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我們有自己的超級英雄,《音樂家》用音樂激勵了無數戰士

我們有自己的超級英雄,《音樂家》用音樂激勵了無數戰士

對於超級英雄,很多人的定義不一樣。漫畫中的超級英雄,可以上天入地,自身擁有超能力。但超能力只是想像出來的,真正的超級英雄,哪怕只是肉體凡軀,也能夠讓人精神振奮。

5月17日,國產電影《音樂家》將上演,這是一部講述了中國著名音樂家洗星海的故事,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洗星海身處異國他鄉,仍舊不忘祖國,不斷創造振奮人心的音樂,用音樂傳達他對祖國的熱愛。

或許,很多年輕人不知道洗星海是誰,也不曾聽過他那些振奮人心的歌曲,《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這些歌曲幾乎代表了一個時代,這些歌傳遍祖國大江南北。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些在音像店裡再也聽不到的歌,或許在學生時代,年輕人有聽到過,演唱過。這首《黃河大合唱》,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史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他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迹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同樣激勵當地人民抗擊法西斯,所以他對於哈薩克人民來說,同樣是一位英雄。

本片導演為國家一級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這是一部合拍片,由中國和哈薩克共同完成。因為洗星海當年是逃亡到哈薩克,在那完成了自己的音樂,所以兩國人民為了共同緬懷這位音樂家,所以決定合拍他的生前故事。中國知名編劇張遂遂和哈薩克族的編劇哈依夏·塔巴熱克聯手擔任編劇,卡司陣容更是找到了胡軍,飾演洗星海。此外還有袁泉、別里克·艾特占諾夫、阿魯贊·加佐別可娃、劇雪等中哈兩國演員聯袂出演。

影片根據冼星海於二戰期間在阿拉木圖的經歷改編,講述了這位人民音樂家在殘酷環境下得到哈薩克音樂家救助的故事,讚揚了冼星海在異國他鄉遭受苦難卻仍心繫祖國的偉大精神。

1941年,洗星海在莫斯科製作紀錄片,因為戰爭爆發,他轉移到哈薩克,並結識了阿拉木圖的一位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因為對音樂的共同熱愛,以及惺惺相惜,拜卡達莫夫成了洗星海的朋友,給他提供食宿。

儘管洗星海臨終前都沒能回到祖國的土地上,但是他的音樂,卻早已越過邊境,唱響在中國山河的大地上。

電影中,洗星海和拜卡達莫夫的外甥女卡利婭成為朋友,洗星海還教習她學習音樂,洗星海把自己對女兒的想念,全都轉移到了卡利婭身上,他們相處的非常融洽,情同父女。

超級英雄一定要上陣殺敵嗎?當然不是。電影《血戰鋼鋸嶺》中,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的士兵戴斯蒙德·道斯,他參軍的目的是去戰場救人,所以他拒絕佩戴槍支,他是一名軍醫,在鋼鋸嶺上,他一個人救下了幾十位士兵,成為了美國二戰的英雄。

洗星海也是這樣一位超級英雄,雖然他不是戰士,但他用音樂,給中國人帶來力量和熱血,讓祖國人民能夠團結在一起,生死與共,抵禦外敵的侵略,他無愧超級英雄的稱謂。

有人說,胡軍的形象太過於硬漢了,他不適合洗星海這個角色,飾演洗星海的人,應該是看起來有藝術特徵的演員,但解藥君看來,胡軍非常適合這個角色。誰說硬漢就不能是音樂家?在戰爭年代,身處異國他鄉,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洗星海,他能夠做出那麼強力的音樂,振奮人心的作品,他不是硬漢,那又是什麼呢?

只是,《音樂家》是一部有音樂故事的戰爭題材影片,在如今好萊塢電影霸屏,商業爆米花電影泛濫的市場上,這樣有歷史,有內涵的電影,往往得不到合適的排片,這對於國產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個損失。特別是,為了完成這部電影,拍攝團隊輾轉中哈俄三地拍攝,前後歷時近5年時間,先後有300人參加劇組,2萬人參與拍攝,這樣的大製作,就是對英雄的最好致敬。

真的希望,在電影院能夠多些排片,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知道洗星海的生命舞動和他的音樂。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解藥 的精彩文章:

王晶這部續集必看,集齊四個影帝同台飆戲,電影票我買還不行嗎

TAG:電影解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