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瞧瞧82年前的這場反擊,我們是怎麼贏的?

瞧瞧82年前的這場反擊,我們是怎麼贏的?

文 | 蔣校長

非知名軍網鐵血網創始人,五道口男子技校輟學,軍品材料磚家;微胖界軍宅戴錶,懶癌強迫症晚期;女軍迷之友(自認),戰忽局臨時工。

《5G大戰,美國人又對咱起了歹心》昨天文章咱分析了當前華為5G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不管美國人耍什麼花招,下什麼絆子,只要我們戒驕戒躁,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定能贏得最終的勝利!連日來,美國佬變本加厲,威脅緊逼揚言要跟咱正面剛,呵呵,中華家可不是嚇大的,百年來咱什麼場面沒見過,中國不想打,不願打,但絕不怕打,今天,我們就把時間撥回到82年前的那場反帝侵略戰爭,看看當時咱是怎麼打贏的?

當一個人陷入危機時,該做出何種抉擇,毫無疑問是最重要且最關鍵的那件事(沒有之一)。

不同的抉擇,代表著不同的進程和結果,而錯誤的抉擇,往往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傷害,甚至是滅頂之災。

小資產階級的一個特點就是缺乏韌性。

他們碰到問題或挑戰容易陷入放任情緒的狂熱中,期待迅速徹底(狂躁暴虐)地解決問題或進行反擊,如果沒有按照他們的預期,他們就會迅速轉變為悲觀失望,甚至開始鼓吹投降。

個人如此,國家和民族亦如此。抗戰初期就非常典型,速勝論和投降論都很有市場,而且還有很多人是從速勝論轉向投降論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後,中華民族便面臨著這樣的命運抉擇。

當時,既有鼓吹「戰必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也有宣揚「只要打三個月,戰爭就可解決」的「速勝論」。

更為要命的是,上述兩個論調的支持者中,很多人要麼身居政府高位,要麼有著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中國接下來的抉擇。

例如,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周佛海、胡適、陳佈雷、陳立夫等一眾「華夏精英們」,由於經常聚在一起躲避空襲,並有著共同語言(皆對抗戰前景持悲觀情緒,認為「戰必敗,再戰必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私下裡的小團體,也就是後來被胡適命名的——低調俱樂部。

當然,胡適會這樣命名,可不是因為這個俱樂部真的低調。事實上,作為該俱樂部的「大當家」,時任國民黨宣傳部長的周佛海那是一點兒都不低調,在全民族抗戰開始後,他便到處宣傳主和論:中國現如今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組織的要素,沒有一種能和日本比擬,戰必敗。影響極其惡劣。

相比於「必敗論」、「亡國論」,「速勝論」的影響同樣好不到哪去。因為這種論調不僅會導致輕敵,更會在大失所望的情況下,令堅持這種主張的人轉向失敗論。

汪精衛,無疑就是這樣的例子。九一八事變時,汪精衛曾高調談抗日,但長城抗戰遇挫後,他很快便轉為悲觀論調,並最終走向了屈膝投降。

而像汪精衛這樣的所謂主和派,當時在國民黨上層官員中比比皆是。例如,當蔣介石提出對日「宣戰書」後,國民黨軍政部、外交部都一致表示要謹慎,強調絕交宣戰於中國不利。軍令部部長徐永昌更是對蔣介石說:能忍則忍,戰爭打起來,兩敗俱傷,到時候,日本的工業可以恢復,中國則有分崩離析的危險。

思想無法統一,其危害可想而知。

我簡單舉兩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這種「思想混亂」情形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1937年11月8日,山西首府太原被日軍攻佔,由於動員不充分,以及存有僥倖心理,山西兵工廠僅轉移了1000餘台小型機床和數百台電機,其數量僅佔山西兵工廠總規模的2%。兵工廠的轉移情況尚且如此糟糕,太原其他工業設備的轉移情況不言而喻。最終,日本侵略者在佔領太原後,幾乎完整接手了太原的工業設施。其中,包括太原兵工廠4000餘台機床、西北鍊鋼廠配套生產線在內的大量工業設備,被日本人打包運回了國內的東京、大阪,以及偽滿的瀋陽、大連,並在後來變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重要助力。

1938年,受「台兒庄大捷」影響,蔣介石和國民黨空前膨脹,「速勝論」開始抬頭。於是,國民黨在徐州戰場集中了數十萬大軍準備正面對抗日軍。結果,徐州會戰中方慘敗。5月19日,蔣介石為了阻止日軍西進,倉惶之下命令掘開黃河南岸渡口——花園口。由於國民黨為了實現「出其不意」的目的,故意對周邊老百姓隱瞞了消息,結果這場突如其來的洪水,令千里之內瞬間成為黃泛區。據後來的不完全統計,在這場人為製造的災難中,中國百姓死亡人數高達89萬,數千萬人淪為災民。而極為諷刺的是,就算如此,國民黨依舊沒能阻止日軍繼續西進,武漢、廣州等地最終還是沒有守住。

由此可見,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找到正確的出路,是何等的急迫和必要。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橫空出世。在《論持久戰》中,毛主席不僅科學的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歷的三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更明確指出了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原因——兵、民是勝利之本!

按照毛主席的說法:「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勝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只要人民組織起來,只要有一支人民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而後來的形勢發展,亦充分證明了這點。

另外,毛主席對戰爭走向和相關細節的精準預測,同樣在《論持久戰》一書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比如,在《論持久戰》中,毛主席精確預測到,日本必定進攻東南亞(南洋)和蘇聯(西伯利亞)。要知道,《論持久戰》成稿於1938年5月,而在這一時期,連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

這可不是什麼誇張說法。前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海軍航空兵司令官遠藤三郎,在日本戰敗初期,跟許多日本高級軍官一樣,覺得日本的失敗,純粹是軍事戰略上的失敗,即日本沒能在「大陸政策」與「海洋政策」之間做出清晰的判斷與選擇。

直到遠藤三郎讀到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這才豁然省悟。按照他自己的說法:「覺悟在一夜之間」。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對戰爭走向的精準預測,並非夸夸其談,而是以現實為基礎的辯證思考,是毛主席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面對這樣一個能料敵機先的對手,日本無疑敗得不冤。此後的1956年,遠藤三郎終於如願見到了他的崇拜對象毛澤東!

除此之外,毛澤東亦精準預測到戰略相持階段的艱苦和殘酷。原文是這樣寫的:「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

果不其然,1941年到1942年,日本集中侵華日軍64%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並利用三光政策和囚籠政策,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逐步蠶食」。岡村寧次就任一年多後,向東京大本營提交的報告里曾提及,他們強迫中國老百姓累計新挖、完善封鎖溝11860公里,為山海關經張家口至寧夏的萬里長城的6倍,相當於地球周長的1/4。日本侵略者的瘋狂由此可見一斑。

至於根據地的困難程度,從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端倪。

有一天,一名戰士爬上村裡的榆樹上捋榆錢,正好被彭總看見,彭總訓斥完戰士後,特意為這事專門制定了一條規定——戰士采野菜需到離村方圓十里之外,村子附近的野菜只能留給老百姓。

常言說得好: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儘管日寇的瘋狂掃蕩給根據地帶來了極大困難,但整體上並沒有影響到軍民的抗戰熱情和士氣,因為大傢伙都堅信《論持久戰》中毛主席的判斷,認定只要熬過這段苦日子,勝利便將來臨。

也正是基於這種抗日樂觀情緒,抗日根據地軍民不但沒被嚇倒打垮,反而創造性的想出了很多制敵妙招,比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等。而事實亦證明,當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時,敵人的末日也就不遠了。

斗轉星移,抗日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論持久戰》中的思想光輝卻是從未暗淡。

中美這種大國的博弈,從歷史來看,一個貿易戰談個十來年很正常,這不是一個政策一個法律能決出勝負的東西。巴不得一天談判,兩天出結果,三天見成效?然而事實是這種大國間的博弈,按正常規矩都是以十年甚至百年計的,現在連起步都談不上,剛抬腳罷了。

因為《論持久戰》從某種意義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面對強大對手(敵人)時,變被動為主動,進而實現以弱勝強的絕佳參考。只要我們能靈活運用其中的思想精髓,不論何時,也不論對手(敵人)是誰,我們始終都會擁有克敵制勝的法寶!

當年,我們怎麼贏的,如今,我們依舊會贏!

跟老鐵們說一下,本文原創自鐵血網創始人老蔣(人送外號蔣校長)新開的一個公眾號,大國較量背後那些心裡的小九九都給你講得明明白白,大家有想看的也都可以給老蔣留言,老蔣會挑有看頭的專門給你寫作,關注老蔣一起解剖時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血軍事 的精彩文章:

八百里外一彈制敵?聊聊國產滑翔制導炸彈的科技樹
巴黎聖母院都哭了,這群人卻放過了斯里蘭卡

TAG:鐵血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