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藏密大手印」之「十二合掌」與「四種拳」

「藏密大手印」之「十二合掌」與「四種拳」

佛教傳入西藏後,於西藏宣揚者被稱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是以金剛乘為主流。其最初傳入大約是在公元五世紀,即藏王拉脫多涅譖時期。據說當時從天而降「百拜懺悔經」、「舍利寶塔」、「六字真言」、「法教軌則」等四寶,此皆屬於印度金剛乘之物,於此即開啟西藏佛教之門。而印度佛教較大規模地傳入則是在藏王松贊干布時期。當時藏王松贊干布與唐朝文成公主及尼泊爾尺尊公主聯姻,文成公主從中國帶了釋尊十二歲等身佛像至西藏,並建立小昭寺;尺尊公主則攜帶了釋尊八歲等身佛像,建立大昭寺。[1]於此開啟西藏寺廟的興建及佛法的流布。 到了公元七七年左右,藏王赤松德真邀請印度高僧寂護及蓮花生大師入藏傳教,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並為七位藏族貴族青年剃度出家(此即著名的「七覺士」)。寂護是一位嫻曉三藏典籍的大法師,蓮花生則是一位精通密咒的大宗師。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之後,示現多種神通、降伏許多魔障,並傳下大量珍貴的密法,開創了西藏密宗法揚的大道。蓮花生大師的偉大行徑使得後世的藏密諸派皆對他尊崇備至。此外,赤松德真為了奠定佛教根基,也廣泛地翻譯經典。其不僅從印度迎請多位譯師入藏譯經,也派遣藏族才俊前往印度學習教典及翻譯。如此,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印度佛經,亦將佛教推向西藏宗教中的最高位。

藏密,有口訣,俗稱咒語,如藏密咒語。

有手印,如藏密大手印。

有關口,身體內與宇宙能量連接的關口。藏密,意為通過靜坐的方式,讓身體能夠在身體感官覺知的情況下與宇宙能量連接,從而獲得智慧的秘密修行的方式方法與過程。

密教之手印極多,通常以十二合掌及四種拳為基本印,其十二合掌、四種拳如下。 十二合掌: 第一堅實合掌,梵文寧尾拏(nivida):合掌,掌中堅相著,十指微離。 第二虛心合掌,梵文三補吒(samputa):十指齊等,頭相合,掌心微開。 第三未敷蓮合掌,梵文屈滿羅(kudmala):如前,空掌內,使稍穹。 第四初割蓮合掌,梵文仆拏(bhagna):二地二空並相著,餘六指散開,即八葉印也。 第五顯露合掌,梵文嗢多那惹(uttanaja):仰兩掌相併,而向上。 第六持水合掌,梵文阿陀羅(adhara):並兩掌而仰,指頭相著,稍屈合之,如掬水狀,似飲食印也。 第七歸命合掌,梵文缽羅拏摩(pranama):合掌,十指頭相叉,以右加左,如金剛合掌也。 第八反叉合掌,梵文微缽哩哆(viparita):以右手加左,反掌,以十指頭相絞,亦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 第九反背互相著合掌,梵文毗缽羅曳薩哆(Viparyasta):以右手仰左手上,以左手覆在右手下,略似定印。 第十橫拄指合掌,梵文啼哩曳(tiryak):仰二手掌,令二中指頭相接。 第十一覆手向下合掌,梵文阿馱羅(adhara):覆兩掌,亦以二中指相接。 第十二覆手合掌,梵文同於第十一:並覆兩手,以二大指並而相接,十指頭向外。

四種拳: 1、蓮華拳 蓮華拳又稱為胎拳。常被用為胎藏部的印母。其印相是握頭反指以下之四指,以大指壓頭指中節側方。如《大日經疏》卷十三所說:「如常作拳法,大指豎之。」關於此蓮華拳的代表意義,多指未敷之蓮華。 2、金剛拳 金剛拳,主要是被用於金剛頂部。《金剛頂經》中所說羯磨印,都是以此金剛拳為其基本。《大日經疏》說其印相為:「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之」,《金輪時處軌》說為:「以中指、無名指、小指握大指,以頭指拄大指之背。」雖然因流派之不同,金剛拳的結法因而有異,但大多以《金輪時處軌》所說為準。 《金剛頂經》說此金剛拳是「一切如為身語心金剛縛智印。」不空的《般若理趣釋》則說:「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兩者都認為此金剛拳是表示一切如來身、語、意之三密活動的總持。金剛拳蓮華拳(胎拳) 3、外縛拳 在《大日經疏》卷十三中,稱此為「指在外拳」,但一般只稱為外縛。其印相是合叉二手成拳,十指外現。《金剛頂經》稱它為金剛縛,並說此金剛縛是「二手如月形」,這是以外縛的掌中圓形表月輪。《金剛頂經》中的三昧耶印等,都是以此外縛拳為其印母。依《金剛頂經略出念誦經》所記載,為觀脫出纏縛之月輪而修菩提心觀時,須結此外縛印。 4、內縛拳 《大日經疏》稱之為第二拳。其印相是十指交叉,十指均屈向掌中。 上述的蓮華拳、金剛拳、外縛拳、內縛拳等四類,若再加上忿怒拳、如來拳則成六拳。所謂的忿怒拳,是以無名指、中指握大拇指,豎頭指與小指並稍屈如牙。所謂如來拳,是左手作蓮華拳,右手作金剛拳,並以右手金剛拳握左手的大拇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見到這兩個可以修鍊成精怪的動物,你最好別惹他們!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