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投資學區房,可能越來越不是一個好選擇

投資學區房,可能越來越不是一個好選擇

作者 | 真叫盧俊

來源 | 真叫盧俊(zhenjiaolujun0426) 已獲授權

前段時間我們談及有關老破小的問題,所引發的碰撞超出了想像。而細看回復的評論,就很玩味,老破小擁躉們投資的執念,都很整齊的落在學區。

而昨天深夜,我把粉絲累積的投資問題都回復後,哪怕不用統計,全憑印象,詞頻中最高的那個,學區房。

看來大家對投資學區房這件事,很執念啊。

這在樓市投資上,從任何角度,都顯得很政治正確,就像我們去任何一個售樓處買房,開口詢問的權重,排序上差不多都是學區,地鐵(看城市能級),生活配套三個遞次立面,而如果有一個好學區的光環,那麼成交基本就算完成了九成九。

其實這樣一個很魔性的話題,模稜兩可才是安全的,但直接點,在我眼中,投資沒必要執念學區房。

01

先和大家分享一次我對學區房的投資經歷,是失敗的那種。

本質上這沒什麼避諱,所有對樓市投資最成熟的認知,必有一面是來自你深刻的學費,這點上,犯過錯誤的人比那些完美無缺的,會更有價值。

早年在一個能級還不錯的城市尋找標的,城市正處於急速擴張期,所以最好的標的板塊,一定是這個城市全力投資的新城區。

初始基本面上,大家都差不多一窮二白,選籌沒那麼糾結,水位差也很平衡。而市政府的遷來,把這個板塊切成兩塊,西面名牌商業,地鐵上蓋,東方,只能說「生態良好」。

我不知道各位會怎麼選擇,想必也有讀者猜到,為了平衡新區布局,緊張的優質學區資源,確實配給東面。所以,站隊西面的我,在這些年,收益率上完美跑輸東面了。

沒錯,這個錯誤不是買了學區房怎麼慘烈,而是沒買學區房跑輸了走勢。

也許我的孤例比較偏頗,但拋開肉身的感知,來自騰訊財經的數據統計,學區房和非學區房在漲幅上差異,達到27%,並且隨著時間軸的拉長,趨勢是擴大的。

說起來,是不是還挺打臉的,尤其是用事實打臉,還真沒脾氣。

02

我記得聖經說過,左臉被打了,請把右臉伸過來,學區房除了房價跑的快,還在樓市的熊市中非常抗跌。

去年的上海樓市由於調控介入最深,在全國的大池子中,水溫是最寒的那塊。但拿出這段艱難時刻,最真實的上海二手房價格的恆星指數,以學區為切割,分化的就很有意思。

這段時間上海樓市開啟了回調,是市場公認的事實,二手學區房卻有點倔強,站位到上漲那邊。

好,我們再拉長一點,再真實一點,一房一萬幫我們統計了,從2017年5月到2019年2月的上海樓市二手房態勢,整體下降了13.3%,而與之對應的學區房的跌幅僅為6.0%,也就是說,在抗跌這件事上,有學區的至少更具有穩定性。

圖片來源:一房一萬

坦白講,除了那次失敗的學區投資外,我本身也是個學區房的受益者,所居住的蘇州工業園區,現在是全國樓市只漲不跌的「妖股」。但很少有人知道,園區由於調控比較早,回調盤整甚至還早於上海。

那段日子,大家日子不好過的時候,但我發現我家漲了。

後來,為了這個事,我還和周邊好幾個中介聊了下,理由也簡單,我們板塊的學校雖然新,但起點還算高,頭兩年考試排名還挺靠前,這樣市場就認可了。加上,當時園區房價態勢很平坦,換過來壓力不算大,這樣平靜的水池找到缺口,紛紛這邊涌。

說白了,樓市的熊市本質上就是盤整市,上學的需求是一直存在,和周期不重疊的,既然優質的學區現在能夠的上,那幹嘛不夠一夠,上更好呢?這樣子,優質學區的二手房換手頻率就會很高,不斷有活水注入,水位反而會抬升。

好了,左臉和右臉都打紅了,漲的快,耐得操,如此的投資品簡直完美,那還有什麼不滿意呢?

03

越完美的投資品,往往命門越致命,不過在聊聊學區房的命門前,我想和各位分享最近一件投資趣事。

這個五一,我應邀去拜會一位私募大佬,夠籌交錯間,這位大佬很是惆悵。理由聽著有點無厘頭,就是當他發現八百多清倉茅台股票後,市場上很難找到同樣確定性的替換標的,局面就很尷尬了。

實際上,這也是之前資本市場的真實業態,從北上資金入局開始,如今大量優質藍籌籌碼被牢牢掌握在機構手中,還不輕易吐出來,這樣能在散戶手中流通的籌碼就越來越少。反過來,又把這些藍籌價格和估值越推越貴。

那麼不是好事嗎?但從歷史復盤看,每一次這樣現象出現,下面劇本就是藍籌泡沫膨脹,然後破滅。

其實就是投資中最底層的邏輯,首先,你投資的標的價值,估值是否合理。

從這個視角,我們來看學區房,買學區房就是買教育資源和成長圈層,房子的本身才是附屬品,這樣的認知某種意義上,已經深入骨髓的固化了。

因此,當你在上海的市中心看到即使一街之隔,這樣的老破小300萬賣家還要讓價。

但對面好學區加持的老破小,500萬買家爭著接盤。

先不說這樣的學區房,在我市調過的很多城市中,大量真實的存在,也不談父母為了孩子在生活上付出了什麼,這樣的學票溢價,市場是真實買賬的,這點上,有大把願意接盤的人,估值也稱不上不合理。

更重要的,就像討論藍籌,對於學區房,市場的共識是非常單向的。在投資界有個極其的經典的術語,叫「戴維斯雙擊」。

什麼意思?簡單說,當時以低估值買入潛力股時,隨著股價提升,估值也水漲船高,市場也更加認可,這樣收益是倍乘效應,就是名利雙收。

這樣子,市場對學區房的預期是穩定,理解這個模型,就能明白學區房價格被不停助推的的底層邏輯。

可市場往往有分歧才是好事,最怕的,就是預期太過一致,而越一致,風險越大。

04

說實話,最近看到一張照片,看著有點唏噓。

圖片來源:大鬍子說房

背景是這麼回事,這些都是深圳福田區東海花園業主,而這小區是個13萬每平的學區房,讓事情本身更耐人尋味。

就在4月,小區對口學校由「外國語學校東海附屬小學」改名為「深圳外國語小學」。然而,就在業主們躊躇滿志準備用這個概念去中介那調房價時,結果,第二天政策宣布「東海花園一二期不再有學區房資格」。

也就是說,學區房沒了,這種場景也就不難想像了。不過,學區房命門也基本鋪開了。

首先,先考慮下學區房的接盤者是誰?我們看到很多天價的學區房存在,讓人覺得這是個有錢人輪傳的遊戲。也不能說他錯,但實話說,真正富人基本不會參與到這樣的賽道中,他們早已為孩子備好了其他跑道。

我曾見到一個豪宅扎堆的學校真事,一個學生的父親覺這學校國產的空氣凈化器不好,就出錢全部換成進口的了。

而那些知道自己短期夠不上的,也就不折騰學區了。所以,「中產」這個詞雖然彆扭,學區房基本上就是他們之間輪換的遊戲。

實際上,我身邊朋友們很大程度狀態是這樣的,天價學區房,犧牲生活品質咬咬牙也能夠的上,但更能支撐他們的是,未來可以加價賣給下一個讀書的家長,補償回來。

而這樣就很明朗,強勢的群體,不在這個遊戲中,有能力的不會去維護這個體系,而依靠這個體系的,面對體系的政策操盤,基本是無力的。我至今對有一年的園區學區變動記憶深刻,再委屈再不滿再鬧,最後該接受還是接受。

05

但這樣的政策操盤本質也沒錯,並且教育公平化的勢頭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從北京「多校劃片,搖號入學」打響第一槍,到這次深圳龍崗區實行學區積分制,本質上都是面對越來稀缺教育資源,進行燙平,操盤改變預期。

反過來,與前文的「戴維斯雙擊」對應的,是「戴維斯雙殺」,過高的預期沒有兌現時,跌幅也是乘數效應,你也不難想像那些被划走學區房子的房價下場,當初漲幅有多歡快,跌起來就有多痛苦。

而相比同為有著示範效應北京和深圳,上海做法也許更值得咀嚼。

眾所知周,上海是中國民辦教育最發達的城市,這背後是教育市場化做的很好結果,雖然凱撒歸凱撒,上帝歸上帝,但雙軌制並沒有更好扭轉學區的稀缺性。

但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數據,就是印象中統治級地位的內環學區房,佔比已經不足45%。而這原因倒不是上海怎麼把內環的教育資源往外遷,而是產業外遷升級。

圖片來源:住在上海

這樣的大量的新興產業在內環外崛起,更好的前途和待遇必然帶來更多的人才,而人才聚集實際上就帶來教育圈層的抬升。比如像上海的張江,北京的西二旗的「碼農子女」,就開始反過來推動學校能級。

這樣通過產業升級的手法,帶動學區房變遷。

06

總之,這樣一股勢頭已經開始在一線漫延,也許其他城市覺得很遠,但未來總比我們想到要快。

這點上,投資學區房以前是「戴維斯雙擊」沒錯,但長期看,各種不確定性在累積,而任何一項黑天鵝,學區房回報大概就是「戴維斯雙殺」了。

當然,投資房產是綜合因素考量的箱體,學區房只是一個切面,但至少投資上,我不會再放到第一的位置。

最後,拋開冰冷的投資,說點人情味的。最近看巴菲特的年會,有點感慨,看到11歲孩子在股東大會上向股神提問,揮灑自如。

最後,祝各位的孩子都能上到心儀的學校,也期待我們以後不會再問出這樣的問題。

時間會改變一切,但事實上,一切必須由你自己來改變。

內容已獲獨家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中美相爭,英國得利。今年最新數據和排名顯示,全球投資者趁著英鎊下跌,開始加速湧入。安永發布報告指出:英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熱門投資目的地。

5月16號(周四晚上),海外掘金線上分享會,邀請資深房產經紀分享英國投資,長按識別海報二維碼即可參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谷趨勢 的精彩文章:

政府如何過緊日子?養老金枯竭怎麼補?中央一年12萬億都花到哪去了
中國打假40年:究竟誰是真正的敵人?

TAG:智谷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