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廟號發展簡史:源於商、復於漢、濫於魏晉、盛於唐宋!

廟號發展簡史:源於商、復於漢、濫於魏晉、盛於唐宋!

廟號是祭祀用的稱號,起源於重視祭祀的商朝,不過周朝秦朝都沒有沿用,到漢朝才重新啟用廟號。

在漢初的時候,廟號議定是比較嚴格的,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要有功或者有德的皇帝才能有廟號。

廟號分兩類,祖和宗,祖有功而宗有德,功為開創之功,「功莫大於高皇帝」,漢朝功最高的就是漢太祖劉邦,他建立了漢朝;還有漢世祖劉秀名為中興,實為開創,他建立了東漢。德為守成之德,「德莫厚於孝文皇帝」,漢朝守成之德最高的就是漢太宗劉恆,他開創了文景之治。

商朝留下的廟號只有「太、中、高、世」四個,其實在漢朝就已經有點不夠用了,僅西漢有廟號的皇帝就包括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中宗孝宣皇帝、高宗孝元皇帝、統宗孝成皇帝、元宗孝平皇帝,後面三個嚴重不符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東漢重立宗廟的時候,把他們的廟號廢除了。

這種標準泛濫的情況也出現在東漢,東漢他廟號的皇帝有世祖光武皇帝、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穆宗孝和皇帝、恭宗孝安皇帝、敬宗孝順皇帝和威宗孝桓皇帝,後面四位的廟號被董卓廢除。

兩漢二十餘位皇帝,有廟號的近一半,雖然規範後下降到七人,可新廟號的確出現了,而且數量超過舊有的古老廟號,從這些新廟號的字眼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廟號是直接從謚號裡邊選字的。

謚號是給人蓋棺定論的一兩個字,有美謚、平謚和惡謚之分,它的選取主要參照《謚法表》,凡是符合某個謚號釋義一條或者多條的人,就可以獲得這個謚號。當然,是去世後獲得,這也是對君主的一種警示,告誡他們不要胡來,不然得個惡謚遺臭萬年。

作為人手一個的標配貨,謚號的數量自然是遠大於廟號,在廟號數量不足的時候,從謚號裡邊拿字補充是再適合不過了。這也體現出一種趨勢,即廟號日趨泛濫,失去了原有的獎勵措施,不再是明君專屬,而成為君主標配。

廟號泛濫從漢朝開始,漢朝掙扎了一把,廢除了不少廟號,接下來的曹魏可不客氣,一上來就是三個祖,還有一個自己尊自己的魏烈祖曹叡,之後的兩晉南北朝,廟號要多亂有多亂,非祖即宗。

到隋朝統一,其實廟號也很有種大路貨的感覺,只是隋朝時間短,這事讓唐朝繼承了,更關鍵的是,唐朝出現了超長謚號,比如李世民初謚文皇帝,叫唐文帝沒問題吧,後來加謚加到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謚號稱呼沒法叫了,就只好叫唐太宗了,於是乎唐朝以前以謚號稱呼皇帝的習慣改成了以廟號稱呼皇帝。

唐朝跟魏晉南北朝那些小政權和隋朝不同,它的歷史很長,近三百年,皇帝很多,漢朝出現的新廟號不夠用了,唐朝人就自己照著謚號繼續創。

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也是小政權林立,皇帝數量少到原始廟號都夠用,談不上新創,真正新創的還是遼宋夏金這幾個,尤以歷史最長的宋朝為最。

遼夏金創廟號的方法跟唐朝是一樣的,大多從謚號取字,可宋朝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不按照謚號,而是按照字面意思,所以宋朝廟號中很多都是謚號中沒有的。比如仁宗就是這個時代出來的,取自「仁者聖人」,還有英宗取自「三代之英」、哲宗取自「世有哲王」,這幾個除了神,都很少在謚號中出現,而像徽、欽、寧、理、度、端等幾個,就沒在短謚中出現過,在長謚中也很少見。

經過唐宋兩朝的積累,元明清三朝的皇帝再也不用辛苦地新創廟號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們直接從過去已有廟號中選取就行了,選的時候也講規矩。

雖然說廟號本身是明君才有的,自然都是褒義,可隨著廟號標配化和每個皇帝表現的不同,廟號也分出了三六九等,出現了褒貶之分,尤其是對於那些新創廟號而言,首個獲得者的水平往往決定了廟號的地位。

比如仁宗這個廟號,很幸運地遇到了宋仁宗這個皇帝,是他讓仁宗廟號成為高級廟號,後面會有元仁宗、明仁宗和清仁宗,這些皇帝的繼任者願意給前任上這麼一個廟號,像徽宗就不一樣了,之後三朝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提議給皇帝上這個廟號?現任皇帝那裡根本通不過,提這個建議的人分分鐘撤職查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莽莽趣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晉武帝的傳位模式:能傳兒子不傳弟弟,兒子太廢看孫子!
母以子貴,也因子受辱:曾受康熙寵愛的宜妃,最終卻被雍正趕出宮

TAG:莽莽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