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焦慮的 BAT、不安的編程語言,揭秘程序員技術圈生存現狀!

焦慮的 BAT、不安的編程語言,揭秘程序員技術圈生存現狀!

【CSDN 編者按】在迭代不休的技術圈中,僅在過去的一個月期間,我們見證了有史以來第一張黑洞照片的誕生;經歷了為讓人義憤填膺的 996;思考了作為程序員的年齡之檻;膜拜了技術大神的成長曆程;追逐了如編程語言、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的熱門技術;探討了科技巨頭們的改革之道……

而這對我們程序員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焦慮的 BAT、不安的編程語言,揭秘程序員技術圈生存現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者 | 屠敏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互聯網變革如影,技術境遷如梭,再回首,似有隔世之感。

有人將 2019 年稱之為科技圈「改革開放」的一年:

  • 這一年中,各大科技巨頭經過內部的架構及技術調整之後,將步入以雲計算、AI、IoT 等創新技術為中心的轉型正軌;
  • 這一年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精彩紛呈的項目深度擁抱起開源的模式。

如今轉瞬間,2019 年已過去了三分之一,就國內而言,處於動蕩改革中的 BAT 等巨頭們現在如何了?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轉型之旅,給科技圈中極具代表性的程序員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身為開發者,我們又需要做出哪些顛覆性的改變?

接下來,我們將從業界、熱門領域出發,回顧過去一個月相輔相成的科技圈與技術圈中的大事件,從中探尋程序人生真諦的同時解析程序員生存現狀,進而剖析出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以更好地幫助大家做出適當的調整。(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CSDN技術開發社區(ID:CSDN_TDC),後台回復「程序員大本營」,免費獲取 5 月程序員大本營月刊)

生死靠技術的 BAT、京東、小米

近日,Oracle 中國大規模裁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有人作比喻道「北京最大的一個養老院倒了」。雖然 Oracle 以業界良心的 N+6 補償方案來賠償,但是其內部的部分老員工依舊錶達了不滿,紛紛表示,「不理解公司為什麼突然裁員,產品線上還在盈利。正常情況下,如果公司財報連續三年盈利,是不允許裁員的。」

對此,Oracle 中國方面表示,「中國研發中心的調整是全球研發團隊調整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在全球範圍內優化研發團隊的配置,探索雲技術模式下最好的客戶體驗,也不斷擴展我們的運營業務。」

簡而言之,一切都是為了其此前提出的改革目標——全力向雲計算轉型。

對於這種技術導向型的領域,變則通,不變則壅。國外巨頭裁員為轉型尚且如此,國內為改革進行的內部調整也讓大家顯得極為地不安。

在過去的一個月期間,企業技術架構變化最大的應算是小米。4 月 30 日,小米發文稱:「我們任命了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的 18 名委員、2 名顧問委員會委員以及秘書長,進一步完善了小米的技術組織架構,這是小米一件特別重大的事情。」

至於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調整,勞模雷軍曾在內部會議上表示,「要繼續強化技術立業,技術事關小米生死存亡,是小米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和引擎,(也)是要進一步強化技術文化和工程師文化,著力提升集團的技術方向決策,以及技術人才招聘、培養、任命和激勵上加大力度,並帶領公司探索未來技術趨勢。」

可以說,科技公司想要走得快,需要具備創新性的商業模式,但是想要走得更穩更遠,那麼以技術為導向的探索將是企業構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過,在科技巨頭往雲計算、AI 等領域技術轉型的過程中,顯然要有所捨棄,而這其中就包括了部分傳統應用的開發者以及從業者。

就小米而言,此前有部分媒體爆料小米解散了國內部分地區的部分團隊,不過,小米對此回復表示,屬於正常的工作調整。

事實上,生死靠技術的公司也絕對不止小米一家,為了改革大換血的巨頭也不止 Oracle:

  • 騰訊:去年 9 月 29 日,騰訊宣布內部架構大調整,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台與內容事業群(PCG),在今年 1 月 9 日,騰訊對外公布了其公司技術委員會的成立,同時在該委員會下設立了「開源協同」和「自研上雲」項目組,分別負責公司成員開源事務的協調管理和公司成員自研上雲事務的協調管理。而為了更好地「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騰訊因此裁撤 10% 的中層幹部;
  • 百度:去年 12 月 18 日,百度董事長兼 CEO 李彥宏發布內部郵件,宣布百度組織架構整合,ABC 智能雲事業部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群組(ACG),同時承載人工智慧 To B 業務和雲業務,此外,搜索公司及各 BG 的運維、基礎架構和集團級共享平台整合至基礎技術體系(TG)。雖然百度未曾被爆出對人員進行優化調整,但是其高管的接連離職,也為其 All in AI 的未來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 阿里:相較之下,阿里調整似乎更為頻繁。2015 年,阿里提出「大中台小前台」的中台戰略;2017 年,阿里面向「五新」進行了架構調整;去年 11 月,阿里在面向未來 5-10 年數字經濟時代,宣布「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加強技術、智能互聯網的投入和建設;天貓將升級成為「大天貓」,形成天貓事業群、天貓超市事業群、天貓進出口事業部三大板塊;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等等」。值得慶幸的是,阿里內部架構在可以「說變就變」的同時,還能對於技術人才的引進保持穩定的增長狀態;
  • 京東:為了轉型進行組織架構調整,京東也在其列。去年 12 月,京東商場發布公告表示,京東集團內部開始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整體劃分為前台、中台和後台三個部分。不過,京東此次的架構調整引發了巨大的爭議,這是因為隨後沒多久,京東就宣布將末尾淘汰 10% 的高管;
  • ......

在此,我們也不僅深思,各大科技巨頭們進行深度改革之際,為何也顯得如此地「焦慮」?針對這一問題,CSDN 特約作者「我不想種地」在《BAT 為首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為何陷入技術焦慮的怪圈?》一文中解析到,BAT 之所以如此迫切希望借技術變革的實質性原因是:

  • 利益導向,化身科技互聯網公司往往有更高估值,比傳統公司有更多溢價,這可能是核心意義;
  • 品牌形象,企業重視技術更容易獲得社會認可,擺脫土味、擁抱科技對企業品牌形象有正面影響;
  • 競爭手段,沒門檻的行業進來的人越來越多,導致路越來越擠,需要用技術競賽擠壓競品生存空間。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在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消耗殆盡之際,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科技巨頭們的改革仍會繼續,內部人員的優化短期時間內也不會就此停歇。對此,身為技術圈中的一名開發者,我們又該如何在以技術驅動產業的生態下更好地生存?

以下,我們將從編程語言、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熱門領域出發,探析其發展現狀。

不要緊抱著 Java、C、C++ 不放

提及編程語言,不少開發者的第一感觀就是業界一直流傳的「鐵打的 Java、C、C++,流水的編程語言」,其實在 2019 年,這一局面或將被重寫。

Java、C、C++ 等老牌語言涉及的應用場景固然豐富,但是身處日新月異技術圈中的開發者們,也不要忽視後起之秀編程語言的實力。根據 Stack Overflow 2019 開發者報告顯示,今年,Python 作為後起之秀的代表,將在整體排名中超過了 Java,成為繼 Rust 之後,第二大最受歡迎的編程語言。

焦慮的 BAT、不安的編程語言,揭秘程序員技術圈生存現狀!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 Java 走上窮途末路?

其實,從生態圈來看,種種的跡象顯示,對於 Java 品牌的建設,不止其母公司 Oracle,包括 Google 等科技巨頭都開始逐步去 Java 化了。其中,一方面,Oracle 於此前將 OpenJDK 8 和 OpenJDK 11 的管理權移交給了開源社區紅帽;另一方面,曾是 Java 忠實的支持者 Google 於 2017 年 Google I/O 大會上,宣布將 Kotlin 作為 Android 官方支持開發語言,如今在 2019 年的 Google I/O 大會上,Google 再次宣布 Kotlin 已是 Android 應用開發的首選語言。

其次,再從市場需求的招聘角度來看,根據 100 offer 針對 2018 年 Java 人才招聘所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年中,Java 人均面邀數量從 2017 年的 8.8 份減少到 6.8 份。Java 人才市場開始呈現「僧多粥少」的窘境。

焦慮的 BAT、不安的編程語言,揭秘程序員技術圈生存現狀!

圖源:100 offer

整體而言,Java 雖仍佔據各大編程語言排行榜的 Top 位置,但其也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不過憑藉著 Java 在企業級應用以及後端開發的流行度,對於 Java 開發者而言,Java 不至於走向末路,但是需要面對現實的是,未來企業對於這方面的招聘門檻只會越來越高。因此,對於技能的提升,每一位開發者都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人工智慧真的是「虛假式」繁榮?

要問近兩年間,技術圈中最火的領域是哪一個?

那非人工智慧不可。

在此,僅以過去一個月為例,我們見證了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的誕生;探討了 OpenAI 擊敗世界冠軍 OG 之法;追逐了如 PaddlePaddle、 PyTorch Biggraph(PBG) 等熱門深度學習及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甚至膜拜了 00 後 AI 開發者的進階歷程。隨著人工智慧的成熟,我們將逐步走進人機交互的未來。

不過就在大多數從業者對人工智慧充滿期待之際,業界也有不少人開始提出了質疑的觀點,其表示「過去 30 年間,人工智慧帶來的只是虛假的技術繁榮」,對此,在 CSDN 此前發布的「觀點 PK」欄目中(https://bss.csdn.net/m/pk/home/index?id=10585),有不少網友表示:

  • @qq_43296570:是否繁榮,看市場,市場有多大,將來就有多繁榮,現在的人工智慧說白了,就是簡單的判斷問題,並且這個判斷局限很大,所以遠遠不是普通人認為的智能;
  • @LuohenYJ:人工智慧最大的問題,人工越多越智能。關鍵問題還沒有解決,肯定是虛假繁榮;
  • @LuoFengs:現在的人工智慧只是在大數據環境下訓練分析得出來的成果,說穿了就是演算法的結果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擬人大腦的決策,但那也是在經過完全的訓練分析才有可能,其它的只能稱之為自動化吧。

事實上,對於人工智慧現狀,要說相比 30 年前,沒有成熟與進步那肯定是不可能的。這也好比倘若沒有 Katie Bouman 團隊所提出的 CHIRP 演算法,我們何以能夠得到第一張黑洞照片;如果沒有人工智慧學科創始研究者之一、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 Kumagai 教授 Nils J. Nilsson 的貢獻,我們不會有 A*路徑演算法的誕生等等。

在此,也正如 CSDN 博主@Speakslowly 觀點中所言,「任何技術都不是從出現就能得到廣泛面積的認證,也是從無到有一步步走出來的。正所謂 AI 沒有得到廣泛面積的使用是因為如今的技術過於複雜化,是它的價格無法能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正如剛出現的手機是一樣的,當它發展到一定的趨勢,必然時代也會推著不斷進步。而到那個時候也必定會普及,然後一步步進步。」

區塊鏈的出路在哪裡?

2018 年,可稱之為是區塊鏈的元年。但是如同曾經的 VR/AR 等新興技術一樣,區塊鏈好景也並不長,隨著資本熱潮退卻,其迎來的寒冬季:區塊鏈手機的撲街、博彩應用泛濫、假幣的攻擊層出不窮.....

現實而言,如今的區塊鏈技術尚未成熟,基礎的設施不完善導致很多的應用受到局限,其整體應用還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

那麼,區塊鏈真的就沒有出路了嗎?

其實不然,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區塊鏈存在巨大的潛力,如在遊戲領域。根據 DappRadar 網站上過去一段時間的相關交易的處理量默認排序,我們發現,在以太坊平台上,超過一半以上都是基於區塊鏈的遊戲,如「以太貓」等。

焦慮的 BAT、不安的編程語言,揭秘程序員技術圈生存現狀!

以太坊平台排名靠前的應用類型分別為:遊戲、交易所、其他和市場

對此,CSDN 採訪到 Cocos-BCX 的技術顧問 Kevin Yin ,其對我們表示,「遊戲和區塊鏈是「數字對數字」的,我們認為遊戲可能是最先落地的場景。不過想要實現這一願景,最重要的是完善且低門檻的生產環境、好的作品和好的運營。」

5G 或將為物聯網帶來重大改變

今年,對於物聯網領域而言,應該是值得慶賀的一年。因為 5G 標準的落地,5G 的基站等基礎建設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而這些或將為物聯網的通信帶來質的飛躍。

而要論 5G 的實質作用,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信息技術中心的運營總監李波對我們表示道,國內擁有全球最大的移動市場,更是全球 5G 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創新的重要參與者和支持者。可以說,4G 改變生活,5G 改變了社會。4G 網路已經可以滿足當前用戶的個人使用需求,比如在視頻及圖像傳送等方面已經非常流暢。所以,未來 5G 的應用場景更多是在工業互聯網、製造領域、智能駕駛等比較特定的應用場景。5G 無線技術將通過一個靈活、可靠、安全的無線網路把所有應用、服務、事物聯接到一起,使人類進入萬物移動互聯的時代。

不過對於 5G 的全方位應用,也並不能操之過急,對此,來自國內物聯網開源操作系統 RT-Thread 的創始人熊譜翔認為,從今天的這個時間到 5G 真正發展起來,還有很長的時間要走。因為這裡面涉及到運營商的全球範圍的基站建設,在整個蜂窩網建立的過程中,需要運營商去做很多的測試,例如安裝基站、建設試驗網、還有終端手機適配這一系列的兼容測試。且這還不單只是中國,還有涉及到全球性。

移動開發火了十年,輝煌雖不在,但是其從未被拋棄!

對於崛起於十年多以前的移動開發領域,近兩年間,時不時會傳出一些「唱衰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言論,探究其原因,如上文所述,因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飽和,各大巨頭紛紛走上轉型之旅,那麼對於傳統的移動互聯網方面自然有所捨棄。不過,移動開發會被終結嗎?

可以確切的說,並不會。畢竟如今作為幾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設備,在全球範圍內其用戶數量高達 33 億。對此,有人或寄希望於 VR/AR/MR、物聯網等可穿戴式設備將智能手機取而代之,那麼在此之前,至少也需要有一款滿足用戶當前幾乎所有需求的產品雛形出來才能深入探討。

基於此,不少技術專家做了猜測,至少在未來 10-20 年期間,移動開發鼎盛時期雖不在,但是其發展依舊可以穩定進行。而針對這一方面,科技巨頭也正在緊密敲鑼的研發與籌備中。此前,華為承認了正在自研操作系統,以備不時之需,而日前華為為了提升擁有 20 億用戶量的 Android 系統設備的性能,推出了帶有革命性的突破應用——華為方舟編譯器,藉此以望在系統性能上,能與 iOS 相抗衡。

技術圈中的「逆行者」

最後,互聯網是一個實時變化且需要我們追隨變化的一個環境,其技術的升級,為程序員們帶來了進階的源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為本就處於 996 漩渦之中的程序員們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如今,我們已在 Python 之父、微軟等人物及企業聲援之下,走出了打破沉悶工作氛圍的第一步,而接下來,對於開發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轉型的大潮中,逆流而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技術崗位。

以上,是我們過去一個月中所帶來的內容呈現,希望可以為你解決技術圈的一些盲點,想要了解更多詳細的資訊和技術乾貨,可以訂閱我們最新推出的 「CSDN技術開發社區(ID:CSDN_TDC)」公眾號,免費訂閱「程序員大本營」月刊,基於過去得出的總結,我們才能看得懂看得到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SDN 的精彩文章:

中國AI開發者真實現狀:寫代碼這條路,會走多久?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