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學書不學毛公鼎,縱是用功也枉然

學書不學毛公鼎,縱是用功也枉然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重34.5公斤,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造型端莊穩重。

鼎內銘文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長達499字,為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其內容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

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毛公鼎被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來,輾轉民間,歷盡波折。

1965年,成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放在商周青銅展廳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換的展品。後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兩大紀念章之一。

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體勢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結字風貌,瘦勁修長,不促不懈,儀態萬千。

章法縱橫寬鬆疏朗,錯落有致順乎自然而無做作,呈現出一派天真爛漫的藝術意趣。筆法圓潤精嚴,線條渾凝拙樸,用筆以中鋒裹毫為主。

在具體操作中應是逆鋒而入,抽掣而行,提筆中含,鋒在畫中而至於收筆;其收筆未必筆筆中鋒,只是輕按筆鋒停止即可,即所謂「平出之法」。

因而在臨寫時應特別注意表現出線條的渾厚、拙重與雄強之氣,但在表現輕重變化筆意時,不可有故作顫抖之筆,否則難以體現其真意而毫無生氣可言。所以毛公鼎為後人提供了很好的臨摹模版。

HOTRECOMMEND

書/法/網/推/薦/單/品

購5刀純手工毛邊紙

即贈送【墨將書院】名師指導精品視頻課程(1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母親節,看名家寫「母親」
這塊碑磅礴厚重,氣度恢宏,見過的人真不多!

TAG: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