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莊子:善者不辯,說的是動機,不是不能辯論

莊子:善者不辯,說的是動機,不是不能辯論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有些人並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我讀《莊子》時,發現《齊物論》對「辯」作了詳細解釋。

1、善者不辯,說的是動機,不是不能辯論。

《莊子》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善者不辯,說的是動機,也就是沒有和別人辯論的心,不是不能辯論。

六合內外的事情,聖人都知道;而眾人只知道六合內的事情;前者的認知寬,後者的認知窄,所以就沒有必要辯了。

打個比方,你整個中國都走遍了,看過不同的風景,聽過不同的故事,體驗過不同的風俗。

這個時候,你回到故鄉,有個人從來沒出過遠門,沒見過世面,也不認為自己見識少。你說個什麼觀點,他認為不對,就喜歡來抬杠,跟你辯論,面對這種情況,你是不會想跟他辯論的,大家的認知不在一個層次,辯論只是浪費口舌而已。

之前我發過一篇「善者不辯」的文章,有人評論,我回復,然後那個人就說:「呵呵!善者不辯,你的水平不過如此。」

他的意思是,我回復他,就是跟他辯論了,所以我不是善者。

這種理解,和老莊的原意,相差甚遠。

2、喜歡和別人爭辯的人,是因為認知有局限性。

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特別喜歡和別人辯論,他們認為這樣很好玩。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我問他為什麼喜歡爭辯?他說,如果自己爭辯贏了,會很有成就感,尤其對方是有實力的人,對方輸給自己,說明自己比他強。

這個朋友,年輕的時候,喜歡爭辯,又過了幾年,他讀了很多書,慢慢意識到自己知道的太少,就改掉了爭辯的習慣。

「三季人」的典故,很多人知道。

有個青衣人去拜訪孔子,問:一年有幾季?子貢說:四季。青衣人說不對,三季。兩人爭論不休。孔子聽到聲音走出來,一開始不回答,觀察了一會,然後說:「是的,一年三季。」青衣人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子貢很疑惑,問孔子:「一年幾季?」

孔子說:「四季。」子貢就蒙了:「你剛才不是對他說三季嗎?」

孔子說:「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

這就是「三季人」的由來。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

喜歡和別人爭辯的人,是因為認知有局限性。那些讀書越多,知道越多的人,越謙虛,是因為知道宇宙是無限的,而人類的認知實在太小,所以心存謙卑。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莊子:做到處事不驚,不亂於心,不困於情,有3個秘訣
黃帝內經:人活一口氣,捋順這口氣,人生多順利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