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對於孩子,我們究竟是在培養還是只是在馴養——觀《馴兔記》有感

對於孩子,我們究竟是在培養還是只是在馴養——觀《馴兔記》有感

本文為原創

有人說,中國父母是世界上活得最累的父母。自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孩子就成了生活的全部。孩子求學期間,父母接送其上學、放學,輔導家庭作業,輾轉於各種各樣培訓班之間,甚至還有專門辭去工作,一心一意照顧孩子的陪讀媽媽或爸爸。孩子上班後,忙著給孩子介紹對象,替孩子相親,省吃儉用供孩子買房買車。孩子結婚了,有小寶寶了,帶孫子的重任又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來,並且大孫子還未上幼兒園,又屢屢催著再給添個小孫子。

中國父母生活得累不累,辛苦不辛苦?當然累,當然辛苦。可若要問,中國父母的付出是不是不要任何回報,無私地付出,這就要打問號了?有很多父母對孩子說,我甘願為你付出一切,不求你的任何回報。錯了,父母的付出要回報,這個回報就是孩子的一生,而且是按照父母的想法安排孩子過完的一生。

很少有父母去想孩子想要的是什麼,他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對於孩子,我們究竟是在培養還是只是在馴養——觀《馴兔記》有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慕名看了《馴兔記》。

對於孩子,我們究竟是在培養還是只是在馴養——觀《馴兔記》有感

片子不長,只有24分鐘,改編自自「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同名童話故事。

影片講述了皮皮魯上小學時的一段經歷。

第一節課,老師就強調紀律,上課的紀律,發言的紀律以及回答問題的紀律。皮皮魯天馬行空的回答,被老師視為故意搗亂,乖乖女李小曼標準答案的回答讓老師很滿意,不僅如此,李小曼還和老師的認知保持高度一致:「我們應該做個好孩子,聽老師的話,不跟老師頂嘴。」說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李小曼腦袋上冒出了耳朵——她成了全班變成兔子的第一人。班裡的同學第一次見這場面,害怕極了,一窩蜂跑出教室。學校立刻為李小曼召開表彰大會,號召全校同學向李小曼學習——變成聽話的兔子。

孩子們被灌輸的概念是:變成兔子是令人羨慕的,變不成兔子是可恥的。本來害怕兔子的他們,開始爭相為變成兔子而努力。大多數孩子都變成了兔子,沒變成兔子的皮皮魯就成了他們眼中的怪物。

當皮皮魯回到家中,把心中的疑惑向父母傾訴時,父母一口斷定,老師是對的,人人都要變成兔子。因皮皮魯遲遲不願變成兔子,老師約談家長,家長覺得十分丟人,立馬採取措施,學校、家裡同施壓,儘快讓皮皮魯變成一隻兔子。

妹妹魯西西,好朋友梁果,一個個都變成了兔子。這讓皮皮魯感到孤獨和恐懼。雖然內心依舊抗拒,但為了不讓老師操心,不讓父母為難,他還是戴上了兔子頭套。老師家長如願以償,深感欣慰,至於皮皮魯是真的變成了兔子,還只是戴上了頭套,沒有人在乎。

短片最後,皮皮魯走進一片樹林,他見到鄭淵潔。鄭淵潔安慰惶恐的皮皮魯,「這只是一個童話」,這真的只是一個童話嗎,而不是現實的投射?細思極恐。

對於孩子,我們究竟是在培養還是只是在馴養——觀《馴兔記》有感

這些被馴養孩子, 長大後會是什麼樣?

北大院長去上海面試學生。能進入面試的都是尖子生——學習成績優異,藝術特長突出,獲得過各級科技創新獎勵,還熱心公益。不僅如此,學生們個個儀錶堂堂,正襟危坐,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讓人不禁感嘆上海學生綜合素質之高。可是院長在面試了幾個孩子之後,隱隱覺得哪裡有些不妥。他們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點,他們看起來也太像了,就像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成品一樣,千篇一律、毫無特點。於是院長決定改變一下面試方式,他打斷一個滿口「子曰」的學生,讓他不要子曰,而是他自己想說點什麼,結果這個學生漲紅了臉,一句話也說不上來。對一位表現的自信滿滿,彷彿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學生,只是問一句「我沒有什麼問題要問你,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嗎?」就讓這位學生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幾乎要哭了出來。

北大院長問他們,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很少有人能答上來。可是如果時光倒流,回到他們上幼兒園乃至更早些時候,這些孩子會興高采烈地回答:科學家、宇航員、解放軍叔叔(阿姨)、警察叔叔(阿姨)等等。然而,當孩子們上學之後,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了。

上學聽課,回家做作業,上輔導班,這些就是學生生活的全部。至於孩子的興趣是什麼,長大後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沒有人想過,包括孩子自己。幾乎所有的老師、家長和學生只關心一件事:考多少分,上什麼樣的學校。

他們就像是教育工廠的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優質品:上當地最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然後出國攻讀世界名校,畢業後留在美國或英國這些發達國家,做一名金融業高管或科技界新貴。這就是一個被公認為好學生的成長軌跡,或者家長想像中的完美教育路線圖。

孩子的人生被物化成一款通關遊戲,只要投入時間和金錢,配置強大的裝備就可以通關,可是一旦通關完成,遊戲結束,剩下的路該怎麼走,沒有人去思考。

據一項調查顯示,我國一所頂尖高校內,約有30%的學生有空心病。學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需要被誇才能確認自己是OK的,一旦工作或學習不夠好,就覺得活不下去了。不喜歡自己學的專業,不知道學了有啥用,但是好學生當慣了,不能接受自己比別人差。至於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沒想過,也想不出來。

對於孩子,我們究竟是在培養還是只是在馴養——觀《馴兔記》有感

反觀國外對孩子的教育,與我們的差距真不是一點點。

一位憂心忡忡的華裔母親在朋友圈裡,發布了一條消息。她的大兒子要去西非的獅山共和國做4個月的義工。這個國家剛剛結束內戰,痢疾橫生,死亡率超高。而且沒有電訊條件,在做義工的4個月內,孩子和家人基本失聯,只有在孩子患上重病時,國際救援組織才會把他送回來。面對即將到來的生死未卜的情形,媽媽害怕極了,問大兒子:「你能不能不去?」,結果小兒子回答:「媽媽,你認為應該誰家的兒子去?」。爸爸從不干涉孩子的決定,這次也問大兒子:「能不能換個國家?這個國家的醫療條件太差了。」大兒子回答:「就是因為那裡的醫療條件太差了,我才要去那裡做義工,幫助那個國家改善醫療環境」。

面對孩子,父母自感慚愧,咬緊牙關表示支持,並開始反省自己。這位媽媽說;「我目送你進入藤校的時候,是希望你將來有更好的生活,最後卻變成,你想要一個更好的世界。是我沒有跟上你的成長。」

對於孩子,我們究竟是在培養還是只是在馴養——觀《馴兔記》有感

當嬰兒剛出生,被抱在懷裡時,父母都知道,隨著嬰兒一天天長大,他會慢慢學會坐、學會爬、學會走。這期間,孩子會摔跟頭,會痛,會哭,可是沒有父母會因此一直把孩子抱在懷裡,而不放手。

可當孩子上學後,學校、父母卻不允許孩子自己學著走路,或走自己的路,他們嫌孩子走的太慢,落於人後,甚至走出學校、父母設定好的線路,於是他們乾脆抱起孩子,按照他們畫好的人生軌跡走下去,日復一復,年復一年,孩子們再也不會自己走路了。

人生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只有意識到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才會如同有了一座燈塔,才會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正如網上戲虐,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只是為了吃飯。

對於孩子,我們究竟是在培養還是只是在馴養——觀《馴兔記》有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