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官出了三道考題,考生卻讀出另一層意思,朝廷下旨革職永不敘用

考官出了三道考題,考生卻讀出另一層意思,朝廷下旨革職永不敘用

科舉考試自隋朝創立後,成了歷代王朝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同時,出身寒門的讀書人也可通過科舉走向仕途,成為官僚階級。不過,到了明清時期,科舉之路越來越坎坷,「朝為田舍郎,暮等天子堂」已經成為極少數才能實現的願望,大多數士子只能在一次次落第中蹉跎人生。

隨著應試考生的不斷增多,主持科舉的考官們同樣也有自己的苦惱。自朱元璋將八股文確認為科舉文體後,明清兩代的科舉命題被限定在四書五經之中。據統計,四書五經只有十七萬字左右。而朝廷有明文規定,考題不能重複,這樣一來,考官們就要在十七萬字中絞盡腦汁出題。

有人會說,四書五經有十七萬字,難不成還不夠出題的嗎?筆者列出一些數據,讀者們也就有個大概的認識了。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例,全國16個省舉行鄉試,每省出題八道,全國鄉試命題總數就是128道,這些題目都是不能相同的。如果將全國縣試、府試和院試、科試所命的試題加起來,保守估計也在八百道以上。這僅是一次鄉試、會試所產生的考題,若是乘上明清開科的次數,考題總數就多達十六萬道。

因此,鄉試主考官們為了出題,只好挖空心思,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對四書五經中的文字進行組合時,往往會將數句完整的句子打亂,組成一個考題,此謂「截搭題」;或將幾句內容互不相聯的話捏在一起出題,將本來不當連的地方連起來,不當斷的地方斷開,使考題顯得新奇、詭異、冷僻,此謂「割裂題」。

考生們若是遇上這兩種考題,即便是對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也不得不倒吸一口涼氣,能否取得功名全靠命。可話又說回來,考官們出題也有很大的風險性,如果考題太過離譜會遭到朝中御史言官的彈劾,甚至還有殺身之禍。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就因出題不慎幾乎丟了命。

俞樾,道光三十年進士,後受咸豐帝賞識,外放河南學政。他不僅擅長寫八股文,而且也是公認的命題高手,尤其他的「割裂題」被視為一絕。咸豐年間,俞樾在擔任河南學政時,命了三道他自認為很有創意的割裂題:

第一道為「君夫人陽貨欲」,是以《論語》季氏第十六「邦君之妻」章末句「異邦人稱之為亦曰君夫人」,與陽貨第七十首句「陽貨欲見孔子」隔篇截搭而成;第二道題為「王速出令反」,是由《孟子》中的「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截搭而成;第三道題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是由《孟子》中「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一句割裂而成。

俞樾的這三道考題一出,輿論大嘩,有人將他的三個題目連起來,「君夫人陽貨欲」「王速出令反」「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然後指責他有重大的政治問題。俞樾自己仔細一看,全身直冒冷汗,這可是句句都要命啊。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頭一道題目可以理解為皇后想紅杏出牆,這是欺君罔上,毀謗王室成員;第二道題「王速出令反」顯然是在鼓動王室成員造反;第三道題就更嚴重了,表明自己要謀權篡位。

俞樾越想越害怕,也覺得委屈,他自己命題時原意並非如此,雖有戲謔成分,但絕不敢有不臣之心。按照他的意思「王速出令反」中的「反」字詩通假字,通「返」,《孟子》中的意思是:「大王下命令,將俘虜儘快釋放,讓他們回家吧。」因此,這個「反」字,絕對不是造反的意思。而「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的意思說:「你們何必害怕沒有君子,我準備離開這裡」,顯然,這句話也不存在政治問題。

但我們知道,清代是文字獄盛行的時期,要是在乾隆時代,想怎麼處分俞樾也不為過。好在他的座師曾國藩為他說了好話,俞樾這才得以從輕發落,得了個革職永不敘用的處分。僅因出了幾道考題,而喪失自己的美好前程,俞樾的例子足以說明科舉考官們出題確實不易,隱藏了巨大的政治風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官場所謂的官話有哪些?具體可分六種,學會了才能平步青雲
袁世凱遺囑要穿著龍袍下葬,然而為了這件龍袍,袁克定成了冤大頭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