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我們在參觀各種歷史博物館時,肯定都見過各種各樣的古銅鏡↓↓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 蟠螭紋銅鏡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唐 四鸞銜綬金銀平脫鏡

每次看到這些銅鏡時,蘇茶都有一個好奇:古代的銅鏡真的能照清楚人臉嗎?

可惜的是,博物館的銅鏡大多年歲久遠,鏡面早已經被腐蝕得銹跡斑斑,根本沒辦法用來照人,所以我們在博物館一般也只能看到銅鏡的背面。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鑒於大伙兒手裡可能也沒有銅鏡,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特附上一位網友的親測照↓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這位網友用的是一把藏於盧浮宮內的3000年的銅鏡。照下來,大致模樣還是看得清楚的,但五官嘛……有一點點變形了。

那麼,我國古人也是用這麼模糊的東西畫眉、描唇、對鏡貼花黃的嗎?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 女史箴圖(局部)


古代銅鏡清晰度沒大家想得那麼低!

作為一件生活用具,銅鏡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出現了。

在此之前,人們只能利用水中的倒影來照清自己。青銅器發明之後,隨著冶煉技術的提升,人們慢慢開始使用銅、錫等來製作銅鏡。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不過自銅鏡誕生以來,工藝水平最優秀的還屬戰國、兩漢、隋唐時期的青銅鏡。

為什麼說這幾個時期的銅鏡質量高呢?

因為這段時間解決了以往青銅澆鑄難以解決的大平面變形問題、熱脹冷縮引起細如髮絲的紋飾模糊問題、澆鑄造成器物的氣泡砂眼問題、高浮雕厚薄懸殊的撕裂問題、以及分鑄再合鑄的問題和銅鏡的映像等問題。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說了這麼多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很簡單,就是照不清楚人臉唄!

在此之前,古銅鏡的正面大都不夠平整光滑,反射率也很差,可以說是不怎麼能「上得了檯面「。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盛唐時期,是古銅鏡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人們在銅的合金中加大了錫、鉛等金屬的成份,做出的鏡子銀光閃閃,非常亮眼。

其中最出名的唐代海獸葡萄鏡,曾拍出了一千多萬的天價。它的花紋繁縟,除了飾有外來物種葡萄、海獸,其中還穿插著鳥雀、蜂蝶、花草等圖案,精美華麗。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唐 海獸葡萄鏡

現代人也曾模仿古代銅鏡中所含的金屬比例複製過一些樣品,雖然不用任何的鍍層,但打磨出來後照人的清晰度,完全不遜色於我們現在的玻璃鏡。

不過,古人的手工石器打磨技術和現代機器肯定沒法比,清晰度自然要差一些。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曾經有這樣一個工種叫「磨鏡工」

銅鏡想要照清楚人影,那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必須要把一面磨得非常光滑才可以!

那麼,古人是怎麼磨的呢?

「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意思是用毛氈蘸取玄錫粉末,然後在鏡面上面反覆摩擦,銅鏡就可以光潔得照清人的面貌。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這「玄錫」又指的是什麼?

元代陶宗儀《輟耕錄》中曾提及此物:「製作古銅器之法以水銀雜錫末,即今之磨鏡葯也。」

水銀很好理解,但是錫末怎麼來的呢?要知道,想將錫研成粉末,這在現代來說也是需要大型設備來完成的呢!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這裡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

錫有一種特性叫做「錫疫」,就是錫在低於13.2℃的溫度時,會慢慢的由白色的金屬狀轉變成灰色的粉末狀,溫度越低轉換越快。

於是,古人充分利用這一特性將錫生成粉末作為磨料,再通過不斷的研磨,使得銅鏡表面平整光滑。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 周文矩《宮中圖》(局部)

由於銅鏡中銅的比例一般佔70%左右,與空氣接觸後極易發生反應,所以古人每周都會給它們做一次「護理」。

但是上面所需的材料又不是隨便就能找到的,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新的職業——磨鏡工,其實就和磨刀、磨剪子一樣的工種。

《聊齋志異·神女》中有:「問其人,乃諸姓,市中磨鏡者也。」

博物館藏的那些銅鏡,在過去真能照清楚人臉嗎?

▲清《磨鏡圖》

所以,在深閨大宅中的美女們只要聽到外面「磨刀…磨剪…磨鏡咯~~」的叫喊時,就可以拿出銅鏡讓他來打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