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時曹魏最強,卻在蜀漢滅亡後步其後塵,東吳為何能撐到最後?

三國時曹魏最強,卻在蜀漢滅亡後步其後塵,東吳為何能撐到最後?

導語:三國時曹魏最強,卻在蜀漢滅亡後步其後塵,東吳為何能撐到最後?

眾所周知,天下總是處於一個分分合合的循環之中。歷史上沒有永遠的和平與統一,更沒有持久的戰亂與分裂。這更像是一種自然規律,在潛移默化中支配著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常常在我們不經意之間歷史就悄悄拐彎了。歷史總是充滿著黑色幽默戲劇型。彷彿一個孩童一樣總是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歷史上許多關鍵的時刻看似已經塵埃落定。

但往往卻出其不意的發生一些讓人意料之外的事情。所以說歷史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了,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能斷定它的走向。比如說在東漢末年混亂的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臣諸葛孔明在劉備託孤之後一心一意的為帝國效勞。多次勞民傷財的北伐讓諸葛孔明疲於奔命,並沒有什麼戰果。但當他最後終於將自己的宿敵司馬懿困於上方谷進而以火攻殺之的時候。一場大雨卻澆滅了他的理想。本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完成主公劉備所託付的大願完成統一三國的大業了。但卻沒想到天不遂人願。

就如同黃承彥所說的那樣:孔明雖遇其主,但不逢其時。一個人的能力在大,品質在高潔,也無法扭轉乾坤。因為歷史的發展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能做的更多的是一種順應天地,自然無為。而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和東吳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以及為什麼東吳能夠活到最後,壽命比蜀漢和曹魏都要長呢?話還要往前說,當時赤壁一戰讓曹操再也沒有能力集結大規模的軍隊一鼓作氣鯨吞天下了。轉而開始固守北方,經營內部事務。與此同時,東吳和蜀漢也趁機整軍備戰發展經濟站立腳跟。

所以三國鼎立的局面就這樣誕生了。而我們都知道蜀漢在三國裡面是最弱小的一個國家。當支撐蜀漢的劉備和諸葛孔明接連去世之後。他被曹魏所滅亡也在所難免了。恨就恨當時關羽大意失荊州。如果荊州還掌握在蜀漢的手裡,那麼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也不會這麼辛苦而疲於奔命。或許能夠扭轉乾坤改變歷史的軌跡也說不定。而三國之中排名第二的國家就是東吳,他早在孫策背叛袁術的時候就在江東逐漸穩住了腳跟開創了孫氏的江東基業。而孫權的上位也進一步將自己哥哥孫策所創立下來的江東基業加以鞏固。

別看孫權當時只有十幾歲,但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治國才能。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東吳內部的蠢蠢欲動和不穩定因素都被他解決了。還招攬了一大批能人志士。而雄踞在北方的曹魏就不用說了,他在很早之前就開始苦心經營創立霸業了。然而為什麼東吳卻能夠笑到最後?筆者認為:東吳並不是因為多麼強盛或者是他的領導人有多麼英明才讓自己的國家屹立不倒的。而他之所以能夠最後滅亡。筆者認為:是他佔據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他也長江為天塹雄踞在富庶的江南地帶。

一方面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進可攻退可守。當時在蜀漢還沒有滅亡的時候。曹操無法從陸路接近東吳。也難怪善於野戰的北方政權會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這就極大的延緩了東吳政權在短時間內被滅亡的風險。這也是他能夠最後被滅掉的原因。但我們縱觀整個三國的局勢不難發現,蜀漢的滅亡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失去荊州疲於奔命的北伐。和劉禪的昏庸無能。而曹魏的滅亡在筆者看來表面上是曹丕等曹操之後的幾位君主壽命過短所造成的。

而實質原因是曹操以後的幾位君主缺乏進取之心導致曹魏被司馬家族所掌控。但與其說曹魏滅亡,不如說它是換了一個馬甲,換了層皮。曹魏內部的主要骨幹力量和大部分的「股東」還是國家的中流砥柱。而東吳自孫權開創基業以來就一直存在著一個要命的問題,那就是內耗嚴重。江南各地多個氏族部落的不團結和相互鬥爭讓孫權在登基的時候無力將心思放在整個國家和對外的戰爭以及經濟發展上面,而是疲於應對國家內部有可能會出現的分裂和不穩定。這極大的限制了東吳的發展也消耗了他的國力。

從孫權自公元197年建立江東基業至公元208年孫浩舉兵投降為止。這個問題一直存在。所以筆者認為:一方面,東吳能在最後滅亡是因為他佔據了有利地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曹魏內部發生了巨變。所以東吳才可以僥倖苟活到最後。但這種不穩定的政權和東吳和執政者孫皓昏庸無道的領導註定這個政權雖然可以稱為三國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但最終不能長遠。

事實證明東吳最終還是被篡權奪政的司馬家族派精兵強將滅掉了。從此以後我國開始了長達幾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看了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積極評論留言,如果您認同此文觀點,歡迎關注我們,每日更新熱點消息。

(此文圖片為網路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歷史鑒聞 的精彩文章:

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立國,卻在朝中窮奢極侈,攀比之風竟愈演愈烈
李世民起兵抗隋,又發動玄武門之變,他的身邊為何總是人才濟濟?

TAG:天下歷史鑒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