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灃水大戰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灃水大戰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灃水大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八水繞長安

灃水,發源於唐代時期京兆府戶縣以南秦嶺山中的豐谷,自南向北流經戶縣、長安縣,在咸陽縣境內注入渭水。公元757年,也就是唐肅宗至德二年,唐軍和安史叛軍在此展開決戰,激烈而殘酷的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天,最終唐軍大勝安史叛軍。經此一戰,安史叛軍在關中地區的精銳全部被殲滅,隨後唐軍迅速收復西京長安。灃水之戰成為唐軍扭轉劣勢的關鍵性戰役,也是安史之亂的重要轉折點。


艱難的戰略反攻

在灃水大戰前,唐軍曾數次集結大軍反擊關中一帶的安史叛軍,但都由於準備不足和指揮失當而慘遭失敗。

一、房琯之敗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的東西二京很快失守,玄宗皇帝跑到劍南去避難。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肅宗皇帝,在靈武自立為帝,改元至德。但即位程序不合法,使肅宗皇帝日夜憂懼不安,因此為了樹立政治權威,光復長安就變得極為迫切。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灃水大戰

不通兵事,又用人失誤的房琯

公元756年十月,肅宗皇帝即位還不到三個月,就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同意了宰相房琯收復兩京的建議,任命他為持節招討西京兼防禦蒲潼兩關兵馬節度使,率兵五萬,進攻長安。但令人失望的是,房琯絕非將才,也不熟悉軍旅之事。他上任後,又把軍務交給李緝和劉軼等書生。結果在咸陽陳濤斜一帶被安史叛軍安守忠阻擊,遭遇兩次大敗,損失四萬兵馬,大大地挫傷了唐軍的士氣。

二、進軍路線之爭

公元757年二月,肅宗皇帝在李泌的建議下進駐鳳翔,部署反攻之事。十一月,郭子儀部收復河東,並分兵攻取馮翎。不久,河西、隴右、安西、西域等地的勤王援軍陸續趕到,從江淮徵調的物資也運到了漢中,反攻的條件已經具備。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灃水大戰

宰相李泌

李泌建議肅宗皇帝按照原來提出的計劃先取范陽,端掉叛軍的老巢,使關中的叛軍不戰自亂。但肅宗皇帝臨時反悔,拒絕了李泌的建議。肅宗認為應該先取兩京,以正其位。


肅宗說到:「今戰必勝,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陽乎?」李泌再三爭取,指出:」今以此眾直取兩京,必得之。然賊必再強,我必再困,非久安之策「,只有攻取范陽,」除其巢穴,則賊無所歸,根本永絕矣「。

但肅宗急於返回長安,聽不進李泌的建議,仍決定攻取兩京。

三、清渠之敗

公元757年正月,安史叛軍內部發生變亂,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在嚴庄等人的謀划下,殺死安祿山,自稱皇帝。唐軍得到消息後,意圖利用叛軍內部人心不穩的時機,發動攻勢,奪回長安。

二月中旬,唐軍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率軍進駐武功,兵馬使郭英乂進駐武功東原,大將王難得率軍進駐西原。安史叛軍安守忠部發現後,率先發動攻擊,王思禮大敗,退守鳳翔,叛軍游騎都到了鳳翔附近的太和關,鳳翔震動。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灃水大戰

安史叛軍多次擊敗唐軍的反擊

二月下旬,郭子儀令兒子郭旰和李韶光等南渡黃河進攻潼關。叛軍反擊,唐軍大敗。

四月,肅宗皇帝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擔負收復兩京的作戰任務。郭子儀重新調整部署,命手下僕固懷恩、王仲升、渾釋之、李若幽等將領兵在三原北保護側翼,自己和王思禮率主力進駐西渭橋。叛軍安守忠和李歸仁在長安城西的清渠防禦。雙方僵持七天,唐軍不敢推進。後來,安守忠偽裝敗退,唐軍全力出擊,安守忠以驍騎九千組成長蛇陣,首尾為側翼,夾擊唐軍,唐軍大潰,輜重損失殆盡。判官韓掖、監軍孫知古也被俘虜。

四、借兵回紇

早在公元756年時,肅宗皇帝為了反攻大計,想從回紇借兵擴充實力。針對安史叛軍強大的騎兵軍團,爭取擅長騎兵戰術的游牧民族的軍事支援是當務之急。封李承宷為敦煌王和僕固懷恩出使回紇請兵。懷仁可汗派遣養子葉戶,領精兵四千到鳳翔助國討賊。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灃水大戰

戰鬥力彪悍的回紇騎兵


灃水決戰

清渠之敗,使唐軍認識到收復長安城軍事行動的艱巨性,同時也暴露 其在戰略和戰術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進攻方向的選擇採取了一定修正,之前清渠地區河道縱橫,並不適宜展開大規模的決戰。應該揚長避短,避免與叛軍強大的騎兵正面交鋒。最終,唐軍將主戰場定於長安西南的灃水之畔,於是「七月壬寅,唐軍至長安西,陳於香積寺北,灃水之東」

一、雙方兵力對比

灃水大戰前夕,唐軍和安史叛軍的兵力對比,可謂勢均力敵,旗鼓相當,肅宗皇帝大約調集了十五萬以上的兵力。其中,唐軍的組成為:


李嗣業為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為前軍;郭子儀為朔方行營節度使,為中軍;王思禮為關內行營節度使,為後軍。

安史叛軍的兵力在《舊唐書》中寫道:


」賊眾十萬,賊將安守忠、李歸仁、賊帥張通儒「。

由此可見,雙方實力相當,灃水之戰必然成為一場惡戰。

二、陳兵灃水

唐軍主動進軍,率先到達戰場,在香積寺北列陣,西距灃水,東臨大川,十裡間軍容不斷,結陣橫亘三十里,戈鳴鼓鼙,震曜山野,距安史叛軍數里,列長陣而待之。安史叛軍當時應是從長安城南出迎戰,在唐軍的北面列陣,也就是位於香積寺地區較為低汁之地,唐軍在戰前佔據了有利地形。雙方劍拔弩張,一場決定大唐王朝命運的軍事決戰一觸即發。

三、大戰爆發

在灃水之戰的初期,賊將李歸仁率精兵挑戰, 唐軍出陣迎擊,李歸仁偽裝敗退,唐軍殺至叛軍大陣前;安史叛軍突然全面出擊,唐軍難以抵擋,逐漸退卻。安守忠抓住機會,指揮叛軍騎兵反衝唐軍,唐軍驚亂,傷亡很多。由此可見,叛軍在進攻上有層次、分步驟,運用騎兵打擊戰術極為嫻熟。叛軍先以銳師勁騎衝鋒,明顯在機動打擊上處於優勢,一下子使唐軍退卻,打亂了唐軍的部署,繼而全面出擊,可見其具備的強悍衝鋒力量,致使唐軍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這時,唐軍前鋒李嗣業挺身而出,激勵手下的將士:


「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決戰於陣,萬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則我軍無孑遺也」

可見在戰役初期,唐軍戰況不利,甚至有全軍覆滅之危險。而李嗣業作為前軍將領,與郭子儀、僕固懷恩等都是久經戰陣之名將。面臨戰場瞬息萬變的形勢,唐軍能否取勝,主要在於是否能夠擋住第一撥的騎兵攻擊,而前鋒更是首當其衝,李嗣業身上的萬鈞重擔,促使他必須做出抉擇,於是決定發動對攻,以扭轉被動挨打的局面。他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灃水大戰

李嗣業和他的安西精銳陌刀隊

李嗣業勇冠三軍、勢不可擋,為唐軍主力贏得了喘息之機,馬上恢復陣型。李嗣業見士氣可用,當機立斷,親帥前軍各執長刀,如牆而進。一時化被動為主動,形成了雙方相持對抗的局面。

四、戰場轉折

叛將安守忠指揮的安史叛軍並非烏合之眾,作戰經驗非常豐富。李歸仁的進攻不過是其戰略決戰方案中的第一步,他們的最終計劃是「埋精騎於大營東,將襲我軍之背」。不得不說,叛軍妄圖利用灃水河畔地區能隱蔽部隊的有利環境,以實現合圍夾擊的目的,這是一個周密的方案。

但是,叛軍的情報保密工作失敗。在戰役初期,叛軍的這一計劃已經被唐軍諜報人員偵悉。

這場戰役局勢扭轉的關鍵在於浴血奮戰的回紇騎兵。由於回紇精於叛軍所擅長的騎射戰術,比善於步兵作戰的唐軍戰鬥力明顯更強,因此回紇以奇兵繞到叛軍伏兵背後與李嗣業的前軍前後夾擊,使得叛軍構想的襲擊方案最終落空,而且主力精銳也陷入包圍之中。回紇采居高臨下態勢,利用唐叛雙方相持的良機,與唐軍默契配合,一陣猛衝猛殺,抱著全部犧牲的決心,換取了叛軍機動主力被殲。叛軍騎兵的毀滅,使叛軍戰鬥意志走向崩潰,從而得以改變戰場的平衡局面。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灃水大戰

給叛軍伏兵以致命一擊

回紇消滅了叛軍的騎兵部隊,戰場形勢逐漸逆轉,但戰況仍一度慘烈相持。後軍都知兵馬使王難得為救他的裨將,被叛軍射中眼眶,眼皮血肉外翻擋住視線,王難得忍痛拔箭,掣去其皮,血流滿面,繼續鏖戰。

五、唐軍大勝

叛軍試圖兩頭夾擊唐軍的計劃最終無望,其大軍信念動搖,戰力頓時銳減,最終崩潰,成為唐軍刀俎下的魚肉。在接近八個小時的激戰中,唐軍將十萬之眾的叛軍「剪滅殆盡」。經此一役,關中京畿要地的叛軍主力幾乎完全被剿滅,這對安史叛軍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

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灃水大戰

安史叛軍被殺得四散潰逃

灃水之戰後,西線的安史叛軍基本喪失了戰鬥力,繼續盤踞長安城的目標也無法實現。殘兵敗將紛紛逃進長安城,使得京城人心大亂,整整一夜,喧鬧不止。守城叛軍將士的信心也崩潰,還沒等郭子儀大軍攻城,賊帥、偽西京留守張通儒見大勢已去,就不得不放棄抵抗,連夜放棄長安,逃亡陝郡。

第二天,西京長安就得以光復。


政治意義

灃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是安史之亂中唐軍和叛軍的一次重要而決定性的較量,也是關係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決定性戰役。它一舉消滅了安史叛軍在關中地區的有生力量,迅速收復了長安,肅宗皇帝「再造唐室」計劃得以初步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