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因為口臭而發愁?我們準備了這份指南

因為口臭而發愁?我們準備了這份指南

口臭多少是個有點尷尬的事兒。有些人總覺得自己口臭,不敢開口說話,甚至不好意思去諮詢醫生;也有一些人,「口氣」甚大而不自知,出言提醒一下吧,又擔心傷了和氣……

說到底,口臭也是一種疾病,無非包括四個方面:發病率、病因、診斷和治療。

咱們先來看看發病率。

巴西、丹麥、美國的學者,進行過一項聯合研究,對現有醫學資料庫進行檢索,計算口臭的平均發病率。結果是多少呢?31.8%。

中國的學者,則進行過一項比較「另類」的研究。首先找到那些自認為口臭的患者,接著對他們進行仔細檢查。結果顯示,這其中只有60%的人真的有口臭。

即是說平均而言,每十個人里,有五個人覺得自己口臭,但是真正存在口腔異味的,只有三個

之所以如此,跟口臭的發病原因有關。

口臭可以分為兩類:假的和真的。假性口臭也叫口臭恐懼症(helitophbia),患者老覺得自己口腔有異味,去醫院查,卻什麼都查不出來,屬於精神性疾病。真性口臭又包括一過性的和持續存在的。前者很容易理解,都吃過大蒜吧?後者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關於它有一種很常見的說法,「口臭是因為腸胃不好」。

這種說法乍一看有點道理,腸胃不好可能會把消化道深處的食物、氣味帶到口腔里。

實際上並非如此。

人類的消化系統,分工非常明確,嘴巴負責攪碎,食管充當通道,胃進行磨合,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因為胃主要負責磨合,通過蠕動、擠壓將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所以,在胃和食管之間,存在著肌肉,像閥門一樣,阻止胃內的食物、氣味往上跑。要是沒有它,胃一擠壓,食物就從食道跑出去了……

絕大多數口臭,跟口腔內的細菌有關。口腔可謂是細菌的溫床,氣溫合適,酸鹼度合適,到處都是食物——食物殘渣、脫落的口腔上皮。食物殘渣和口腔上皮細胞都包含有機物質,比如蛋白質,在細菌的作用下,蛋白質發生分解,會形成硫化氫等臭味物質。這些物質揮發出來、進入空氣乃至別人的鼻子,便形成了口臭。

口腔細菌(圖片來源:mayoclinic)

其他原因也有一些,比如胃癌、腸梗阻、食管炎症等,不過非常少見,而且往往伴隨其他癥狀。

那麼,怎麼診斷口臭呢?

好多人會兩手聚攏、往手心哈氣,聞聞有沒有味道。這種做法存在兩個缺點:首先,引起口臭的細菌往往賴在口腔後部,相應的硫化氫等臭味物質,也聚集在口腔後方,哈一口氣,未必能帶出;其次,真的患有口臭,可能會習慣口臭的味道,即使反覆嗅聞,也不覺有異

正確的做法是排除干擾、求助醫生,提前一天控制飲食,不吃大蒜等具有氣味的食物,盡量剔除與疾病無關的因素;醫生可以通過嗅聞,主觀判斷口臭是否存在、程度如何,也可以進行硫化物檢測、細菌培養,更客觀一些,不過一般沒這個必要。

如果真的想自我檢查,可以準備一個紙袋罩住嘴巴,深呼吸數次,請朋友幫忙嗅聞袋內的味道,大致評估一下自己的情況。

最後是最重要的,怎麼治療呢?

既然口臭是由細菌引起的,那麼,能消除細菌的治療方案才是有效的治療方案。

第一,積極治療原發疾病,細菌失控,除了產生出臭味以外,還會導致口腔炎症,所以,牙周炎和口臭往往相伴而生。反過來說,治好了牙周炎,口臭通常也就好了。

第二,注意口腔清潔,飯後漱口、正確刷牙,尤其不要忘記刷舌頭,既能減少食物殘渣也能掃除細菌斑

第三,對牙齒好一點,定期洗牙,如果為難的話,起碼把煙戒掉——煙草燃燒的過程,會產生高溫和一氧化碳,損傷口腔細胞,降低它們抵禦細菌的能力。

做好口腔保健是預防口臭的關鍵(圖片來源:浙江新聞)

網上有許多治療口臭的「小偏方」,細數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要麼鼓勵吃素,要麼用芳香味物質漱口,要麼推薦某些飲品,比如茶。素食中也存在蛋白質,一樣可以成為細菌的養料芳香味物質,只能暫時遮掩臭味,不能祛除臭味;至於茶,有學者發現茶多酚可以減少硫化物,但是存在時間限制——20分鐘,硫化物有一半消失,但很快會恢復。

真想立刻好起來,也不是沒有辦法。研究顯示,口香糖可以刺激唾液分泌,而唾液是口腔的天然清潔劑;此外,可以試試含有二氧化氯和鋅鹽的漱口水,它們可以與硫化物結合,減少其揮發性。雖然硫化物還是在,卻不能跑到空氣中,不能跑到空氣中,別人也就聞不到了。

總之,口臭很常見,也很容易治療,沒有必要為這個事兒而焦慮。

-------------------------------

參考文獻

[1]王琳, 楊小竺, 胡德渝. 黃芩與茶多酚除口臭的實驗研究[J].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誌, 2006(03): 149–152.

[2]SILVA M F, LEITE F R M, FERREIRA L B, 等. Estimated prevalence of halit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J]. 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2018, 22(1): 47–55.

[3]AYLIKCI B U, ?OLAK H. Halitosis: From diagnosis to management[J].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3, 4(1): 14–23.

[4]DU M, LI L, JIANG H, 等. Prevalence and relevant factors of halitosis in Chinese subjects: a clinical research[J]. BMC Oral Health, 2019, 19.

作者:趙言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你能方便快捷喝茶,多虧了這位美國小哥
莫尼茲:仁醫還是恐怖屠夫?——醫路諾貝爾系列十三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