

「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色彩搭配,「歌」、「浮」、「撥」的動態描寫,彷彿將一隻美麗的大鵝捧在了讀者面前,鵝的神氣、鵝的活潑、鵝的悠然自得全都表現了出來。短短十五個字,駱賓王就運用了聽覺視覺結合、動靜結合、音色結合等幾種手法,隱藏在字裡行間不容易被發現,仿若渾然天成,堪稱絕唱。

除了詩歌本身的成就之外,小解還認為這首詩能夠得到課本如此青睞的原因是作者。傳說中駱賓王是七歲寫的該詩,但按照剛才的分析而言,這個可能性不大。但是有些時候我們不太喜歡事實而更喜歡故事,所以這首詩就是駱賓王七歲所作,那麼將它作為孩童啟蒙詩歌的第一首,就有了另外一層特殊的含義:七歲的孩子讀七歲孩子的詩,同齡人的潛在激勵,或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北島深觸靈魂的一首現代詩,經歷過人生,才懂得生活的殘暴
郭沫若和魯迅「抄襲」《七步詩》,一首好評一首差評,誰抄得好?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