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盲目誇獎和恰當讚美,效果截然相反,關鍵把握這兩個點

盲目誇獎和恰當讚美,效果截然相反,關鍵把握這兩個點

01

今天放學回來,孩子帶回來一張「我心中的好老師」評選通知,要求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任課老師。

孩子一開始想選擇A老師,理由是:「這個老師經常誇我很棒,昨天還獎勵給我一張公主貼畫。」

正準備下筆填寫的時候,孩子又猶豫了一下,說:「可是,我覺得還是B老師更好,我想選他。」

我問:「為什麼呢?你好像不怎麼提起B老師呀,跟我講講他怎麼好了。」

孩子認真地說:「B老師的社會實踐課,一周只有兩節,我們不常見面,所以我提他很少。雖然B老師誇我們不多,但是每次夸人都很有道理。比如昨天我上台講故事了,講完他誇我說,『這個故事不僅生動有趣,而且告訴了我們尊重朋友才能獲得真的友誼。故事講得也很有感情。可以看出同學在故事的選擇和講述的準備上都很用心。謝謝你的準備,讓我們聽到這麼好的故事』。

「我覺得她說得很對,我就是花了很多心思選擇了這本,而且這幾天每天練習才講得這麼好的,下次我還要積极參加這個課的活動。」

我又好奇地問:「嗯,有道理。不過A老師好像經常誇你,你好像也很喜歡A老師,為什麼不選他呢?」

孩子解釋說:「雖然A老師經常誇我棒,但他不僅誇我棒,也誇別人棒,他也沒說我怎麼棒了,好像大家都沒什麼區別。我決定還是選B老師,我更喜歡他。」

孩子的解釋讓我小吃一驚。雖然她還說不清楚兩種「誇獎」好壞在哪,但是卻能明確感受到它們不同的力量。

老師們誇獎孩子,都是為了保護孩子的積極性,激勵孩子能進步,但誇獎內容卻對孩子的影響大不相同。

孩子用投票的方式,表達了哪種「誇獎」是有效的——「誇獎」不在多,而在「用心」和「恰當」

02

誇獎,需要和孩子情感聯結,並中肯地反應孩子真實的情況,才能激勵孩子進步。

流於形式、過於空洞的誇讚,不僅沒有積極效果,反而會有副作用。

心理學家西格爾曾介紹過這樣一個小女孩和實習老師的故事:

4歲半的薩尼在上幼兒園。她比較內向,做事猶豫,對社交比較謹慎,也缺乏膽量去嘗試新事物。老師為了讓妮妮更適應環境,也比較用心地為孩子創造條件。

幼兒園的操場上,有一棵倒掉的大樹,形成了一座3米長的橋。很多孩子喜歡在上面走來走去,因為它除了可以帶來樂趣,還有成就感。

有一次薩尼鼓起勇氣,小心地從這一頭到那一頭。當薩拉從橋上一下來,在旁邊的老師激動地誇獎他:「薩尼,非常好!你做得好極了!你是最棒的!」老師很大聲地誇獎孩子,而薩拉則有點羞怯地低著頭,勉強地笑了一下。

接下來的很長時間,老師希望孩子再多去嘗試,但是薩尼沒有了第一次那樣的勇氣再次走上去。

這樣的誇讚有什麼問題呢?

雖然老師對薩尼的表現給予了肯定,但是並沒有真正體會和表達出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說,這種言過其實的誇讚只是表達了老師自己的興奮,不會對孩子產生鼓勵作用。

孩子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呢,她其實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氣,冒著很大的風險,懷著緊張、忐忑和期待的心情去嘗試。她做到了,但不一定做得很好,應該也不是最棒的。

老師的評價過於「沉重」或「誇張」,反而成了孩子的負擔,她會認為:「我其實沒有這麼厲害,也許我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表現了,說不定下次我再上去可能會掉下來,我還是不要再試了。」

對於孩子來說,要持續表現「出色」,並不是一件易事。

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中肯的評價,幫助孩子把感受和真實的成績聯繫起來,從而對自己所做的努力進行反思,鞏固自己已有的進步,並有勇氣再進步一點點。

比如可以這麼說:「薩尼,我看到你小心地挪著腳步走完了整個『橋』。你可能有點害怕,但你做到了!這是你第一次嘗試,而且你堅持走完了,你很棒!現在你開始相信你自己了!」

03

誇獎的內容,要讓孩子感受到事情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否則孩子會越誇越「弱」。

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做過一項追蹤研究:研究對象為五年級的孩子,研究內容是不同的「誇獎」會給他們的行為帶來什麼不同的影響。

研究人員首先讓孩子們參加一項幾乎都能出色完成的簡單智力拚圖,並在告知分數的時候,對每個孩子表達一句「誇獎」。這些孩子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被誇獎「智商高」,比如:你很聰明,所以成績很好;另一組則被誇獎「夠努力」,比如:你表現得很努力,所以完成得很出色。

隨後,兩組孩子參加第二輪難度不同的測試——可以自由選擇一種較難的和另一種較簡單的拼圖測試。結果,被誇獎「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難度大的;而被誇獎」聰明「的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測試

為什麼會這樣?德韋克認為:被誇獎聰明的孩子,為了保持「聰明」的評價,不願意冒做錯的風險。

接下來孩子們要面對同一種難度很高的測試——相當於初一水平的題目。兩組孩子面對「難題」,反應相差巨大:被誇獎聰明的孩子,考試過程中一直很緊張,做不出題就很沮喪,害怕失敗;而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則一直努力嘗試不同的方法,對於失敗,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

接著進入最後一輪——做和第一輪一樣簡單的測試題。結果出人意料: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分數比第一輪提高了30%,而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分數反而下降了20%。

研究認為:被誇獎「努力」的孩子,會認為成功取決於自己,所以他們敢於嘗試不同的方法努力去獲得成功;而被誇獎「聰明」的孩子,相當於被告知成功與否不是你能掌控的,因為「聰明」這種天賦是先天註定的,所以當他們面對困難時,往往會被這個觀念束縛,既害怕失敗而失去「聰明」的光環,但同時又認為努力沒用而不作出努力

當孩子看到能通過自己可控的努力做得更好時,孩子會把關注點落在努力的過程上,而不是只關注結果,或面對困難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04

心理學家西格爾說:「孩子需要接受適當的評價,這種評價要與他們的內在心理感受和外在經歷相一致。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構和諧的人生。」

這種「適當的評價」是科學的讚美,是有效的鼓勵。

它既「中肯而具體地反應孩子的感受和努力」,又「體現出事情是通過努力可以掌控的」;不僅能肯定孩子的做的好的地方,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而且能引導孩子反思過去,更好地解決問題

有個爸爸學習了有效讚美孩子,在父母課堂上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段時間孩子有兩次考試不太理想。

第一次回來,我們分析原因,發現因為沒有足夠的練習,有一些知識點掌握不牢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第二次差0.5分得優,而有1分扣在書寫不規範上。

回到家,她有點沮喪地說:「爸爸,這次還是得了良。」

我看了一下卷子,對孩子說:「看得出沒有得到優,你有些難過,因為你這段時間確實每天都複習預習練習了。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你也確實已經有明顯的進步,這一點你應該高興呀!」

「對於試卷,我發現除了有一些基礎知識還需要繼續鞏固,還有1分是因為書寫不規範扣的。不過書寫不規範,也是基本功不太紮實的一個表現。好在這些都是可以通過練習做得更好的。爸爸看到了你的努力和進步,而且相信你通過努力,會做得更好!」

第三次考試,孩子得了「優」,她很高興地和爸爸分享,並總結出一個道理: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平時多練習,對知識點掌握牢固了,就能做得又快又準確。

最後這位爸爸總結說:

得「優」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這個從自己的經歷中得出的這個信念,會幫助她更自信和勇敢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這才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我們誇獎孩子要達到的目的。

「有料家庭教育」

提供有價值的養育知識和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料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孩子發脾氣時,為什麼講道理沒有用?
有意義的生活,不一定是快樂的

TAG:有料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