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皇帝的大婚禮儀

清代皇帝的大婚禮儀

乘龍配鳳 二姓之好清代皇帝的大婚禮儀

苑洪琪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曾任宮廷部副主任。主要從事清代宮廷歷史研究。

婚姻禮儀是中國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章制度。

清代皇帝的大婚禮儀,在遠古貴族男子的娶親程序六禮的基礎之上,又因滿族婚俗的傳統背景和皇帝的特殊身份有所變化。那麼這些過程具體是怎樣的?需要備下哪些物品?參與者各自的身份和角色又是什麼?還請看檔案解讀。

閱讀鏈接

《禮記》中的六禮

一、納采,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二、問名,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測算男女雙方結合是否合適;

三、納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

四、納徵,男方家送聘禮給女方家;

五、請期,男方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六、親迎,新郎親至女方家迎娶。

中國是文明古國,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複雜而繁瑣的典章制度,其中婚姻禮儀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禮記》認為婚姻是:「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禮的儀式,更是對認同、崇拜祖先的「禮」與其外在的一系列表現。《禮記》還確定了從議婚到完婚這一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六禮」)。《周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婚禮這一儀式感極強的習俗,世代相傳,不斷地加強和鞏固男女性別角色及其社會責任。

天子的婚禮稱「大婚」,被尊列為國家盛典。但並非所有的皇帝都經歷過大婚典禮,只有年幼就繼承皇位的皇帝到了成婚的年齡才能享有大婚儀式。

清代,紫禁城內曾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位皇帝舉行過「大婚」。四位經過「大婚」的皇帝位列清朝帝系的兩端。入關前成婚的太祖、太宗並沒有固定的婚禮儀注,也沒有定下規矩。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舉行了順治皇帝的大婚,當時正值入關之初,宮廷典章制度尚不完備,雖沿襲古代六禮儀制,但采禮種類、數量等仍無定製。到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年),聖祖康熙皇帝才正式確立了皇帝娶皇后的大婚禮儀,即古代嫁娶要遵行的「六禮」。「六禮」原本是遠古貴族男子的娶親程序,被清皇室吸收後,因滿族婚俗的傳統背景和皇帝的特殊身份,其中的問名、納吉、請期和親迎禮或設而不行,或改變名稱,只行納采、納徵兩禮。這也與清代皇后一般是由皇太后與近支王公通過「議婚選後」來確定有關。

清乾隆 黑漆嵌金飾珍珠御用盔

故宮博物院藏

頭盔(胄)是重要納采禮物之一

清順治 銅鍍金嵌珠石珊瑚馬鞍

故宮博物院藏

馬鞍是重要納采禮物之一

皇帝大婚的具體事宜是由臨時的專門婚禮籌辦機構所包攬。如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軍機處檔案「同治大婚典禮事宜單」中,遣使事宜、納采事宜、大征事宜、冊立事宜、奉迎事宜、朝見事宜等皇帝大婚諸禮節均明確記錄在案,就連納采、大征所需的采禮及龍亭(抬放采禮的用具)、節案(放置金節的案子)、冊案(放置金冊的案子)、寶案(放置金寶的案子)等都有十分詳細的記錄。施行這些禮儀的具體時間均經過象徵天意的國家天文曆法機構— 欽天監卜測。


納幣以聘

清代皇帝大婚一系列的禮儀中,納采禮和納徵禮,與六禮相近,也就是通常說的定婚和下聘禮兩個環節。


遣使求婚— 納采禮

納采,即向皇后家贈送具有定婚之意的采禮。民間納采是在女家同意議婚後,再正式帶著禮物登門求婚。皇帝大婚行納采禮不存在女家同意與否,也不會親自登門納采,而是派使臣代行。欽天監擇吉日行納采禮,在行納采禮的前一天,皇室要派專人祭告郊(祭天)、社(祭地)、太廟。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納采禮筵宴圖」冊頁六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正、副納采使臣正在接受金節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納采禮筵宴圖」冊頁十(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正、副納采使臣持金節前行

清 冷鑒、黃門等合繪 皇朝禮器圖冊之「皇后儀駕金節」

故宮博物院藏

依據檔案記載,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八月,順治皇帝大婚典禮前期擇吉日行納采禮。納采禮物是全副鞍轡的文馬(毛色漂亮的馬匹)十匹、甲胄十副、緞百匹、布二百匹,金茶筒一個,銀盆一個。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年)七月初七日,康熙皇帝大婚納采禮的禮品與順治皇帝相同,且「以禮部尚書內務府總管充使(納采使)」。所謂納采使,有正、副二人,均由皇帝欽定。納采使大多由很有地位的官員擔任,是經過親王、大臣們眾議提候選名單,再由皇帝圈定欽派。納采當天,皇帝在太和殿要向正、副納采使授以金節和聖旨,納采使才有資格代表皇帝行事— 到皇后府邸行納采禮。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納采禮筵宴圖」冊頁十四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准皇后父親(或祖父)率子弟等人著朝服在府邸大門外跪迎,正、副納采使臣正準備進入門內

這一天,准皇后府邸正廳面南設節案,左、右各設案。正、副納采使持節到來時,皇后之父(或祖父)穿朝服在大門外跪迎,然後隨兩位使臣入內,將金節陳於節案上, 甲胄、布帛分別陳放於左、右兩案。龍亭停在儀門之外,文馬停在中階之下。正、副使臣授禮時,皇后之父(或祖父)在外廳中門之外跪受,再率子弟朝皇宮的方向行三跪九叩禮,以示謝恩。最後,正、副使臣取節回宮,皇后之父(或祖父)在大門外跪送。准皇后家則設納采宴會,以示慶賀。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納采禮筵宴圖」冊頁十六(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停放在儀門之外的不同的龍亭,有甲胄龍亭、緞匹龍亭等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納采禮筵宴圖」冊頁二十六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所繪即為納采宴會

清 紅油納采宴桌

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紅地金彩雙喜字六節盒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銀雲龍紋暖酒壺

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銀鍍金雙喜字匙及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喜字銀元寶(六個)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錠

故宮博物院藏

其實,正、副使臣一行持節抵達准皇后家代皇帝行納采禮,就是民間所說的媒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提親,向女方家長表示「明媒正娶」的承諾儀式。當然,皇帝大婚不需要媒人,這也是皇家與民間最大的不同之一。

壯觀的下聘— 大征禮

民間的納徵禮,在清代皇帝大婚中改為「大征禮」,是皇帝迎娶皇后入宮之前再次向皇后家送大婚禮物,並告知將要迎娶皇后入宮。「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儀禮·士昏禮》)清皇室迎娶皇后所「納」之物,不僅有金銀器和錢,還有其他極具濃郁民族特色的物品。

康熙四年九月初七日,康熙皇帝大婚行大征禮,禮品有黃金二百兩、白銀萬兩、金茶筒一個、銀茶筒兩個,銀盆兩個、緞千匹、鞍轡馬二十匹、馱甲二十副、文馬四十匹,以禮部內務府堂官為正、副使。大征禮的一切儀式均與納采禮相同。

康熙皇帝大婚的大征禮如是,兩百年後同治、光緒皇帝大婚的大征禮仍是

清 銀鍍金龍鳳紋多穆壺

故宮博物院藏

如此— 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十二月初四日午時行大征禮,應備賜物自應敬謹辦理。在《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第三冊《大征禮圖》中可以看到,大征禮給准皇后的聘禮用七十四座龍亭裝載,而給准皇后娘家的賞賜物則用五十八座采亭裝載。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使持節捧旨,率領浩浩蕩蕩的大征儀仗隊前往皇后家行大征禮,十分壯觀。

但是這些大征禮禮品並不是全部贈與皇后家裡的。采亭所裝載的是給准皇后父母的賞賜物,准許留下。而龍亭所裝載的是給准皇后的聘禮,要作為妝奩返回皇宮— 「內務府官將金兩、銀兩、金銀茶筒、銀盆撤出,仍用龍亭舁請交進;緞匹交總管太監接收,暫存邸第。俟進妝奩時分裝箱內……馬匹、鞍轡、馱甲交該衙門領回。」

所謂妝奩,原指女子梳妝打扮時所用的鏡匣,後泛指隨出嫁女子的嫁妝。皇后的妝奩由皇家採辦。順治、康熙皇帝大婚時,國家經濟尚不發達,皇后妝

奩謹行儉用。到同治、光緒朝時,皇后妝奩則應有盡有:既有綢緞成衣、裘狐皮服,又有冠履靴鞋、珠寶首飾;既有陳設清供、舶來時玩,又有生活器皿、實用傢具等等,無所不包。


入宮成婚

清代皇帝大婚典禮中最為隆重的儀式是冊立禮和奉迎禮,一般都與合巹禮在大婚當日連續舉行(順治、康熙、光緒三位皇帝的大婚冊立禮和奉迎禮都在同一天舉行。同治皇帝大婚是個例外,冊立禮、奉迎禮是分兩天進行的),一起構成了大婚禮儀的高潮。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大征禮圖」 冊頁二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準備出行的大征儀仗隊,給准皇后娘家的賞賜物用采亭裝載

閱讀鏈接

《大清會典》記載的大征禮禮品單

黃金二百兩、白銀萬兩、金茶筒一、銀茶筒二、銀盆二、緞千匹、文馬二十匹、閑馬四十匹、馱甲二十副。另有賜後父後母黃金百兩、金茶筒一具、銀五千兩、銀茶筒一具、銀盆一具、緞五百匹、布千匹、馬六匹鞍轡具、甲胄一副、弓一張、矢一菔、朝服各二襲、衣各二稱皆冬一夏一、貂裘各一領、上等玲瓏帶一束;賜後弟緞四十匹、布百匹、馬二匹鞍轡二副;賜從人銀四百兩。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皇后妝奩圖」冊頁四、五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浩浩蕩蕩的大征儀仗隊伍抬著皇后妝奩

清 玳瑁邊檀香木刻錦紋雙喜字背小掛鏡(正、背)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銅鍍金龍鳳紋雙喜字面盆

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銀鍍金雙蝶紋喜字粉盒

故宮博物院藏

閱讀鏈接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卯刻所進皇后妝奩

上賞金如意成柄龍亭頭抬,上金如意成柄龍亭二抬,上金如意成柄龍亭三抬,帽圍一九一匣、領圍一九一匣龍亭四抬,帽圍一九一匣龍亭五抬,各色尺頭九匹一匣黃采亭七抬,各色尺頭九匹一匣黃采亭八抬,各色尺頭九匹一匣黃采亭九抬,脂玉谷穗平安一件欄杆采盤十抬,銅琺琅太平有象桌燈成對欄杆采盤十一抬,紫檀龍鳳五屏峰銅鏡台一件(隨大紅緞綉金雙喜字套一件)欄杆采盤十二抬,紫檀雕花洋玻璃大插屏成對(分二抬)六十三、六十四抬,紫檀足踏成對六十五抬,紫檀雕龍盆架一件(隨大紅緞綉金雙喜花披一件、金面盆一件)六十六抬,紫檀雕花匣子二十件欄杆采盤分十抬,紫檀雕花箱子二十隻欄杆采盤分二十抬,紫檀雕花大櫃成對分四抬,以上共一百抬。


正名入宮— 冊立禮與奉迎禮

所謂冊立禮,是向皇后授予象徵名分的金寶與金冊(均為黃金製作)以正式確立皇后在皇宮中的地位的儀式。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大婚冊立禮都是在皇后府邸舉行的。所謂奉迎禮,相當於民間婚娶的親迎禮,只是民間新郎需要親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而皇帝大婚則是派遣使者到准皇后母家府邸,對皇后進行冊立後,再將其迎入宮中,故而稱奉迎禮。皇后的金寶、金冊是由內閣(後改由翰林院翰林)撰寫、禮部製作的。鑄造要先後經過制蠟模、鐫字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進呈皇帝御覽。清代皇后金冊、金寶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形制與皇帝御寶相同。

近代 遜帝溥儀「皇后」冊立金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件金冊為故宮博物院現存唯一「皇后」金冊

閱讀鏈接

冊立同治皇后阿魯特氏冊文

朕惟運協兩儀,乾健必資夫坤順。光昭四表,日升更頌夫月恆。觀天道之周行,實邦家之肇慶。爰諏吉日,用制宏章。咨爾阿魯特氏,乃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也。秀衍桂林,瑞徵椒殿。淑身維則,慎德有常。著端范於閨闈,早嫻女訓;肅庄容於宮,允式母儀。茲仰承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以冊寶立爾為皇后。爾其勤儉居先,雍和逮下;徽音丕嗣,內治克襄。夏凊冬溫,親兩宮之色笑;陳籩薦豆,佐九廟之馨香。令望式孚,蕃厘永迓。欽哉!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八月十四日,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下懿旨,遣惇親王奕誴、貝勒奕劻為冊立皇后禮儀的正、副使,遣崇勛為冊立宣制官。一個月後,同治皇帝於九月十四日清晨(丑時)身著朝服至太和殿,到冊寶案前閱冊寶。後正使奕誴、副使奕劻持節捧寶前往皇后家行冊立禮。九月十五日奉迎皇后入宮。

清光緒 「珍妃之寶」印

故宮博物院藏

太和殿內放置的寶案

與以上程序相同,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正月二十六日早上,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隆重典禮,宣布冊立葉赫那拉氏為皇后,並將頒給皇后的金寶、金冊交給專使,專使奉命護送皇后金印、金冊至皇后娘家,向皇后父、兄宣示,再由隨行侍儀女官向皇后宣讀冊文。行冊立禮的同日,遣額勒和布與奎潤為正、副使,持節詣皇后邸行奉迎禮。

同治、光緒二帝的大婚,是晚清宮廷最重的兩件大事,正值慈安、慈禧皇太后(光緒時為慈禧太后一人)垂簾聽政。兩位幼年繼位的皇帝一位是慈禧太后的親兒子,一位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雖然皇帝大婚有專門機構管理,但事事都要「具奏」皇太后,然後「面奉」皇太后懿旨,謹慎辦事。如同治皇帝大婚時,兩宮皇太后早於兩年前(即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年)就下懿旨:「皇帝大婚前期分日恭進妝奩、其鋪蓋衣服、首飾、金銀器皿,著於告期前一日恭進。至皇后母家應行恭備子孫餑餑並匙箸、吉祥花碗、龍鳳圓盒,既或做鋪蓋、燈內蜜油並煙粉等項,均著敬謹妥為備……其子孫餑餑屆時並由內務府女官恭送大內,欽此。」對大婚禮節的規定更是細緻入微,甚至大婚當日陪侍皇后的公主、福晉、命婦等人的穿戴也有明確懿旨:皇帝大婚日,「公主、福晉、命婦進內均戴鳳鈿,穿蟒袍八團龍立水褂,項圈、手巾、朝珠。內務府女官均戴鈿,穿八團褂,至皇后邸伺候升輿。乾清宮伺候降輿及降輿後伺候一切禮節均戴大紅鈿罩,穿大紅褂罩」。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皇后鳳輿入宮圖」冊頁二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所繪為冊立禮完,正、副使臣出皇后府邸的情形,可見儀仗隊伍正抬著冊亭、寶亭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皇后鳳輿入宮圖」冊頁十二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所繪為奉迎禮中午門的情形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凌晨,皇后於邸第升鳳輿,由大清門進入皇宮。光緒皇帝大婚奉迎禮於子時進行。是時,奉迎儀仗排列就緒,奉迎使臣以及命婦、若干女官陪同鳳輿前往皇后府邸。兩宮皇太后欽派的福晉、命婦、女官至坤寧宮東暖閣,為新娘和新郎鋪設龍鳳喜床。喜床中央放一個裝滿珍珠、寶石、金銀錢以及穀物的寶瓶,喜床四角各放一柄如意。迎娶皇后的鳳輿均由紫禁城正門— 午門進宮。明清兩代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等級最高的午門中門是皇帝出入專用門,皇后只有在大婚典禮中可乘鳳輿通過一次。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皇后鳳輿入宮圖」冊頁十六(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儀仗隊簇擁著鳳輿前行

閱讀鏈接

細緻入微的大婚禮—— 奉迎前應備各項差務十二項

寶瓶由大婚禮儀處恭制,內盛:珍珠兩顆、紅寶石兩顆,金錢兩個、銀錢兩個、金如意兩個、銀如意兩個、金錁兩個、銀錁兩個、金八寶兩個、銀八寶兩個,金銀米一併由大婚禮儀處備辦交進;

龍鳳同和袍由內交奉迎公主、福晉、命婦敬請至皇后邸;熏轎、熏蓋頭應用藏香,由內交公主、福晉、命婦敬請至皇后邸;

乾清宮殿內應設火盆,由營造司官員預備;

坤寧宮門檻內應設馬鞍(喜鞍),由武備院官員預備;馬鞍下應用蘋果,由掌儀司官員預備;

子孫餑餑圓盒及子孫吉祥花碗、匙箸,均由後母家預備;金、銀酒由酒醋房恭備;

合巹應用壺盞由大婚禮儀處恭制;進長壽麵應設銅盆,銅盆由大婚禮儀處恭制,圓盒長壽麵均由內膳房預備;

皇后應捧之柴,由司俎太監預備,薩滿接收;灶君前鋪設拜褥,由薩滿預備。

奉迎隊伍簇擁著皇后乘坐的鳳輿過午門、太和門、中左門、乾清門,至乾清宮止。親王福晉率女官開啟轎簾,扶皇后下轎。親王福晉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同時把裝有珠、寶、金銀小如意和五穀的寶瓶奉與皇后。接下來,福晉們扶皇后邁過一個火盆,以寄寓蒸蒸日上之意。之後,在女官的引導下,從交泰殿到達坤寧宮。坤寧宮門口安放著兩具馬鞍(喜鞍),鞍下是皇后從娘家帶來的兩個蘋果,寓意平平安安。皇后跨過馬鞍進到洞房,把剛才拿過的寶瓶交給福晉。福晉將寶瓶放在龍鳳喜床上。

清 冷鑒、黃門等合繪 皇朝禮器圖冊之「皇后儀駕鳳輿」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木紅漆桿皇后轎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慶寬 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之「皇后鳳輿入宮圖」冊頁二十六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鳳輿至乾清宮,皇后將在此由親王福晉率女官扶下轎

清乾隆 青玉合巹杯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小如意故宮博物院藏


和美圓滿— 坐帳禮與合巹禮

帝後入洞房,先要一同行「坐帳禮」。坐帳又稱「坐福」,是滿族的婚俗之一,現在東北婚禮中還在流行,即帝後同坐於龍鳳喜床上,面朝正南方天喜方位(即主人間婚姻喜事的天喜星所在方位)。坐帳禮畢,皇帝給皇后揭去蓋頭,帝後同坐在龍鳳喜床上(皇帝居左,皇后居右),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即餃子,由皇后母家預備,隨奉迎隊伍一同進宮。子孫餑餑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諧音「生」,寓意「生兒子」。此時窗外還有一男童隔窗問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親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後要生兒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綿綿。吃子孫餑餑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興的願望。

吃過子孫餑餑後要行合巹禮。據《康熙大婚儀注》記載,康熙皇帝大婚所行合巹禮在坤寧宮西間北炕前的地上。光緒皇帝大婚時的合巹禮在坤寧宮東暖閣洞房內舉行:「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合巹原指一隻葫蘆破為兩半,各盛酒於其中,新娘、新郎各飲一半,象徵夫妻原為二體,而又以線連兩半葫蘆的柄,象徵由婚禮把倆人連成一體,故先分而為二,後合二為一。這一儀式,現在演變成婚禮上新人飲交杯酒。

皇帝大婚時合巹禮的流程,以光緒皇帝的合巹禮為例,先是由內務府女官恭進宴桌,鋪設坐褥於龍鳳喜床沿下,皇帝、皇后相向而坐,再恭進帝、後交杯,用合巹宴。合巹宴是以矮桌席地坐炕爐前,食生羊肉及牛豬肉及金酒(黃酒)、銀酒(白酒)、金膳(黃碗盛黃米飯)、銀膳(黃碗盛白米飯)、肉絲等。

在帝後進合巹宴時,還要有結髮的侍衛夫婦在坤寧宮外的屋檐下用滿語唱交祝歌。合巹後的當晚,帝後還要吃長壽麵。次日還要舉行團圓宴,以表帝後婚後生活的美滿。之後,皇帝要祭祀太廟、奉先殿,皇后要率女眷拜見皇太后並向皇太后敬獻如意。皇帝還會在太和殿舉行大朝,接受宗室王公等祝賀,並發布詔書,舉行盛大宴會,賜皇后父母兄弟衣服、物品等。至此,整個婚慶大典才宣告結束。

清 填漆描金龍鳳雙喜宴桌

故宮博物院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族冰雪運動的悠久歷史
清朝服飾之——旗裝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