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儲量極為充沛、錳礦品質極優,歷經商辦、官辦、日軍采掠的顛沛流離,這座世界級富礦——湘潭錳礦,為鋼鐵工業和國防建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資源支撐。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民國發現 商辦壟斷

湘潭錳礦的發現,始於1913年湘潭上五都錳礦的探明。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近代中國開始第一次大規模探礦運動,據《礦業雜誌》記載:湘潭上五都鶴嶺一帶,「礦苗之觀於地面者甚夥」,當地人俗稱「黑石」,疑為「鐵礦」,後勘驗為氧化錳礦。

在發現湘潭上五都錳礦之前,我國的地質工作者已先後在湖北興國州、湖南的安仁、常寧、耒陽等地探測發現了錳礦石資源。但這些地方的錳礦石資源品位都不高,且分布不集中。而根據勘測,湘潭上五都的錳礦石資源分布集中,而且品位高。因此,上五都錳礦石的探明,給當時國內的煤鐵冶煉企業解了燃眉之急。

1913年,浙江人盧志學邀請官僚、資本家集資開設「裕甡礦業公司」,在湘潭上五都顏家沖一帶開採礦石,那些裸露在外的淺部優質氧化錳礦最先被開採,工人們在礦區山嶺上撿拾錳礦石,用獨輪小車把礦石推運到湘江邊。這些礦石還遠銷日本的八幡制鐵所,共計14萬餘噸。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暴發,國際市場錳礦暢銷,價格高漲,裕甡公司獲利甚厚,一再擴大開採規模,至民國6年(1917年),年產錳礦達三萬噸。當時,一些外地商人及本地豪紳亦紛紛開礦設廠,十餘家公司雲集鶴嶺,競相開採興盛一時。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而裕甡公司憑實力與日商之關係,壟斷錳砂銷場,且收購錳礦時,肆意進行中間盤剝,遂將各小公司擠垮。裕甡公司由於越境開採和中間盤剝,激起各小公司的強烈不滿,連年訴訟不斷。湖南省政府亦覬覦其所獲厚利,於民國17年(1928年)查封裕甡公司,礦山開採遂告停頓。


幾經波折 官商合辦

民國18年(1929年)5月,湖南省政府創辦「湘潭上五都錳礦局」,選砂、碾粉、運輸隨之開工,採礦亦於8月開工。官礦局窮一時之盛,開採始及半月,已開十廠,工人數百。10月,氧化錳礦石產量達四千餘噸。省政府主席何鍵偕建設廳長宋鶴庚專程到礦局視察,並撥款修築輕便鐵路。

但時值中日關係緊張,開辦未及3月,錳礦滯銷,資金周轉不靈。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至1931年春,官礦局終因「入不敷出,萬難支持」而告罄,省建設廳令官礦局停工,改設 「湘潭錳礦局保管處」。官礦局自民國18年8月開工,至20年2月停采,共獲錳礦5.34萬噸。

與此同時,盧志學對裕甡公司被查封並不罷休,他們依仗其深厚的社會背景,一再提起上訴,幾經周折,民國政府實業部終於1932年3月宣布撤銷其處分。

1937年2月,湖南省政府與裕甡公司創建了「官商合辦湘潭錳礦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擁有礦區面積820餘公頃,公司總人數達440餘名,工人數量視生產情形隨時有增減。

同年,盧溝橋「七七事變」和上海「八一三淞滬抗戰」接連發生,錳砂銷路頓告停滯,合辦公司金融愈見困難,終於11月停止採運,酌留司員得保管財產,賴以出售存砂和碾制錳粉而維持殘局。1937年,合辦公司共采錳砂3873噸,只銷售1236噸,由此亦可見當時的窘境。


境況慘淡 戰亂顛沛

1937年,湘潭上五都錳礦改名為湘潭錳礦。

1944年6月日軍侵湘,8月礦區淪陷。10月7日,日軍再度進礦搜尋合辦公司職員及資料,當地居民戴利齋等同日軍頭目接洽,日軍令戴負責將錳砂盜運至湘潭下河運走。戴強迫工人在老鼠坳、仰天湖、鶴嶺等地掠采。1945年8月,日軍投降,採礦也隨之停止。

日軍侵佔期間,礦山慘遭破壞,錳砂被掠走4500噸,合辦公司財產直接損失國幣3.16億餘元,間接損失達數十億元。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日本掠采殘留天坑--憶苦窿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復興部隊第四方面軍七十三軍十五師接管錳礦,將倖存之錳礦砂5300噸,錳礦114噸及大量器材作「戰利品」運走。當時合辦公司雖已恢復經營,但終因銷路不暢未能恢復開採,僅靠製作錳粉及出售少量錳砂供應國內廠商,以維持「保管狀態」。同時,筠濟、裕湘公司及鴻記錳粉廠亦在山經營,景況均不佳。

直至1949年,湘潭錳礦的淺部優質錳礦資源已被開採殆盡。


迎來新生 建國後期

湘潭錳礦的前半生,苦難深重。真正賦予她尊嚴和輝煌的是新中國成立後和改革開放以來的這幾十年。

1950年,著名地質學家葉連俊、侯德封先生等組織、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地質礦產調查,在湘潭錳礦地區鑽探發現了地層深處的原生碳酸錳礦床。據勘測,這裡的錳礦床是在低洼盆地中堆積而成的沉積礦床,堆積時由於來源比較單純,按重力,溶解度或顆粒大小進行了沉積分異,礦物成十倍、百倍地富集。

冶金工業部地質局湖南分局901隊在1954年組織了首次碳酸錳礦床勘探,並提交了《湘潭錳礦地質勘探報告》:「共獲工業儲量907.5萬噸」「遠景儲量164.8萬噸」,刷新了此前對湘潭錳礦蘊藏量的預測,「中國錳都」的聲名也就此而起。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營礦山隨之建立。從1950年到1980年,礦山先後進行了三次擴建,使得礦山生產由露天開採氧化錳,轉為坑下開採碳酸錳;由手工作業,發展為機械化生產;由單一產品,發展為具有採礦、選礦、燒結、冶煉、制粉、電解金屬錳等多品種生產的綜合性冶金聯合企業。

建國以來,礦山累計采出錳礦石近千萬噸,電池錳粉、電解金屬錳、高爐錳鐵、高爐富錳渣等均獲國家和湖南省優質產品稱號,產品供應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區,並遠銷亞洲、西歐和北美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老礦涅槃 世紀新顏

進入21世紀,由於受市場經濟巨大衝擊,加之資源逐漸枯竭,在經歷了減產,停產,破產之後,這位親沐中國工業百年風雨和滄桑巨變的老人,帶著她曾經的輝煌和嫵媚,終於開始她的暮光之旅。

2007年,其生產性資產有償劃撥給了目前中國最大的電解二氧化錳生產企業――湘潭電化集團有限公司。從此,百年湘錳依託電化上市公司這一平台,華麗轉身。

湘潭錳礦是百年老礦,文化淵源深厚,但歷史遺留問題很多。日軍侵華期間,就對該礦區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掠奪式開採,加上近年來因利益驅使,一些企業非法開採猖獗,致使湘錳地區地質災害不斷加重,出現了房屋開裂、水系破壞、污染嚴重、交通堵塞等問題,也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甚至威脅到湘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災害不除,寢食難安」,湘潭市委、市政府通過多方考察、深入研究,大膽提出以建國家礦山公園項目為契機,全面、系統地來解決湘錳地質環境問題的設想。2013年3月,湘錳國家礦山公園項目成功獲得國土資源部批准。「疾病纏身」的湘錳開始了全面深入的綜合治理。

百年滄桑的「中國錳都」:湘潭錳礦

夕陽的餘暉灑在鶴嶺地區土地上,居民三三兩兩聚集,嬉笑玩耍的小孩,健身的老人……如今,64000㎡的廢渣場已經被打造成集停車場、運動場、老年活動中心、兒童遊樂場、文化走廊、休閑區等為一體休閑觀光園。

未來,湘潭錳礦國家礦山公園將以獨特的錳礦礦業遺迹為核心,集中展現「中國錳都」百年輝煌歷史,成為集愛國主義、工業旅遊、歷史文化回顧和休閑娛樂功能為一體的科普教育和全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示範基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