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萬章:朱元璋畫像再探

朱萬章:朱元璋畫像再探

在歷代帝王肖像中,明太祖朱元璋恐怕是最為特出的了。不僅因為他的肖像畫存世量較為豐富,更重要的是,在其肖像畫中,相貌的反差也是最大的。

在清人胡敬(1769—1845)的《南薰殿圖像考》中記載的朱元璋畫像就有十二幀之多(胡敬《南薰殿圖像考》卷上,《胡氏書畫考三種》,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46-48頁)。存世的朱元璋畫像,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有十數件,而民間所收藏者,也不在少數。在這些畫像中,雖有壯年與晚年之別,但就其造型與構圖,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天庭飽滿,俊朗和煦,面頰光潔,四平八穩,目光如炬,如「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太祖全身坐像及晚年半身像等,均屬此類(為行文方便,姑且稱之為正形像);一類為下顎凸出,臉頰拉長,面頰布滿黑痣,奇人異像,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太祖全身坐像及民間所藏半身像等(為行文方便,姑且稱之為異形像)。兩類畫像可謂霄壤之別,在人物的造型方面竟無絲毫相近之處,這在歷代帝王將相的肖像畫中,稱得上絕無僅有。

筆者共搜集到明太祖朱元璋十二件肖像畫,其中異形像九件、正形像三件。九件異形像中,「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六件(簡稱「台北故宮」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本一件(簡稱國博本),乾隆御制本一件,民間私藏本一件。雖然都為異形像,但其構圖、服飾和人物面部細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從構圖論,半身像五件,全身坐像四件。它們的共同點如上述所言臉頰變形拉長,下巴向前凸出,臉上不同程度地布滿黑痣,其不同點則至少有四處之多。

其相異處首先為帽子:「台北故宮本」半身像之一的帽子為黑色(圖1),上側為白色繩子呈倒「Τ」字形圍系,上端左右兩側伸出兩隻兔耳狀黑色裝飾物;之二的帽子造型與此相類,但白色繩子變成了黃色的金屬頭箍,黑色的兔耳亦變為金黃色;之三的帽子完全是白色的線條,幾乎是白描法繪就,帽檐上端呈花瓣狀褶皺。乾隆御制本(圖2)半身像的帽子嚴格講來並非帽子,實則是藍色的頭巾纏繞在太陽穴以上。私藏本半身像的帽子也是頭巾,黑色,一直披於肩上。國博本全身坐像(圖3)的帽子為黑色,上面並無任何裝飾;「台北故宮本」全身坐像之一的帽子底色為黑色,中間有一條白色的繩帶,帽檐兩側為仙人掌似的黃色裝飾物三枚;之二為黑色帽子,後側伸出兩隻豆角狀飾物;之三所戴帽子則似為秦漢帝王配飾,帽子上側頂著一個黑色布板,前後兩側墜著珠寶類飾物。其次是面部鬚毛:「台北故宮本」三件半身像、兩件全身坐像和國博本全身坐像的鼻翼兩側、下唇之下和下巴上均為鬍鬚,耳垂下有兩撮毛髮,六畫的鬚毛或濃密,或疏落。「台北故宮本」另一件全身坐像(圖4)則下顎的鬍鬚分置兩側,其他部分與此相類;乾隆御製版半身像之面部則完全無鬍鬚與毛髮,乾淨光潔;私藏本半身像之鼻翼下兩側鬍鬚連成一片,下巴之鬍鬚與耳垂下的毛髮也連成一片,黑色濃密。再其次是臉上的黑痣:「台北故宮本」三件半身像、三件全身坐像和國博本全身坐像臉上和鼻翼的黑痣密密麻麻,如天上閃爍的星宿,耳垂並無黑痣。乾隆御制本則臉上除左眼下端有兩粒黑痣、鼻翼及額頭上有數粒外,面部均無黑痣,但左耳之耳垂上有三粒黑痣;私藏本半身像(圖5)臉上雖有黑痣,但稀稀疏疏,零星點綴,額頭及耳垂上則並無黑痣。最後則是服飾:「台北故宮本」所藏三件半身像、兩件全身坐像和國博本全身坐像均著龍袍,但顏色各有千秋。「台北故宮本」半身像之一為淺灰色,紋飾則為褐色與紅色相間;之二為大黃色,紋飾為紅色、藍色、綠色和黃色相間,富麗堂皇;之三則為白描,只能見其大致的圖案,與之二相類。「台北故宮本」全身坐像之一為白色龍袍,隱隱約約能見其龍紋,袖口與衣領處露出紅色襯底的衣服;之二為淺灰色,祥雲和龍紋圖案為深灰色。國博本全身坐像龍紋分置於龍袍上下,中間為白布相連。乾隆御制本則為紅色外袍,脖子處有白色圍巾(或襯衣衣領)露於外。私藏本半身像則淺藍色外衣,完全是布衣裝束。「台北故宮本」另一件全身坐像則著蝙蝠紋飾長袍,且在左下側懸著三條連綴著珠寶的布帶。長袍的底色為黃色。

圖1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半身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圖3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4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5 清·《朱元璋像》 民間私藏本

很顯然,在九件異形像中,雖然大多「鳳眸龍頭,黑痣盈面」(《胡氏書畫考三種》,46頁),但幾乎沒有兩件完全相近的畫像。不僅人物的面部形象細節有所不同,最能代表明代帝王禮制的服飾方面,也是千差萬別。這些作品,大多收藏在南薰殿中,雖然沒有作者署名,但首倡者應該都是宮廷畫家,其中不少還是與朱元璋同時代者。他們對明代服飾應該並不陌生,更不會犯一些常識性錯誤。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態,只有一種解釋,這些畫家是故意為之,或者是被當政者授意為之。

而在正形像中,無論是壯年坐像,還是晚年半身像,其服飾、帽子和面部造型都是相近的,其服飾是符合明代帝王禮制的。其全身坐像描繪朱元璋端坐於龍椅之上,頭戴烏紗帽,身著黃色龍袍,腰圍綠紅相間的腰帶,雙手靠於龍椅,置於腰側,旁有黃色玉圭相伴,胡敬在其《南薰殿圖像考》中稱其「服冕垂旒,被袞執圭」(同上),是可與其相印證的。在朱元璋之後的明宣宗、明憲宗和明英宗等諸多帝王像中,其服飾也與此大致相類。在正形像中,朱元璋臉面紅潤光滑,並無黑痣。

同一個人的畫像,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別,這在中國歷史上,確乎是極為罕見的。近世以來,已有不少學者撰文討論。較早對朱元璋畫像展開探討的是金致淇(1896-1974),他在其簡短的千字文《明太祖像真偽考》(《考古》1935年第1期)中,依據有正書局《中國歷代帝後像》和民國《故宮周刊》所刊正形像及在故宮武英殿所見異形像,結合相關文獻,考證異形像為偽,而正形像為真;趙如珍《古董辨疑》中《明太祖御容之偽》指朱元璋御容有二,「一為溫文儒雅,五官端正者,一為雄豪奇偉,深目長頰者」,他推測深目長頰者為真,而溫文儒雅者為偽。深目長頰者即異形像,而溫文儒雅者即正形像。其理由是「若非真像,在專制時代無人敢為之,況其子孫又奉祀之,其必為真像蓋可知也」(趙如珍《古董辨疑》第十四章,中國書店,1989,5頁);潛齋的《明太祖畫像考》則首先指出《明太祖實錄》記載的「上夢神人以璧置於項,既而項肉隱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葯敷之,無驗,後遂成骨,隆然甚異」證據不足,認為即便記載屬實,項內生骨當在頸椎間,而不能改變其面部輪廓。其次認為明代異形像的冠服禮制與明制不合,而正形像則是吻合的,因而也認為異形像為偽,正形像為真。倪方六的《朱元璋相貌疑雲》認為從遺傳的角度看,明朝諸帝均無異形像的長相,「相反都與朱元璋的標準像差不多。所以說,真實的朱元璋與標準像不會差得太遠」(《文史博覽》2007年第5期);一知的《明清皇家帝後像形態論釋》(《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和曾佳的《在「歷史的相冊」中追憶帝王—明代帝王肖像畫研究》(《榮寶齋》2010年第1期)都指出明朝帝王肖像畫存在寫實、美化和異化三種類型,尤以朱元璋肖像畫為甚。研究朱元璋畫像最為詳實的莫過於胡丹的《相術、符號與傳播:「朱元璋相貌之謎」的考析與解讀》,該文在用大量史料論述了朱元璋畫像的演變過程後指出:「在明代中前期,朱元璋相貌已由奇貌發展為奇骨,卻還未化作一副豬龍之形;但到了嘉、萬年間,已完成龍形虯髯的轉化。在朱元璋新形象的構建過程中,官方與民間各自追求自己的真實,並積極互動,從而在特定的敘事框架中形成一個奇異多變的朱元璋形象。」(《史學月刊》2015年第8期)這些探索雖然大多對朱元璋異形像提出異議,但因其搜集的朱元璋存世肖像畫不夠全面,且提出的理據也不夠充分,因而總有令人不能完全信服之感。

究竟朱元璋的真實相貌應該是怎樣的呢?在傳世的截然相反的藝術造型中,到底孰真孰假?基於此,筆者在考察傳世作品的同時,結合文獻記載,基本上廓清其歷史的迷霧,認識了朱元璋本來的真實形象。

《明史》記載朱元璋形象說:「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此處並沒有指出朱元璋有「異相」,而「奇骨貫頂」也與異形像中誇張變形的下顎明顯不是同一回事。而明人何喬遠(1558—1631)在其《名山藏》中也進一步佐證了朱元璋的這一形象:「日章天質,鳳目龍姿,聲如洪鐘,奇骨貫頂。」(江蘇廣陵古籍刊印社,1993,25頁)既然如此,為何會出現如此奇異的朱元璋畫像呢?這要從朱元璋本身的性格說起。朱元璋是一個生性多疑之人,為安全起見,不願被人見到其真容。所以,明人談遷(1594—1657)在其《棗林雜俎》中有「疑像」一節談到他的畫像:「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識其貌,所賜諸王侯御容一,蓋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廟。」(中華書局,2006,1頁)這就說明,出現朱元璋的「疑像」,是其本人有意為之,當時的王侯所得到的朱氏本人的畫像,都不是朱元璋本人的真實形象。明人鄧士龍在其編輯的《蓬軒類記》中有這樣的記載:「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有筆意逼真者,自以為必見賞,及進覽,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於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上覽之,甚喜,仍命傳數本以賜各王府。蓋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參鄧士龍《國朝典故》卷之七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552頁)凡是畫得像朱元璋的,都不稱旨,唯獨於「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者,反而得到了朱元璋的讚賞。明人張瀚(1510-1593)在其《松窗夢語》中還記載當時畫像的殘酷場景:「相傳太祖圖像時殺數人,後一人得免。意者民間所傳,即後一人所寫,未可知也。」(張瀚《松窗夢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頁)有不少畫家因為畫得太像朱元璋而丟了性命,這在中國畫史上,都是超乎尋常的,足見朱元璋對自己畫像的重視程度。

但到底朱元璋有沒有真實的肖像畫流傳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上文談遷也講到:「真幅藏之太廟。」而張瀚的《松窗夢語》還提及自己親眼見到朱元璋的真實肖像:「余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髯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象大不類。」這裡雖然言其「鼻直唇長」,但「與民間所傳奇異之象大不類」,應該還是指朱元璋的正形像。張氏還專門談及「成祖之容,大類太祖,但兩頤間多髯二縷,長垂至腹」,觀現在所見的明成祖像,也是和民間所傳朱元璋的異形像迥然有別,而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朱元璋壯年和晚年的兩幅正形像是極為相似的。胡敬在其《南薰殿圖像考》中談及《明太祖像十二軸》時,言及其中一件坐像,「烏紗,折上巾,黃袍,紫面虯髯,與前像迥異,疑是成祖像,誤題籤」(《胡氏書畫考三種》,47頁),這也說明朱元璋和明成祖的確相似度極高,因而才會出現這種出錯的可能。

在鄧士龍編輯的《蓬軒類記》中還記載:「又聞蘇州天王堂一土地神像,洪武中國工所塑。永樂初有閻百戶者,除至蘇州衛,偶見之,拜且泣,人問故,雲在高皇左右日久,稔識天顏,此像蓋逼真已。」按照常理,土地神像一般都是正襟危坐,面相端莊方正,這從另一側面印證了朱元璋的真實形象應該就是「台北故宮本」的正形像。此外,在乾隆年間編撰的《越人三不朽圖贊》中,刊載有陳思道及其畫像(圖6),其小傳這樣記載:「陳行父公思道,字執中,山陰人,洪武己丑進士,主政比部,驟升少司馬,征滇有功,轉少宗伯,奏置鐵牌,禁內官干與政事。更有二異:公貌酷肖御容,與黃子澄同籍同官復同年同月日時生。」這裡談到陳思道與朱元璋「酷肖」,而該書中刊載的陳思道像,系方臉,耳腮及嘴角兩側、下顎均有長髯,並無奇異之像。此像與「台北故宮本」朱元璋正形像極為接近,這就進一步坐實了朱元璋的真實形象並非傳說中的奇異之像。

圖6 陳思道像 宣統辛未版《越人三不朽圖贊》

朱元璋的異形像之所以在民間流播甚廣,甚至在傳世的朱元璋肖像畫中,無論各大博物館,還是民間所藏,其異形像都以壓倒性多數勝於正形像,其主要原因在於朱元璋貴為九五之尊,民間往往將其神化,容易滿足普通民眾對皇帝的神秘心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對其異形像推波助瀾,因而自明代洪武年間直到清代,關於朱元璋的異形像就大行其道。清人彭湘在其《鳳陽使院觀明太祖像》詩中,有「想見態雄傑,天授神武姿」「屏息再拜觀,廣額垂豐頤。骨相自殊眾,鐵冠寧諛詞」(《適龕詩集》)句,就詩意來看,詩人所觀摩的明太祖像,應當還是異形像,足見其影響之巨,而真正代表其真實容顏的正形像則藏在深宮人未識。這就為後人清晰認識朱元璋本尊製造了障礙。好在文獻與畫像俱在,撥開層層迷霧,其真相自然也就浮出水面。

關於朱元璋眾多肖像畫的作者,胡敬在《南薰殿圖像考》中也有述及,大致有陳遇、孫文宗、沈希遠三人。胡敬援引諸多論著稱,周暉吉《金陵瑣事》載,陳遇「善山水,曾寫太祖御容」;李天麟《祥符志》載,孫文宗「洪武三年,召至京,傳寫太祖御容」;金賚《畫史會要》載,沈希遠「洪武中寫御容稱旨,授中書舍人」。可惜關於三人的相關史料闕如,現在也沒有見到他們名款的畫作行世,在傳世的朱元璋肖像畫中,哪些是他們所為,誰負責正形像,誰負責異形像,也就成為一個歷史懸案了。

——本文刊於《文史知識》「書畫欣賞」欄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有些事兒只有媽媽知道
銀雀山《孫子兵法》佚文,解密孫武一事二事三四事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