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臨終留給劉禪的遺囑,是父親對兒子最深沉的愛

劉備臨終留給劉禪的遺囑,是父親對兒子最深沉的愛

摘要:劉備一生對兒女的虧欠也太多太多。他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對子女進行培養、教育,更沒有對他們有過必要的關懷。在死期將至之時,對未成年的劉禪兄弟有著太多的牽掛,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在遺詔中諄諄叮囑,教育兒子怎樣做人。

白帝城

引言

公元223年4月,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孔明後,給太子劉禪下了一道遺詔。全文抄錄於下:先主遺詔敕後主曰: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劉備一生除了言談、奏章、詔策之外沒有真正意義的文章傳世,而這份遺囑雖以詔書的形式卻是他留給後世最重要的文獻。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為一代梟雄的劉備臨終的這份遺詔,是其真情實意的自然流露,內涵十分豐富,對於了解他的情感世界、認識他的人品特點彌足珍貴。

一、劉備遺詔的背景

劉備的這份遺囑,是在夷陵之戰慘敗之後,是在白帝城一駐就是十個月的情況下,是在他年老病重之時,是在他託孤於諸葛亮之後留給兒子的。公元221年7月,劉備以帝王之尊,為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意氣風發率大軍出征,結果被孫吳年輕將領陸遜打得狼狽逃竄,兵敗退駐白帝城。史稱夷陵之戰。劉備在白帝城,從公元222年閏六月至次年四月二十四日病亡,住了整整十個月之久。開始,他對於失敗不解、羞愧、憤懣,然而慘痛的失敗又迫使他必須面對,又促使去反思。當劉備的心緒從戰敗的氣惱、鬱悶中慢慢趨於平靜時,他痛定思痛,冷靜地思索檢討夷陵戰敗的原因。於是,他主動承擔戰敗的責任,結束與東吳的交戰關係,恢復盟好。既而改魚腹縣名永安,將臨時行宮也命名永安;詔令諸葛亮在成都營建南、北郊以祭祀天地。從這些措施可以看出,拼搏一生、心力憔悴的劉備對安定的渴求。

白帝城景區

在補救戰敗,穩定局勢之後不久,公元222年冬,劉備患「下痢」(腹瀉),不久又引起並發病。在病情日漸嚴重時,如何保住歷盡艱辛創下的這份基業,他陷入深深的思索中。於是,他又為死後國家的安定作出交代、安排。前後採取的一些行動和措施:一是調兵增援,阻擊孫吳追兵;二是「改魚腹縣曰永安」,建臨時行宮名曰「永安」;三是寬「宥黃權之室」,不予追究,承擔戰敗之責;四是「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五是結束蜀、吳交戰狀態,重建雙方友好;六是「追謚甘夫人為皇思夫人,遷葬於蜀」;七是在尚書令劉巴病逝後,「征(李)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八是公元223年二月,召「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九是同年四月,「病篤,託孤」,同時「遺詔事惟大(太)宗,動容損益」,要諸葛亮從簡辦理喪事;十是「遺詔敕後主」。

從這十項措施可以看出,劉備在思索戰敗原因,主動承擔戰敗責任;期盼安寧,糾正失誤,結束了蜀、吳交戰狀態;思念妻室,眷戀子女;安排人事,臨終託孤;詔敕後主,留下這份遺囑。在安排後事的過程中,一生征戰的劉備身心漸漸鬆弛了下來,他沒有回成都,而是在白帝城度過了一段相對安詳、平靜的日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不惑。六十三歲這種年齡,面對峽江滔滔流逝的江水,在這種寧靜的環境里,再加上疾病困擾,會讓人追昔撫今。而對未成年兒子的深切眷戀、不放心,他們如何安身立世,妻室兒女如何不再次淪為他人之奴,仍能享受榮華富貴等,他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於是,在託孤之後有了這份給兒子的遺詔。

白帝城

二、劉備遺詔反映的內容

(1)表現了劉備面對死亡的泰然。劉備在夷陵之戰後,開始他十分沮喪、鬱悶,一代英雄敗在年輕人手下,敗得如此的慘,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難以接受的。他嘆息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後來想到孫桓,以前去東吳時見到他才幾歲,如今被他領兵追擊之狼狽。劉備感到自己老了,躍馬揚鞭的日子一去不返,叱吒風雲的舞台已經屬於年輕的一代了。於是,他正視失敗,不再糾結失敗,心境也就慢慢地平靜下來;他正視時光的流失,面對死亡,也沒有了恐懼,顯得從容、淡定。

在白帝城後期的安靜里日子,劉備回首的一生,從二十四歲起兵闖蕩天下,在近四十年刀光劍影中,一步步奮爭,有著太多的艱辛,在近四十年刀光劍影中,一步步奮爭,有著太多的凄愴,先後投靠依附於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部眾多次被擊潰,妻室四次被對手俘虜。命運多舛啊,不過,他想到自己從一個販履織席之人,躬行仁義,百折不撓,打出了一片天下,登上了皇帝之位,因此也有幾分釋然,幾分欣慰。因而面對死亡,他顯得淡定、從容,發出「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的慨嘆

劉備託孤

(2)反映了劉備的人生感悟。在病卧白帝城永安宮的一段時日里,他想到自己從跨有荊、益,三分天下,到登基稱帝,如今折兵失地,事業的大起大落,讓他不能不進行深刻的反省。劉備在回憶總結自己的一生,反省自己的一生。自己從一個販履織席的市井草民,僅憑藉俠義正直,仁愛厚道,重感情講道義,躬行仁德,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業績,除了得到幾分釋然、幾分欣慰泰然面對死亡外,還把得到的成功經驗、人生感悟在遺囑中向劉禪述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遺囑里這兩句直白而極富哲理的話,他認為是自己角逐天下的最重要的經驗之一。

劉備老年時能說出這樣富有哲理的話,是因為他年輕時曾拜著名大儒盧植為師,接受過儒家思想的良好教育,如今融入自己一生闖蕩天下的體會,所以能根據經典總結凝練而成這樣的明白透徹的格言警句。劉備總結自己的一生,認為一個人只要從小事做起,只要堅持做下去,就可以成為一個賢德之人,就可以憑藉賢德去成就一番事業。因此,他把自己從人生感悟中提煉出來的這兩句話寫在遺囑里,並加以強調,留給了兒子。

(3)對兒子提出了做人和學習的要求。劉備在泰然面對死亡的同時,又提到「但以卿兄弟為念」。臨終前這一心境的袒露,也是劉備在病卧白帝城永安宮的漫長時日里,回憶和反思的一個重要問題,體現了他對兒子的深切眷戀和濃濃的兒女之情。劉備一生征戰,曾四次將妻妾子女拋棄;史書也沒有關於他兒女情長的描寫,彷彿是一個對家人絕情寡義的人。其實不然。當他的養子劉封因「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而被賜死時,劉備「為之流涕」,只是無休止的流血廝殺淹沒了他的情感。在白帝城漫長而相對清閑的時日中,當爭鬥功名都被拋在一邊的時候,年老體弱的劉備產生了對家人的思念,眷戀子女,思念妻室,心中湧起了對跟隨他轉戰南北而早逝的妻妾的愧意和內疚。

他首先做的就是追謚在當陽長坂坡死去的愛妻甘夫人為皇思夫人,並遷其遺骸歸葬於蜀。這折射出他暮年內心深處的綿綿親情。他是在彌補對妻室的虧欠。劉備一生對兒女的虧欠也太多太多。他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對子女進行培養、教育,更沒有對他們有過必要的關懷。在死期將至之時,對未成年的劉禪兄弟有著太多的牽掛,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在遺詔中諄諄叮囑,教育兒子怎樣做人。他要求兒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定要努力踐行,行善積德,才能立身於亂世。兩個「勉之」,將劉備深沉的父愛、殷切的希望,表達得淋漓盡致。「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也成為後世育人教子的警句格言。據說,劉備的後裔至今還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作為家訓,牢記遵循。

參考文獻:《 三國志》、《資治通鑒》 《劉備新傳》 、《劉備傳》、《十三經註疏》、《三國志集解》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夷陵之戰諸葛亮沉默不語,與孫權的離間計有關嗎?
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晚年為會何那麼糊塗?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