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不能讓假環保監控數據矇混過關

不能讓假環保監控數據矇混過關

環保監控數據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支撐,事關環境治理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然而,一些企業不想方設法科學治污,卻挖空心思在監控數據上做手腳,且造假手法花樣翻新,誤導環境治理決策。日前,媒體記者調研發現,在全國多地嚴厲打擊環保監控數據造假的同時,一些企業仍不收手,作案手法更加隱秘,技術含量更高。個別監測設備提供商本應是環保監測的「守門人」,卻為環保監控數據造假留下「暗門」。環保人士建議,打假手段需多措並舉,形成長效機制,確保監控數據安全可靠。

隨著環保監管趨嚴,一些企業為了應付檢查,在環保監控數據上「動手腳」,就動機而言,是很容易理解的。對此,監管層面,不應該低估企業在數據造假上的可能性。

事實上,有關環保監控數據造假的「障眼法」,此前早就有媒體總結。像偷梁換柱,篡改偽造監控數據;「陰陽台賬」避監管,兩本數據哄騙人;暗度陳倉,斷污水注清水矇混過關;為獲好數據,給監測探頭「戴口罩」等,儘管方式各異,但大致不外乎那幾個環節,並不算多神秘。這次媒體報道披露一些企業除了修改設備參數、干擾設備正常工作外,還給監測數據設定上限,使監測數據「永遠」處在達標範圍之內,這種方式雖然說技術含量提升了,但內在邏輯並不難理解。所以,在認知層面,只要監管方面從常識出發,對於可能造假的環節有足夠的重視,就並不難發現貓膩。

談及企業數據造假的泛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造假的違法成本遠遠低於企業的獲利空間。的確,環保數據是環境監管的基礎性信息,對於造假主體就應該依法罰到其肉痛。但是,相較於罰款的嚴厲,違規查處的高風險及明確的連帶責任,對於企業而言才更具威懾力。所以,面對企業數據造假的花樣不斷翻新,環保監管隊伍也應與時俱進,練就識別造假的「火眼金睛」。

不過,「術」的層面之外,要讓企業造假無處遁形,更重要的還是要徹底壓縮監管「走過場」和造假的空間,讓監管真正「真」起來。現實中,監控數據造假的主體不只有企業,像地方環保部門對監控數據造假的事件近些年就已曝光多起,如陝西西安環保局曾用棉紗堵塞國控監測站點的空氣採樣器,致使數據「異常」偏低。身為監管部門卻帶頭弄虛作假,其後果不只是造成某個站點的數據異常,也形成了一種惡劣的示範。更重要的是,國控監測站點的數據一旦被「污染」,也就讓企業數據失去了參照對象,對造假的查處難度也就更大。因此,嚴治企業數據造假,更不應忽視監管力量內部的「自黑」。

部分企業變著花樣對監控數據造假,一方面說明當前環保監管的確讓企業感受到了壓力,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造假的常見,也意味著監管上的「貓鼠遊戲」還依然客觀存在,企業的僥倖心理還很普遍。要破解這一難題,還是要讓環保監管的「最嚴尺度」變得穩定化、常態化,令企業對監管尺度有正常預期,以自覺將環保設備的投入納入企業的運營成本中去,而不是盼著監管放鬆。當然,在加大執法監督力度之外,監管部門也應做好相應的服務,深入了解企業面臨的治污難題,指導企業通過科學治污降低環保成本,這也是弱化企業造假動機的重要一環。

(作者:朱昌俊,系媒體評論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水果貴得吃不起了,蘿蔔該升值了吧
AI已控制猴腦,控制人腦首先得過倫理這關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