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始於木刨 成於「智造」 木匠謝德友用雙手留住老手藝

始於木刨 成於「智造」 木匠謝德友用雙手留住老手藝

2019-05-15 09:26 | 溫嶺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陳遠笛 通訊員 江連秋

始於木刨 成於「智造」 木匠謝德友用雙手留住老手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謝德友,溫嶺市箬橫鎮東紅村人,出生於1970年,現年49歲。16歲學習木匠手藝,從事木刨生產25年,始終專註於木工工具製造。他用一顆精益求精的心,積極踐行著工匠精神,用雙手留住傳統老手藝。目前,謝德友已擁有「用於加工手工刨床及手柄的標準裝配的多功能專業設備」和「一種用於加工安裝槽的加工設備」兩項實用新型專利,產品遠銷海內外,年產量近5萬個。

一把鋸、一支尺、一條線、一塊木……在古代,一般擁有這些簡單工具的人,都會被稱為木工。劃線、鋸割、刨削、鑿、銼、裝配連接、表面處理……而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木工工具的不斷改進,木加工產品變得越來越豐富。鐵鋸、刨子的發明和廣泛應用,讓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大地促進了木工等手工業技術的發展。

「干一行就要愛一行,我是一個木匠,就要在這一行里走到底。」在箬橫鎮東紅村,謝德友遠近聞名。不少木匠都會特地找到他,定製稱手的木刨。在謝德友的辦公室里,他向記者展示了由他研發的機器生產出的各種型號的木刨,可滿足國內外市場的各種需求。

16歲學做木匠活

最開始學做木刨

1986年,16歲的謝德友初中畢業,開始跟著師傅學做木匠活。「我師傅是做傢具的,最開始學的就是做木刨。」謝德友告訴記者,木刨是用來刨平、刨光、刨直、削薄木材的一種木工工具,一般由刨身(刨堂、槽口)、刨刀片(也叫刨刃)、楔木等部分組成,按刨身長短、形狀、使用功能可分為長刨、中刨、短刨、光刨(細刨)、彎刨、線刨、槽口刨、座刨、橫刨等,是木工手工操作時必須要使用的工具。因此,他的木匠第一課,就是從學做木刨開始。「做木刨是個精細活,剛開始學的時候,我一天只能做一兩個。」後來,謝德友熟悉製作木刨的工序後,產量就上去了。「從早做到晚,可以做十幾個。」

兩年後,謝德友學成出師,正式成為一名木匠,在箬橫一帶做木工,也兼做木刨賣。「起先生意挺好的,後來就不行了。」隨著改革浪潮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手工藝得到革新,不少工序可以依靠機械操作,人力再也不是不可或缺的。師兄弟們紛紛轉行另謀出路,而謝德友卻始終堅守著。「雖然做木工的人少了,但我還可以做木刨,只要能堅持,我就一定要在這個行業里繼續待著。」謝德友說,雖然很困難,但他從未想過轉行。

慢慢地,找謝德友做木匠活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喜歡去商店裡購買現成的成套傢具。謝德友開始意識到,如果再繼續原地踏步,他遲早將被市場淘汰。「我必須要創新了!」為了維持生活,謝德友到路橋的批發市場上去尋找商機。

「上世紀90年代初,路橋有五六個攤位在賣木刨,還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謝德友說,他曾看到一位客商要買200個木刨,但一個攤位根本供應不了,最後收購了所有攤位上的木刨才湊夠了數。「為什麼不試試發明一台自動制刨機呢?」目睹了木刨的市場前景後,謝德友萌生了發明一個機器量產木刨的想法。

初中學歷的他

摸索著造機器

「只要是木匠,就得用木刨。」雖然有了方向,但謝德友還是很迷茫,自己只有初中學歷,怎麼可能發明出機器呢?「那時候,我經常去路橋,尋找能幫助我一起製造出機器的工程師。」遺憾的是,謝德友每次都是失望而歸。大家都說,他設想的機器太過複雜,根本不可能製造成功。然而,謝德友卻不信邪,憑著對發明創造與生俱來的熱情與興趣,他開始了自學之路。

「一開始,我連接觸器怎麼接都不知道。於是,我就跑到路橋的批發市場,跟賣電路板的店主學怎麼接開關線路,學機械原理。」因為文化程度不高,謝德友就用自己的「土辦法」去學習,不厭其煩地詢問,反覆試驗推敲。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謝德友的那股子鑽研勁讓他成了一個非專業卻懂機器的「工程師」。

始於木刨 成於「智造」 木匠謝德友用雙手留住老手藝

木刨半成品。

1995年,為了提高木刨製作的效率,謝德友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發明了一台半自動的、可以快速切割加工出木刨的機器。「製作一個木刨需要200多道工序,但我的這台機器僅能完成部分工序,很多還是得靠人力來操作。」謝德友說,雖然利用半自動機器增加了產量,但後續工序卻很麻煩。「因為是半自動的,會存在人工誤差,刨柄和刨體都不相符,每次安裝時都得花大量時間對號入座。」

2001年,謝德友接到了第一筆外貿訂單,短時間內需要交貨600個木刨,但倉庫中沒有足夠的存貨。這一刻,謝德友才意識到,自己發明的半自動化制刨機還存在很大的漏洞。此後,謝德友再次投入到刻苦鑽研之中。只要一有空,他就搗鼓木工工具,立志要研發出一台可以代替手工勞作的機器,提高生產效率。

漸漸地,謝德友的堅持有了一定成效,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挖掘了木刨產業的市場價值。「有一種倒角刨,是用來切割稜角的。從前只能依靠進口,要200多元一個。」而今,在謝德友的努力下,倒角刨已實現量產,售價僅五六元一個。

痴迷機械設備

已手握兩項專利

「為了發明機器,他浪費的木材不知道夠做多少個木刨了。」在鑽研機器製造上,妻子莫連君非常支持謝德友,但很擔心他的身體。「白天要工作,所以他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去摸索,忙到半夜是常有的事。」一次,天都快亮了,謝德友還沒回家,莫連君生怕丈夫有什麼意外,提心弔膽地跑到操作間看。只見丈夫滿身油污地坐在地上,手裡還拿著機器的配件。「你知道現在幾點了嗎?」面對妻子的詢問,謝德友才發現自己居然就這麼坐著思考了一夜。

「他經常研究到半夜,也沒個人在他旁邊,我就怕他暈倒了或者是出了什麼意外也沒人知道。」因此,莫連君常常在丈夫的身旁靜靜地陪伴著他,度過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

始於木刨 成於「智造」 木匠謝德友用雙手留住老手藝

不會木匠活的普通工人也可以操作制刨機器。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謝德友終於成功研發出了兩台機器,並於今年年初成功申請到了實用新型專利。一款名為「用於加工手工刨床及手柄的標準裝配的多功能專業設備」,用於加工手工刨床及手柄;另一款名為「一種用於加工安裝槽的加工設備」,用於加工刨槽。「其實機器成型得很早,但在實際運行中會發生各種故障,為了讓機器更完善,我在機器的體積、操作舒適度、工作效率等方面進行了上百次的改良。」謝德友說,自己的設備都是實際運行了好幾年後才去申報專利的,不僅穩定性好,而且調試方便。經過他的改造,木刨機械自動化、標準化生產被真正實現,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讓木刨生產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

始於木刨 成於「智造」 木匠謝德友用雙手留住老手藝

工人在組裝木刨。

「不會木匠活的普通工人也可以操作這些機器。」謝德友說,在他的工廠里,只有他是木匠出身,其他員工都是普通工人,日常僅負責操作機器和包裝產品。如今,謝德友開了一家小工廠,專業生產各式各樣的木刨,不僅在國內暢銷,而且遠銷海外,擁有固定的客戶群體。多年的刻苦鑽研,圓了謝德友的發明夢,還為他開啟了一扇創業之門。

汗水澆灌夢想

努力終會成功

始於木刨 成於「智造」 木匠謝德友用雙手留住老手藝

新研發的設備機箱上,排布著錯綜複雜的電路。

在製造機器的過程中,謝德友總是分身乏術。「因為機器是我造的,所以出了故障也只有我會修。」一邊要製造新機器,一邊要維護老機器,謝德友又想製造一台更實用、更多功能的機器,減輕工人們的操作量,同時也為自己減負。「後來,我又用4年時間發明了一台可以同時完成7個重要工序的機器,目前正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說起自己的新發明,謝德友滿懷自豪。記者在他的操作間里看到了這台略顯龐大的設備。這台設備的機箱上,排布著錯綜複雜的電路,如果不是熟悉機器的人,根本不能從縱橫交錯、複雜難辨的線路中找到其對應功能。為了製造這台機器,謝德友4年瘦了13斤。

除了在木刨生產上絞盡腦汁,謝德友還將自己的創造思維融入到生活中。「家裡的太陽能熱水器,每次使用都要放掉很多冷水後才會出熱水,太浪費了。」一天,莫連君向謝德友抱怨了一句。謝德友當即便提出加一個循環泵,讓原先浪費的水循環利用以減少浪費的方案,並立即投入試驗。「我們家的很多電器他都改造過,只要他經手了,就沒有壞掉的機器。」看著丈夫取得的成果,莫連君始終覺得自己的支持是對的。

汗水澆灌夢想,努力終會成功。從一個小木匠到萌生製造夢,再到成為一個專業木刨生產機器的創造者,謝德友用20多年的堅持走上了蛻變之路。「雖然我已經不再是一個傳統的木匠了,但不斷改良機器對我來說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體現。」謝德友說,任何先進技術都是人力的延伸,科技發展並不能代替人類的勤勞與智慧。今後,他將在這條製造路上繼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很多人問我,現在都進入工業4.0時代了,人能做到的,機器人也能做到,還研究以前木匠用的木刨有意義嗎?我卻覺得,用雙手留住老物件、老手藝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匠心築夢,打磨「中國製造」

記者手記 〉〉

匠心築夢,打磨「中國製造」

大國工匠,當以匠心築夢。剛剛過去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是一個專屬於廣大勞動者的節日。一年四季,無論是雨雪風霜,還是嚴寒酷暑,各行各業的勞動模範和普通勞動者們始終堅守崗位,用敬業、奉獻詮釋著勞動的價值和勞動者的風采,他們的身影便是最美的風景。

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一些老手藝慢慢消失在了歷史的雲煙之中。同樣的,傳統手藝人也越來越少了。磨剪刀、戧菜刀、修雨傘、彈棉花、修鍋底……這些曾經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老手藝正在逐漸消失,那些我們小時候熟悉的、想念的,漸漸歸於記憶。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卻越來越少。好在,工匠精神沒有消弭,它被很好地繼承和發揚,在新時代中煥發出新的閃光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學習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是對每個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職業從業者的要求。

工匠精神是什麼?工匠,即專註於某一領域、針對這一領域的產品研發或加工過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地完成整個工序的每一個環節的人。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在古代,工匠們建造一間堅實穩固的房屋可以不使用一個鉚釘。這靠的不僅是他們的智慧,還有他們高超的技藝和對高品質的追求。工匠精神自古就有,它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文化和生產生活中積澱,並將繼續伴隨中國人民在新的發展征程上,凱歌奮進,揚帆遠航。

在我們的身邊,一定也有許多像謝德友一樣,用幾十年時間,執著堅守、精工細作,只為對自己的工作和產品精雕細琢的人。他們擁有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他們是傳統技藝的堅守者和傳承者。多少年來,前赴後繼的勞動者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不斷攻關技術,革新工藝,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國製造」,奮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默默地為我國技術創新貢獻著自己的能量。

歲月如梭,至誠不減。每一位勞動者都是平凡而又偉大的。作為新時代的弄潮兒,青年人應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踐行自身的職責和使命,以匠心築夢,不斷譜寫出振奮人心的新時代勞動者之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