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以都江堰聞名於世,更大的功績卻不為人所知

他以都江堰聞名於世,更大的功績卻不為人所知

說到李冰,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成都建造的都江堰。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卧在蜀中,滋養著川西平原,使成都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天府之國」。除了為成都人民解決水患,李冰更大的功績是給成都人民帶來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鹽。

四川人吃什麼鹽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古代中國人就學會了用鹽。傳說膠東半島有人名夙沙氏,無意中發現煮干海水後鍋內殘留的顆粒帶有鹹味,開啟了中國人使用鹽的歷史。福建省還出土過公元3000年左右的煮鹽器具。

沿海的地區可以通過煮、曬海水得到海鹽,那身處內陸地區的四川地區要怎麼得到鹽呢?中學歷史書上說四川人吃井鹽。那又是誰開發了井鹽?井鹽在漢代才開始大規模開發,在漢代之前的四川人又是吃什麼鹽呢?

《輿地紀勝》裡面記載了一個故事,解答了第二個問題。很早以前,巴蜀之地有一個名叫梅澤的獵人。在打獵的路上又渴又累,看到一個山洞,洞中有泉水,就迫不及待地捧起來喝了一口,發現這水味咸微苦。他索性就地休息,生火做飯時無意間發現鍋底有結晶,食物更美味,是四川最早有記錄的產鹽記錄。後來人們在這裡架鍋煮鹽,將這個鹽泉取名「白鹿鹽泉」,山洞稱寶源洞。因此而形成的鹽鎮,就是現在的寧廠古鎮。

在周朝就開始製鹽的寧廠古鎮,一年大概產量在1.6萬噸,是四川重要的產鹽地,有「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的說法。

春秋戰國時期發現的鹽泉主要集中在巴國,秦滅巴國時,巴東的鹽泉被楚國佔據,造成用鹽緊張。當時的秦國郡守張若因此多次攻打楚國,意圖奪回鹽泉。但即使奪得鹽泉,產量無法滿足需求,大量的鹽都是從江浙一帶的沿海城市溯江內運。所以才有「蜀麻吳鹽自古通」的說法。

可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部分地方運輸全靠肩挑人扛,供應量少自然催生了高企的鹽價。老百姓只能選擇岩鹽。岩鹽又叫石鹽,是帶有鹹味的礦石。一般浸在水中會有鹹味析出,再煮干水分就能得到岩鹽(「有咸石,煎之成鹽」)。現在我們吃的玫瑰鹽、黑鹽都是這個類型。

井鹽是誰發現的?

解決了井鹽之前四川的用鹽問題,就該解決誰開發了井鹽的問題了。東晉時期的史學家常璩在其所著《華陽國志》中記載,「冰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於是有養生之饒焉。」《水經注》也說「江水東以廣都縣,李冰識察水脈,穿鑿鹽井」。這裡的「冰」和「李冰」,都是我們熟知的都江堰的建造者——秦郡守李冰。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李冰駐守巴蜀,主持建造了世界級水利工程都江堰。在建設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等水利設施的過程中,他還很注意疏通岷山和周邊的河道。

有一次,他組織樂山青衣江的現場考察,看到江水轉彎處有一大片石灘,阻礙河水通暢。又聽百姓說這片石灘上時有鹹水析出,隨江水倒灌時流入江邊的良田,導致禾苗盡毀,良田全部化為鹽鹼地。

李冰聽罷立即著手清理石灘,疏通河道,河水不再迴流倒灌,護住了一方良田。在樂山青衣江發現鹽溉地的事讓他陷入思考:此處有鹽泉,是不是這附近也有鹽泉水脈可以利用呢?

受到這事的啟發,李冰立即著手在成都周邊尋找鹽泉。由於記載較少,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準確得知李冰是怎麼發現滷水脈的,但根據專家考證,我們可以大致推斷當時使用的方法。

因為製鹽用的滷水和淡水在地層中不同深度,鑿井時通常上半程出淡水,再向下打到下半程才是滷水。所以李冰應用是先找淡水水脈,再結合動物行為判斷深層是否存在滷水。比如民間傳說黃螞蟻多的地方是淡水,黑螞蟻多的地方是鹹水;樂山青衣江的鹽溉地,是野豬、麋、鹿、猿猴等動物周期性會去飲水的地方;或者在興修水利過程中發現水井中淡水苦澀等等來判斷低下滷水的儲藏位置。

根據這些判斷方法,李冰大概選定了雙流縣的位置,開挖了最早的四川鹽井——廣都鹽井。

廣都鹽井,全靠人力開挖,因而井口大,井深淺,方便工人作業。廣都鹽井中的代表是陵井,先是挖開直徑3米多的大口,再用挖水井的方法向下挖掘,挖到三丈有餘(10米左右),已經有淡水析出,卻沒有鹹味。

李冰要找的滷水脈絡在淡水層之下,還需要向深層開挖。在水井中再打井,難度增加了不止一點點,不僅要解決析出淡水的排水問題,還要防止井內塌方。

最後工匠們先想辦法排乾井內淡水,用竹子沿井壁四面鎖疊,再層層壘到井口。又在竹子與井壁之間鋪籬笆,填粘土。相當於現在為防塌方使用鋼筋水泥加固的方法,整體加固井壁,向下又挖了20米左右,終於發現滷水。

陵井作為廣都鹽井的代表,出鹽量大,開採到1000多年後的唐代時,陵井已經達到「縱廣三十丈,深八十餘丈」的規模,差不多直徑100米,深270米左右,仍在源源不斷為四川人民提供井鹽。

李冰在開鑿廣都鹽井後,又發現了蒲江鹽井、什邡鹽井,解決了四川用鹽靠吳地供應的歷史。

依靠李冰識察水脈,穿鑿鹽井,巴蜀人民終於實現了用鹽自足。到清朝更是開啟了兩次大規模的「川鹽濟楚」,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作者:陳小二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舉報/反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秘史 的精彩文章:

《水滸》中命運浮沉的,還有這些女人們
中國人千百年來為何都愛看三國?原因就在於這五大特點

TAG:魚羊秘史 |