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ADAS「大躍進」下的DSM亂象「GGAI深度」

ADAS「大躍進」下的DSM亂象「GGAI深度」

在從ADAS向無人駕駛汽車過渡的過程中,對於駕駛員的監控正在成為焦點。

駕駛員狀態監測DSM (Driver State Monitoring),是利用安裝在車上的感測器,在駕駛員駕駛過程中,通過接觸或非接觸的方式,實時監控駕駛員的狀態,能夠檢測到駕駛員危險駕駛行為,並提醒駕駛員的設備或功能。

從2018年交通運輸部發布《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推廣應用智能視頻監控報警技術的通知》開始,各省市都開始按照《道路運輸車輛智能視頻監控報警裝置技術規範(暫行)》的要求以及地方法規,開始推進DSM的落地安裝。

此前,DSM在國內幾為空白,供應商缺乏,行業標準未定,隨著國家強推DSM裝配兩客一危,以及部分公共運營車輛,國內一時湧現出了近百家DSM公司,他們可能是做安防監控出身的,可能是做ADAS車輛外預警功能的,也可能是做傳統定位行車記錄的廠商等等。

DSM市場亂象叢生,背後蘊藏著複雜的成本、技術、政策的陷阱。

DSM由來

隨著汽車製造商將DSM(駕駛員監控系統)整合到更多的新車中,政策制定者將尋求確保這些系統達到可接受的性能和安全標準,並解決與該技術使用案例相關的隱私和網路安全等問題。

駕駛員監控系統,有時也稱為「駕駛員注意力監控」或「駕駛員疲勞監測」,是指分析駕駛員行為的整體系統,注意力和疲勞是比較常見的兩個應用場景。

DSM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行為分析,系統返回一個警告(可以是震動、語音或者顯示),並將駕駛員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駕駛任務上。

而在未來的自動駕駛(L3級及以上)中,DSM主要將用來處理司機在特定的條件或情況下重新控制車輛。

目前,DSM檢測司機的行為模式,包括司機的注意力水平、疲勞程度、干擾駕駛安全行為(打電話、發簡訊等)和其他生理狀態。

但同樣的DSM技術也可以用於提升駕駛體驗個性化,例如智能助理交互、音樂播放、車內環境(燈光、香氛等)、座椅設置等等。

第一代的DSM,是在2006年左右被汽車行業採用,通過監控車輛的行為(比如轉向、剎車、方向盤等感測器)來間接監控駕駛員。

從2017年開始,第二代DSM技術開始進入大面積普及周期,主要基於視覺(攝像頭或者紅外攝像頭)感測器,也有一些基於超聲波雷達或者毫米波雷達技術。

DSM通常會跟蹤駕駛員的頭部和手部位置,以及駕駛員的面部狀態。此外,還有利用司機的聲音使用遠場揚聲器陣列技術,來評估情緒(結合面部表情),以及其他可能的生理狀態(生物感測器技術)。

此外,還可以與來自轉向角感測器、車道輔助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和其他已經可用的感測器信號相結合。

目前,全球只有歐盟NCAP將DSM確定為從2020年開始的「主要安全特性」標準,如果汽車製造商想要獲得5星安全評級,就需要搭載DSM技術。

駕駛員監控系統是一種被動安全系統,當它檢測到駕駛員可能沒有注意前方道路時,就會發出警報。目的是幫助司機保持對道路的關注,以減少事故或損壞的機會。

該系統的設計目的不能直接剎車,也不能以任何方式控制車輛以防止發生碰撞。

同時,基於視覺的駕駛員監控系統要求不能以任何方式擋住攝像頭的視線。如果司機的臉和眼睛看不清楚,例如戴著面罩、深色眼鏡或偏光鏡,系統的功能可能會減弱或受阻。

目前,由於DSM收集和使用駕駛員和乘客的生物特徵信息,這可能涉及到用戶數據隱私。

場景似曾相識

國內近年來湧現出了非常多的視覺感知初創公司,起始都是瞄著針對車輛外的自動駕駛感知方向而去。DSM一開始並不是熱點,因為主要的針對的市場是商用車,市場相對小,且沒有類似Mobileye這樣的標杆企業對照,不是資方無腦追投的熱點。

新技術的成長需要資本的培育,雖說同屬視覺視覺識別(目前DSM的主流技術路線),DSM和視覺感知卻在市場的影響下,受到了資本的歧視,二者發展的軌跡也因此不同。

江蘇是最早推出符合要求的智能視頻監控報警裝置供應商目錄的省份,當中的供應商「天資」參差不齊,有的來自傳統汽車電子供應鏈,有的來自安防監控,有的來自泛AI視覺識別廠商,還有不少來自於傳統面向車外的ADAS視覺感知廠商。

術業無專攻的供應商,爭相湧進這一市場,是因為看到了其中熟悉的套利模式。

政府下發強制安裝要求,產品品質由指定機構審核,用戶買單無選擇權,供應商樂得賺錢,曾經在部標機上出現過的景象,將會在DSM上再次復現。

事實也正如人們想像,傳統汽車供應鏈廠商,為佔先機找其他DSM廠商合作,先一步過檢,進入供應商目錄,然後再孵化自己的技術,替代下游供應商。這種套路屢見不鮮,也就滋生出了混亂的套利空間。

從業人員向《高工智能汽車》透露,DSM從2017年末開始,陸續開始測試,過檢、安裝,產品的實際性能與政策規定的相差甚遠,所謂的識別率指標也都是針對實驗環境,且過檢企業也不乏偷梁換柱者,實際安裝的產品與過檢產品不同。

此外,車主在使用過程中誤報率較高,自行關閉現象並不鮮見。但就這樣的產品,業內初始報價最高者逾千元。

但這並不是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

終端硬體不貴

DSM的成本主要來源於硬體終端、平台建設、安裝、銷售。其中終端硬體的成本一如既往,並不高。

DSM的終端硬體核心器件主要是攝像頭、處理器。翻開江蘇省過檢企業的DSM產品公示表,攝像頭的核心器件主要有感測器、處理器、鏡頭。

DSM的圖像識別處理器沒有單獨列出,同ADAS和車機的核心處理單元一併列出,有聯發科、ST、高通、XILINX常見,還有全志等國產晶元廠商的身影。

從硬體上來看,視覺的核心處理器、感光元器件等供應商,歐美日韓是第一梯隊,價格也更高,國內進入相應地區供應商目錄的廠商,選擇的核心器件並沒有優先第一梯隊,台灣、國內供應商的產品也都有出現。

如韓國NEXTCHIP公司1997年成立,2007年在韓國已經上市,產品主要面向車載影音和安防包括:ISP、AHD、SOC、ADAS,應用於306全景、輔助駕駛、疲勞駕駛、行車記錄儀、安防、工控類別等,多款車規級ISP都已過AEC-Q100認證。

台灣松翰科技成立於1996年7月,終端產品可分為消費性晶元、多媒體晶元兩大類別,專於語音控制。上海富瀚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4月,專註於視頻監控晶元及解決方案。

由於產品主要是面向後裝,大部分核心器件的供應商都名不見經傳,因此從硬體構成上,過檢企業的產品就不是在一個起跑線上,產品的性能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業內人士表示,DSM目前都是後裝,且沒有行業的標準,因此在核心元器件的選擇上傾向於低價。

性能良莠不齊

由於是後裝,DSM終端生產完成後,需要安裝到存量車或者即將投入運營的車輛,供應商通常會選擇僱傭外包人員進行設備的安裝,其中會涉及產品的安裝效率、良率,對於供應商而言既有安裝成本包含其中,也有後期維護的成本。

對於初創的企業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監管機構會抽樣檢查產品的上線率、報警情況,同時大型的車隊等平台也會關注設備的運行情況,出現問題後需要供應商做出相應的維護和整改。

業內人士表示,以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DSM終端來看,上線率、誤報率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箇中原因,也比較複雜。

DSM在過檢時,都是在實驗室或者標準環境下進行測試,但實際使用過程中,環境複雜多變,無論光線變化的多樣性,還是車輛實際行駛中的震動環境,都要更複雜的多。

同時,駕駛員對DSM的認識和信任程度也有待提高,駕駛員不都願意被攝像頭監控,因此會存在遮擋、關閉DSM的行為。

DSM要準確識別駕駛員的行為,需要安裝牢靠並進行標定調試,但由於目前的產品都是後裝品質,因此會容易出現安裝鬆動,位置變化等情況,這會造成對駕駛員狀態識別出錯的概率升高。這些問題在已經安裝的設備中並不少,與過檢中所展現的性能相差甚遠。

想要提高DSM的準確性,需要大量的數據訓練,通常的做法是供應商通過建立數據訓練平台,採集數據不斷進行訓練,這個過程不僅繁複,且花費不菲。

對於剛起步的廠商而言,並不都有這樣的實力和能力。也因此,造成了蜂擁而上的DSM品相不佳的現象。

因地制宜的政策

在交通部大的框架下,全國各省、地級市可根據自身管理需求,在標準產品的基礎上提定製化的服務需求。這也就造成了全國各省市在推出制定自己的終端、平台標準。

浙江省道路運輸管理局從2019年起,要求各地全面啟動推廣工作,確保2020年6月30日前100%的「兩客一危」車輛安裝此類裝置。要求在滿足交通運輸部《道路運輸車輛智能視頻監控報警裝置技術規範(暫行)》的基礎上,還要滿足省道協發布的智能視頻監控報警系的終端技術規範、平台技術規範和通訊協議規範三個團體標準,確保推廣應用工作的平穩有序。

同樣的文件也出現在陝西省、江蘇省、山西省等交通廳發布的相關文件中。比如陝西省委託長安大學為全省「兩客一危」車輛車載集成終端及通信協議技術要求符合性技術審查檢測機構,到目前為止已經公布5批主動安全終端廠商。山西省已經公布6批智能視頻監控報警系統服務商。不同省份公布的供應商之間大有不同,有許多生疏的面孔。

業內人士指出,交通部和地方性的法規基本吻合,但各地市根據自身監管需求,需要由供應商提供定製服務,這也是為什麼各省市公布的供應商名錄差別很大。

供應商除了在產品的性能上達到相應指標以外,也要能夠給相應地方的監管方提供到位的服務,其中包括產品的宣傳、招投標、安裝、運維、平台交付等。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很難針對全國不同省市提供到位的服務。這種情況下,傳統擁有渠道的廠商,以及有雄厚實力的傳統供應商就佔有了優勢。

業內人士表示,DSM雖然在行業內是一個熱門的概念,但對於各地市主政者以及用戶而言,對產品的認識以及優劣還存在較多的盲區,因此相應供應商在營銷方面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否則很難快速佔領市場,畢竟目前行業賽道內已經湧入了非常多專業或不專業的競爭者。

平台的未來

同其它行業的產品一樣,DSM的硬體價格並不昂貴,且目前大部分廠商選用的元器件都是走性價比路線的,單純賣硬體並不是一個長久可行的盈利模式。

因此對於供應商而言,更可行的商業模式是通過建設管理平台,未來向用戶收取服務費。越來越多的廠商在建立管理平台,實現未來戰略。

但在當下,這種商業模式還不成立。

如上諸多的不確定性,造就了DSM行業亂象叢生的景象,不同實力的供應商在相同的賽道上,布各自的局。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的創業公司和傳統供應商各有優勢,前者擁有技術,後者擁有資源,但雙方之間的差距並不大。後者可以通過體量的優勢迅速追趕上,但前者只能以點帶面的突破,在技術差距被抹平之前,如何快速佔領更多的市場將會成為關鍵。

今天廣東省也推出了道路運輸車輛智能視頻監控報警裝置的推薦供應商產品名單,首批只有海康一家入圍,預計後續會有更多供應商進入。在滿足不同地方政府規範要求的能力上,創業公司顯然還有更多的課要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工智能汽車 的精彩文章:

自主研發操作系統和域控制器,新特汽車大動作不斷「GGAI頭條」
廣汽研究院郭繼舜:OEM的自動駕駛「冷思考」「GGAI頭條」

TAG:高工智能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