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次「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為什麼有看頭?

這次「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為什麼有看頭?

歷時9個月,集團作戰、深入一線挖掘一手材料,全媒體參與、立體化呈現、多終端傳播,證券時報「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體現了媒體的高度社會責任感,激發了資本市場正能量,而且促進了自身觀念的轉變和人的轉型,成為全媒體主題性報道的一次成功實踐。

這次報道為什麼有看頭?

——對「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系列報道的分析與思考

儲著勝

證券時報社策劃並實施的「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系列報道活動,前後歷時9個月,走進100家表現卓越的行業龍頭上市公司,進行深度調查與採訪,並通過報紙、網站、APP、微信公眾號等各大媒體終端,以每周2到3家的頻率推出。人民網、新華網等中央媒體,新浪、鳳凰網等綜合門戶網站,今日頭條等移動新聞傳播平台紛紛跟進轉載。證券時報所屬各媒體終端累計點擊量超5000萬次,全網瀏覽量在1億次以上。

1

成功要素

主題契合宏觀背景。「高質量發展」是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的新表述,它表明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一方面抓住了中國經濟的領頭羊——優秀上市公司群體,另一方面又圍繞十九大提出的「高質量發展」關鍵詞,報道導向鮮明、主題突出、政治站位高。

報道對象備受關注。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已超3000家,證券時報採訪的是其中100家各行業最為優秀的龍頭企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將它們組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採訪集群,自然更加吸引眼球。

一線挖掘一手材料。「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採取的方式是社長、總編親自挂帥,證券時報及所屬單位派骨幹采編人員參加,外請券商高級研究員,組成10人左右的採訪團隊,分頭深入到各上市公司,深入挖掘有價值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該組報道因為內容豐富、材料鮮活、視角多樣、立場客觀,有助於讀者更加全面、透徹地了解這些企業,所以廣受歡迎。特別是證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對該組報道更是高度重視,紛紛將其作為重要信息資料加以研究,受訪上市公司也競相將採訪內容作為公司對外宣傳的重要材料加以引用。

集團式作戰、多終端傳播。「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可以說是對證券時報媒體融合工作的一次集中檢閱。我們在此次活動中採取了集團化的作戰方式,調集本報及所屬單位如全景網、新財富、中國基金報、國際金融報等資源,分別用文字、視頻、照片、圖表、數據等方式,對100家受訪上市公司進行立體化、全方位報道,並通過報紙、網路、APP、微信公眾號等不同終端同時對外發布。

2

積極意義

加深了證券時報對當前社會經濟情況的了解,有助於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該組報道所涉及的100家上市公司,從行業來看,既有傳統的,也有新興的;從地域來看,既有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的,也有經濟相對落後的東北、西北等地區的。通過它們,可以感知中國經濟的冷暖。實際上,在深入採訪這100家公司以後,確實讓我們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也對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更加有了信心。

有效提升了證券時報的社會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增強了做好主題性深度報道的信心。由於該組報道主題積極向上、採訪內容豐富多彩、傳播手段活潑新穎,一經推出,就引起了包括監管部門、企業單位、個人投資者在內的多領域受眾的廣泛關注,在社會上形成了強大影響力,證券時報的品牌美譽度明顯提升。中國證監會授予該組報道「2018年度中國資本市場新聞報道優秀作品獎」一等獎。

集中檢閱了證券時報的媒體融合實力,有助於系統梳理矛盾與問題。「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從一開始就明確提出要採取集團化、全媒體報道方式。活動期間,不僅證券時報本身積極唱主角,所屬媒體也都深度參與、盡施所長,成為對證券時報媒體融合實踐的一次集中檢閱。總體來看,證券時報媒體融合是成功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在資源共享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新媒體「各自為政」現象較為嚴重等,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也不利於形成報道合力。

為實現集團化進行了有益探索,標示著證券時報媒體融合進入新階段。「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可以說是證券時報實現轉型的一個標誌性產品。在人民日報的直接領導下,證券時報還面臨另外一項重要工作,即以建設國內一流的財經傳媒集團為目標,實現集團化。從採訪到發布,「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採取集團化作戰方式,將各個單位全都調動起來,聯合開展行動。因此,也可以將此次活動看成是未來集團化報道的一次預演。

3

幾點思考

深度融合是媒體行業發展的大方向,其關鍵點是觀念的轉變和人的轉型。深度融合是媒體行業發展的大方向。融合的關鍵點和難點在哪裡?一是觀念的轉變,二是人的轉型。一些傳統媒體之所以融合未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只把新媒體當成一個「新酒具」,裡面的「酒」仍然是原來的品種。以前記者只要能寫出稿件就可以了,現在則不同,很多時候他們還要會拍照、錄音、攝像,甚至現場主持。稿件的寫作風格不僅要合乎報紙的要求,還要符合新媒體的特點。觀念的轉變催生了證券時報「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這樣一個新型的、全媒體參與的報道活動,人的轉型在該組報道中得到了很好體現。證券時報記者現在基本上都是多專多能:拿起筆能寫、拿起相機能拍、拿起話筒能說;同一個人撰寫同一體裁的稿件,發在報紙上和用在新媒體上風格可以完全不同。

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方面雖然有自己的優勢,但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擁有一支強大而專業的內容生產隊伍,這是眾多自媒體難以比擬的,通過多年的媒體實踐,他們已熟練掌握新聞傳播的技巧與規律,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同時,有紙媒作為基礎,也能較方便地向新媒體延伸。

不足之處或者說面臨的挑戰則主要集中在:觀念難以迅速扭轉,原有的思維方式不適應新媒體發展的需要;采編人員習慣於傳統作業方式,轉向新媒體要經歷艱難的磨合與適應過程;在新媒體拓展方面往往受制於原有體制、機制,在向新媒體拓展時常常受到限制;新老媒體只是形式上被捏合在一起,新媒只是紙媒的一個載體而已。證券時報是一家完全市場化的媒體,始終注意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調整報道方略和營銷策略,在同類媒體中率先完成了自身業務的轉型。

要提升主題性報道吸引力,方式正確、內容精彩都是不可或缺的要因。主題性報道要想獲得成功,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必須讓受眾感到有價值或有意義,採取的傳播方式也應是受眾所喜歡的。「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作為證券時報2018年主題性報道之一,之所以能夠引起廣泛關注,就是因為它為眾多關心中國經濟發展、希望深度了解上市公司狀況的人提供了大量鮮活而有價值的一手材料。

主題性報道要想獲得成功,一定要儘力避免以下幾點:缺乏實質性內容,調子高、乾貨少;不靠事實說話,只知道空發議論,無法引起受眾的共鳴;跟風確定報道主題,沒有自己的獨特視角;文風不鮮活,表現形式陳舊,宣傳色彩過濃。

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 技術」,但最終的決定因素始終是人。媒體融合時代,內容與技術都很重要,兩者不可偏廢。只是不同類型的媒體單位,有的偏向內容一些,有的則偏向技術一些而已。好的內容與技術都離不開先進的理念與機制。而理念與機制如何,最終取決於人。證券時報在媒體融合發展方面,之所以能夠取得顯著進展,根本原因就是擁有一支不怕挑戰、敢於創新、積極進取、善於應變的專業采編隊伍。當我們在談論內容、技術、理念和機制的時候,永遠都不要忘記最終決定因素——人。

(作者系證券時報編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說說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今日開幕……重要消息還有這些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