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與喧囂世界中跟朱先生學習生活、發現美——評《談欣賞》

與喧囂世界中跟朱先生學習生活、發現美——評《談欣賞》

阿蘿在單位時,每到年底都會很忙,今天陪這這個朋友去買件衣服,明天單位幾個夥伴們吃個飯,總之就是忙得團團轉。雖然忙,但是阿蘿覺自己朋友多嘛,忙一點在所難免。

後來阿蘿離開了工作崗位,漸漸的可以聯繫的人越來越少,阿蘿這個時候才慢慢的意識到,以前那種忙碌和應酬都是虛假繁榮,那些所謂的朋友都是泛泛之交,當她離開了工作崗位之後,這些人就自動自覺的從她的生活中消失了。從繁雜的應酬中抽身出來,阿蘿覺得心境也平靜了不少。

幾年之後阿蘿發現,身邊留下的只有一、兩個朋友。這僅剩的朋友雖然有的時候一年才能見到一次面,但這樣的見面卻直入人心。生活中的苦惱、困惑,人生的體味、感悟都是可以拿來分享、傾訴的話題。深度的談話帶來的是心情的釋放,壓力的緩解。一次談話勝過千萬次喧囂浮躁的應酬。阿蘿開始刻意迴避一些無意義的社交應酬。

現在的阿蘿對魯迅先生說的那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深有同感,曾經阿蘿對這句話是嗤之以鼻呢。

與喧囂世界中跟朱先生學習生活、發現美——評《談欣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朱光潛先生在《談欣賞》之《詩人的孤寂》中有如此的感悟:


我們身旁都圍著許多「相識」的人,其實我們何嘗「看見」他們,他們又何嘗「看見」我們呢?

西班牙一位詩人說得好:「人在投胎之前就被註定了罪的。」個個人面上都蒙著一層網,連他自己往往也無法揭開,人是以寂寞為苦的動物,而人的寂寞卻最不容易打破,隔著一層肉,如隔一層壁,人是生來就註定了要關在這種天然的囚牢裡面的啊。

這裡所說的「相識」是指相知吧。真正「相識」的人的確難找,多少人終其一生,都無法覓得這樣一個人。

寂寞源自心靈,表面的繁喧都是假象。真正心靈上的貼近、陪伴實難做到,而這樣的人也實在難尋。如果沒有一個真正心靈相通的「相識」的人,也許寂寞是最好的狀態。

初讀朱光潛先生的《談欣賞》,一時間無法進入狀態,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便漸漸發現其中的妙處,越看越覺得趣味盎然。

與喧囂世界中跟朱先生學習生活、發現美——評《談欣賞》

曲徑通幽 豁然開朗

朱光潛先生,字孟實,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他更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著有《朱光潛選集》、《悲劇心理學》、《無言之美》等作品。

朱先生善於在市井眾生瑣碎生活之中發現詩意和生活的樂趣,穿梭於販夫走卒之中感受到人間煙火,這種感受力實在是讓人佩服。而先生隨性自然,不喜拘束的瀟洒性格也暴露無遺。

想起和楊先生出門逛街,他也最喜歡穿行於擦肩磨踵的人群之中,在每天都是一樣的雜貨攤跟前留戀一會兒,在有時需要側身才能過去的間隙中得到一些無意識的最為親近的接觸,他把這個叫做「沾人氣兒」,其實心情也和作者有幾分相似吧。想起作者說:「我覺得自己是這一大群人中的一個人,我在我自己的心腔血管中感受到這一大群人的脈搏的跳動。」那時那刻,突然覺得,也許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和意義所在。

文如其人,朱先生對各種美的追求主張也反映出他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方式。似乎「跳脫」出來,是作者主張的一種處事方式,從《從「距離說」辯護中國藝術》到《詩的嚴肅與幽默》,作者都在強調,要從自己的人生際遇中跳出來,站在恰當的距離,以旁觀者的角度,對一切進行冷眼觀察,本來「可憫」的人生也許會呈現出另一番境遇,又生出另一番感慨。

也許我們真的應該試著經常這樣去做一做,冷靜的以事外人的身份,去品品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種高級的反思。

與喧囂世界中跟朱先生學習生活、發現美——評《談欣賞》


「我時常想,無論學哪一科專門學問,干哪一行職業,每個人都應該會聽音樂、不斷地讀文學作品,偶爾有欣賞圖畫雕刻的機會。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度,丟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於是現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見的素以為平淡無奇的東西,例如破牆角的一枝花,林間一片陰影或是一個老婦人的微笑,便陡然現出奇姿異彩,使我們覺得它美妙。」

朱先生的一番話令人唏噓:生活中從不缺乏美的事物,但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現代生活中,人們都忙於生活,一頭扎在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中無法脫身,習慣低頭苦幹,閉眼冥思生計,早已忘記在頭頂還有一片藍色的天空、一幕閃爍的星海。

人生不過短短几十年,忙忙碌碌做老黃牛狀是一生,有張有馳、節奏鮮明也是一生。但恐怕箇中滋味卻斷然不同,高下如何取決於人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